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機動車安全技術和環保檢驗監督管理辦法
(2013年11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245號令發布)
第一條為加強對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的監督管理,規范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的檢驗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以下簡稱檢驗機構)開展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活動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檢驗機構,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取得相關資格,提供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服務,向社會出具數據,并承擔法律責任的法人單位。
本辦法所稱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按照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準等要求,對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進行檢驗檢測的活動,包括機動車注冊登記時的初次安全技術檢驗和登記后的定期安全技術檢驗。
本辦法所稱的機動車環保檢驗,是指對機動車登記時和登記后定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準進行排氣污染等環境保護方面的檢驗。
第三條本市檢驗機構的設置及開展檢驗工作應當遵循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社會化運作、方便檢測的原則。
第四條市人民政府建立由市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財政、國土規劃、物價等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檢驗機構管理的相關問題。
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對檢驗機構及其開展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活動依法實施監督管理。環保部門負責對檢驗機構開展機動車環保檢驗活動依法實施監督管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對檢驗機構出具檢驗結果依法實施監督管理。
財政、物價、工商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檢驗機構進行監督管理。
第五條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和市環保部門應當建立檢驗機構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對檢驗機構檢驗機動車過程進行網絡實時同步監督,實現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
第六條依法成立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行業協會,應當根據行業協會章程開展活動,積極做好行業自律和有關服務工作。
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部門應當支持行業協會依法開展業務活動,并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七條設置檢驗機構,應當符合科學選址、分布合理、總量控制、方便車主的要求,每站間隔距離原則上不小于5公里,每2條檢測線場所面積不少于15畝,且應當滿足機動車檢驗、停車及辦公需要。
第八條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當會同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環保部門,根據本市行政區域內機動車年度檢測量,按照第七條規定的有關要求,編制檢驗機構布點規劃,并報省有關部門批準后實施。
申請設置檢驗機構應當符合布點規劃,具體辦理籌建事宜按照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省公安機關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條申請人在不改變用地主體、不重新開發建設等前提下,利用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傳統商業街等存量房產和土地資源設置檢驗機構,且符合布點規劃的,土地用途可暫不變更。
第十條申請人收到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批準文件后,應當按照有關建設工程管理規定的程序辦理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建設等相關審批手續進行建設,并依法組織竣工驗收,建設期限不得超過1年。超過1年需繼續建站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重新申報。
第十一條檢驗機構籌建完成后,具備下列條件的,申請人可以向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申請取得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資格: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具有經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考核合格的從事相關檢驗工作的技術人員;
(三)有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有齊全的檢驗標準等技術規范文件資料;
(四)具有申請檢驗車輛類型和項目所需的設備;
(五)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設備應當通過合法有效的型式認定;在用計量器具應當依法經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授權的計量技術機構計量檢定合格或者校準,并在檢定或者校準有效期內;
(六)具有滿足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的設施、工作場所和工作環境;
(七)其檢驗場所具有合法的使用場所證明或者相應的規劃、建設審批手續;
(八)國家、省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二條檢驗機構開展環保檢驗,具備下列條件的,申請人應當向省環保部門提出機動車環保檢驗資格委托審查: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環境影響評價批復文件;
(三)具有經省環保部門考核合格的從事環保檢驗的工作人員;
(四)檢測設備符合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并具備與市環保部門電子監管信息系統聯網的條件;
(五)機動車環保檢驗設備應當通過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計量認證,取得計量認證證書,并在認證合格有效期內;
(六)檢驗場所具有合法的使用場所證明或者相應的規劃、建設審批手續;
(七)國家、省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十三條檢驗機構遷址、改建或者增加檢測線,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重新提出設置申請和取得相關檢驗資格。
第十四條檢驗機構取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依法發放的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資格、省環保部門依法發放的機動車環保檢驗資格委托后,應當持下列資料分別向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和市環保部門申請辦理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聯網手續:
(一)申請人身份證明文件;
(二)檢驗機構的工商營業執照;
(三)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資格、機動車環保檢驗資格委托和計量認證證明文件;
(四)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合格證明文件。
第十五條機動車所有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檢驗機構進行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檢驗周期應當同步。
檢驗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及機動車國家安全技術標準和環保標準等有關規定,對機動車實施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同時通過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將檢驗過程和結果數據上傳到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和市環保部門,經審核后出具書面檢驗報告。
第十六條對安全技術檢驗合格的機動車,由檢驗機構出具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報告單;對環保檢驗合格的機動車,由市環保部門核發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
對取得安全技術檢驗合格報告單和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機動車,由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法核發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合格標志。
第十七條檢驗機構開展檢驗活動,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檢驗場所顯著位置公示相關證照、規章制度、服務流程、收費項目和標準等;
(二)建立業務檔案,保存檢驗結果和有關技術資料;
(三)定期開展服務和技術人員培訓;
(四)保證檢驗設備正常運行,按照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要求定期參加檢驗能力比對試驗;
(五)按照檢驗標準、檢驗規程和檢驗技術規范進行檢驗,并及時向委托人出具檢驗報告;
(六)保持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運轉正常;
(七)按照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市環保部門要求提交年度工作報告;
