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東僑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大中專院校:
市公安局制定的《
寧德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已經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
寧德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流動人口管理,保障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流動人口管理。
外國人,無國籍人,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和
臺灣地區居民的居住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流動人口是指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在其他地區居住的下列人員:
(一)無本市常住戶口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居住的;
(二)本市公民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城區或者鄉鎮居住的。
本規定所稱流動人口不包括下列人員:
(一)受所在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指派或者接受本市有關單位邀請,來本市從事公務活動、講學、進行科學技術交流、貿易洽談和參加學習培訓的;
(二)進入各大、中專院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設置的其他學校就讀或者借讀的;
(三)配偶一方或直系親屬具有本市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的;
(四)參加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設置的旅行社組織的旅游團體或者單位自行組織集體來本市旅游觀光的;
(五)其他不宜按流動人口管理的。
第四條 流動人口管理實行“政府領導、各方參與、各負其責、綜合治理”和“誰主管、誰負責,誰用工、誰負責,誰留宿、誰負責,誰出租房屋、誰負責”的原則。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關應當加強對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領導負責制,將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納入本級政府議事日程。
第五條 各級公安機關是流動人口登記管理的主管機關,履行下列職責:
(一)辦理居住登記,核發、檢查、變更、注銷居住證;
(二)建立流動人口檔案,負責流動人口統計;
(三)建立健全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制度;
(四)組織、管理、指導流動人口協管隊伍;
(五)根據流動人口治安特點組織開展專項整治和治安防控。
計劃生育、
勞動保障、工商、教育、房管、衛生、城建、民政、司法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權限,協同公安機關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工作。
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居(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公安機關和各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工作。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流動人口管理在人員和經費上給予保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東僑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有公安等各相關管理部門參加的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服務機構,統一負責本轄區內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在流動人口相對集中的街道、鄉、鎮以及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可以設立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服務分支機構,在上一級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服務機構的指導下,具體負責本區域或者本單位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
第七條 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公安機關和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流動人口管理服務機構,對流動人口的申訴、投訴和控告應當認真予以受理,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當及時依法予以處理。
流動人口在本市遇到困難向有關部門提出救助請求時,有關部門應依法依規給予必要的幫助。
流動人口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本市市民公約等其他相關規定,自覺服從管理,積極維護社會治安秩序。
流動人口在本市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或者有見義勇為突出事跡的,由居住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獎勵;成績特別突出的,還可報請市人民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第二章 居住登記與居住證管理
第八條 流動人口管理實行居住登記和申領居住證制度。
擬在本市居住的流動人口,應當在到達居住地后,及時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報居住登記;其中擬居住30日以上且年滿16周歲的,在申報居住登記的同時,還應當申領居住證。
第九條 流動人口申報居住登記和申領居住證,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本人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明,申領居住證還需提交近期相片;
(二)在居(村)民家中和出租房屋居住的,提交居住地戶主的身份證復印件;
(三)在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內部或者礦山、工地、林場、船舶等場所居住的,提交單位或者雇主開具的居住證明。
達到婚育年齡的女性申領居住證的,應提交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婚育證明。
第十條 申報居住登記和申領居住證,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居住在機關、團體、部隊、企事業單位的,由單位指定專人申辦;
(二)居住在礦山、工地、林場、船舶等場所的,由場所負責人申辦;
(三)居住在出租房屋的,由本人和房主一起申辦;
(四)居住在居(村)民家中的,由本人申辦。
前款所列申辦人在為流動人口申辦居住登記和申領居住證時,應當同時持有本人有效身份證件。
第十一條 治病療養、探親訪友、旅游觀光等流動人口,應當按本規定申報居住登記,不申領居住證。
在旅館及其他可供住宿的經營性服務場所暫時居住的人員,按照旅店業治安管理規定辦理登記。
第十二條 勞改、勞教人員保外就醫或者獲準回家探親的,應當在到達居住地的24小時內,由本人或家屬持勞改、勞教機關出具的有效證明和家屬戶口簿或者身份證,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報登記,返回時應當申報注銷。
第十三條 居住證為一人一證,系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合法居住的有效證件,不得偽造、變造、轉借、買賣。流動人口應當隨身攜帶和妥善保管居住證;居住證遺失或者殘缺不能辨認的,應當及時向原發證機關申報補領。
居住證在縣級行政區域或城市市區內有效。居住證有效期內,持有人居住地址、服務處所等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自變更之日起10日內辦理變更登記。
居住證由公安機關統一監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買賣、非法扣押居住證。
第十四條 居住證
有效期限最長為三年,有效期滿后需繼續居住的,應當在有效期滿前15日內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辦理換領手續。在有效期內每半年應當持居住證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辦理續住登記。流動人口離開居住地時,應當向原發證機關辦理注銷居住手續,交回居住證。