(八)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檢驗機構應當保持檢驗場所內秩序良好,不得參與非法中介活動;發現檢驗場所內有擾亂檢驗秩序、騙取錢財等違法行為,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第十八條檢驗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進行安全技術和環保檢驗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涂改、倒賣、出租、出借檢驗資格許可證明文件;
(二)少檢、漏檢或者不按照有效標準進行檢驗;
(三)未經檢驗、檢驗項目不全、偽造及篡改檢驗數據等出具虛假檢驗結果的行為;
(四)隨意修改檢驗結果的行為;
(五)使用未經檢定或者超過檢定周期的設備、儀器開展檢驗工作;
(六)要求機動車到指定的場所維修、保養,要求機動車所有人購買指定商品或者接受指定服務;
(七)使用未經省相關部門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從事檢驗工作;
(八)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檢驗服務;
(九)無正當理由推諉或者拒絕處理客戶投訴;
(十)超出物價部門核定的項目和標準收費;
(十一)國家、省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十九條機動車檢驗機構不得擅自停止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確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無法正常進行檢驗的,應當報市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部門備案,并于停業前1個月向社會公告。
市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部門應當建立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應急預案,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和環保檢驗的連續性、穩定性。
第二十條機動車所有人對檢驗機構出具的安全技術檢驗或者環保檢驗結果有異議的,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向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市環保部門提出仲裁檢驗申請。
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或者市環保部門應當自收到仲裁檢驗申請起3日內,參照產品質量仲裁檢驗和產品質量鑒定的有關規定安排仲裁檢驗。
第二十一條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部門應當設立監督舉報電話并向社會公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
相關管理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檢驗機構或者機動車所有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設備或者接受指定的服務。
第二十二條質量技術監督、公安機關交通管理、環保部門為檢驗機構提供下列指導和服務:
(一)公布行政審批條件和程序,簡化審批流程,及時公布和更新相關審批信息;
(二)建立檢驗機構電子信息查詢系統,提供相應信息服務;
(三)定期進行檢驗機構行業調查和統計;
(四)組織檢驗機構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
(五)提供檢驗機構專業技術指導和服務;
(六)國家、省、市規定的其他指導和服務。
第二十三條未取得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資格擅自開展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或者未取得機動車環保檢驗委托書擅自開展環保檢驗的,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市環保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照《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監總局令第121號)的規定,責令停止檢驗,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檢驗機構參與非法中介活動的,由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并處1萬元以下罰款。
檢驗機構違反價格管理規定,擅自增加收費項目和提高收費標準的,由價格主管部門依法處理。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環保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照《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監總局令第121號)的規定,予以警告,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一)涂改、倒賣、出租、出借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資格、機動車環保檢驗資格委托的;
(二)未按照規定參加檢驗能力比對試驗的;
(三)未建立業務檔案、保存檢驗結果和有關技術資料,經責令改正逾期未改的;
(四)未經批準,擅自遷址、改建或者增加檢測線的。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環保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照《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國家質監總局令第121號)的規定,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下罰款:
(一)拒不接受監督檢查和管理,經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二)未按照要求提交工作報告或者檢驗信息的;
(三)使用未經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員從事檢驗工作的;
(四)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檢驗服務的;
(五)要求機動車到指定場所維修保養、或者要求機動車所有人購買指定商品、接受指定服務的;
(六)推諉或者拒絕處理客戶投訴的。
第二十六條檢驗機構不按照標準進行安全技術檢驗,出具虛假檢驗結果的,由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處所收檢驗費用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關閉其與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的聯絡,并提請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撤銷其安全技術檢驗資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檢驗機構不按照標準進行環保檢驗,在檢驗中弄虛作假,出具虛假檢驗結果的,由市環保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條之規定,可以處5萬元以下罰款,關閉其與電子監督管理信息系統的聯絡;情節嚴重的,提請省環保部門撤銷其環保檢驗委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檢驗機構監督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承擔進出口機動車安全技術檢驗的機構的監督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軍用及特殊管理的機動車安全技術和環保檢驗,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2013年12月25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監察法
2018-03-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如何適用固體廢物跨省轉移行政許可辦理時限的答復
2007-05-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將第一商業部和第二商業部合并為商業部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失效]
1979-02-2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的決定
2006-12-29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
2004-03-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2000-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塞浦路斯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5-04-25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規章如何確定罰款幅度問題的答復
1997-01-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工作規則
1998-05-06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2005-02-28出版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公共機構節能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2018修正)
2018-09-1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2014年修正)
2014-02-19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2015-08-18國務院關于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的通知
2013-12-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當前高溫干旱防御應對工作的通知
2013-08-04湖南桃花江核電廠址保護管理辦法
2013-07-03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
2011-12-20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通知
2010-01-11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1993年修訂)
1993-11-29國務院關于修改《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決定
2009-01-24國務院關于做好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
2008-07-03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200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