第十五條 公安機關辦理居住證、辦理居住登記、變更居住地址、查驗居住證,不得收取或附帶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章 出租房屋治安管理
第十六條 本規定所稱出租房屋是指旅館業以外以營利為目的,公民私有或單位所有出租給他人居住的房屋。
第十七條 公安機關對出租房屋實行治安管理,建立登記、檢查等治安管理制度。
房產、工商、稅務、衛生等各相關行政管理部門配合公安機關做好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工作。
鄉、鎮、街道及企事業單位的群眾治安防范組織和保衛部門,應當將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納入各自工作范圍。
第十八條 出租的房屋及其建筑、消防設備、出入口和通道等,必須符合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規定;危險和違章建筑的房屋,不準出租。
第十九條 房屋出租實行登記備案制度。
私有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須持房屋所有權證或其它房屋合法證明、房管部門租賃登記備案表、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治安登記;單位房屋出租的,出租人須持房屋所有(使用)權證、單位介紹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辦理治安登記。經審核符合規定出租條件的,由房屋出租人或責任人和公安派出所簽訂《出租房屋治安責任保證書》。
未辦理治安登記手續的房屋,不準出租。
第二十條 出租房屋實行《租住人員登記循環簿(卡)》制度,房屋出租人或責任人對承租人基礎信息應當隨到隨登記,并在3個工作日內與公安派出所或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服務機構循環;邊遠或交通不便地區循環時間最遲不得超過7個工作日。
第二十一條 出租人出租房屋的,應與承租人簽訂租賃合同,報房管部門備案,并應依法納稅。
第二十二條 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責任:
(一)不準將房屋出租給無合法有效證件的承租人;
(二)承租人是流動人口的,應督促、帶領其到公安派出所申報居住登記,辦理居住證;
(三)應對承租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常住戶口所在地、職業或者主要經濟來源、服務處所、攜帶子女等基本情況進行登記并報公安派出所備案,基本情況有變動的,應及時報告;
(四)對出租房屋經常進行安全檢查,及時發現和排除不安全隱患,保障承租人居住安全;
(五)發現承租人有違法犯罪活動或者有違法犯罪嫌疑的,應及時報告公安機關,不得包庇犯罪和提供違法犯罪活動場所;
(六)房屋停止租賃的,應到公安派出所辦理注銷手續;
(七)房主委托代理人代管出租房屋的,代理人必須遵守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二十三條 房屋承租人的治安責任:
(一)必須持有本人身份證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證件;
(二)屬于流動人口的,應到公安派出所申報居住登記,辦理居住證;
(三)將承租房屋轉租或轉借他人的,應向當地公安派出所申報備案;
(四)安全使用出租房屋,發現承租房屋有不安全隱患,應及時告知出租人予以消除;
(五)嚴禁利用租賃的房屋進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承租的房屋不準用于生產、儲存、經營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品;
(六)集體承租或者單位承租房屋的,應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七)服從公安機關的依法管理、檢查。
第四章 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生服務、子女就學、住房政策、職業介紹、
法律援助等方面工作納入當地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安排。
持有居住證的流動人口享有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服務權益。
第二十五條 各行政管理部門在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中,應當堅持公開、便民、高效、文明的原則。
流動人口綜合管理服務應明確職責,落實到位,要統一行使管理職權,統一管理證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流動人口收取未經財政、物價行政管理部門核定的任何費用。
第二十六條 公安機關在流動人口申辦居住登記、申領及換領居住證、辦理居住證變更登記、申辦出租房屋治安登記手續時,對材料齊全的,應當受理;對符合申領居住證條件的,應當自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核發居住證,對不符合申領條件的,應當告知申領人,并說明理由。
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流動人口申辦相關證照時,應當在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時限內予以辦理。
第二十七條 勞動保障、工商、衛生、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門為流動人口辦理相關業務時,應督促其到公安機關申領居住證。
第二十八條 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依照國家《
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和
福建省及本市的相關規定執行。
人口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對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情況進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并提供必要的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等技術服務和幫助。
第二十九條 對已辦理居住登記的流動人口中的學齡少年兒童,教育部門應當保證其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第三十條 對辦理居住證并實際在我市城區或鄉鎮連續居住滿5年、有固定職業或
簽訂勞動合同、有合法固定住所、無違法犯罪記錄的流動人口,給予辦理戶口遷移、落戶。對其中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高級技工、技師以及其他有突出貢獻者,應優先準予落戶。其子女就學、就業與當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十一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雇用流動人口,應當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保證其享有
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權利,并提供必要的工作、衛生和生活條件。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各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相關證照時不按照本規定核查居住證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部門責令改正并對單位予以通報批評,對直接責任人和相關負責人由有關部門按照管理權限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四條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服務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按照管理權限,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規定辦理居住證的;
(二)亂收取費用的;
(三)泄露流動人口信息的;
(四)違法實施行政處罰的。
第三十五條 當事人申辦有關證照,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規定時限內既不辦理又不予以書面答復的,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
行政訴訟。
第三十六條 當事人對公安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七條 本規定由寧德市公安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