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李健) 如果有一天,一個中國農民被突然告知,他種植了幾十年的水稻種子,侵犯了某個外國公司的專利權。因為侵犯專利權,他和其他農民之間不能自行交換種子,也不能儲存來年用的種子,甚至來年播種的每一粒種子,都要向該公司付費。這個農民和他的鄉親,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命運?
如果這種水稻在全中國農村大范圍地種植,這家擁有專利權的公司又突然提價,甚至不允許使用該專利,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不是都會受到影響?
“人們不太相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類似的事情實際上卻發生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物種資源掠奪的事件,已經越來越多。”綠色和平組織項目經理施鵬翔說。
據介紹,美國農化公司孟山都,已經獲得了中國野生大豆的遺傳材料,從中發現一種“標記基因”,并將其申請專利。“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孟山都申請專利保護的大豆,在中國已經被農民長期種植。”
施鵬翔表示,“生命海盜”對中國物種的竊取,綠色和平組織已經開始關注,并著手調查。“(這類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恐怕中國的發展會遇到麻煩”。
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是最大的輸家
對搶注物種專利者,綠色和平組織這樣形容———
有一種新興的海盜,他們與以前的海盜大為不同:他們的武器不是刀劍槍械,而是尖端的科學知識、現代的知識產權制度,他們不再需要在洶涌的海洋上找尋獵物,只需要安坐在舒服的實驗室,以精良的儀器作盜竊的勾當。
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做“生命海盜”。因為他們所盜竊的是生物的知識和物種資源,他們是現代生物科技公司及聘請回來的科學家。
施鵬翔說,綠色和平組織把申請生命專利的行為稱為“新世紀的圈地運動”,把圈地者稱為“生命海盜”。
他強調,如果不能成功對抗“生命海盜”,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將是最大的輸家———他們不能再像以往一樣,自行儲藏種子備來年之用,而必須每年向擁有專利的公司購買新種子。“被專利化的種子比普通種子貴一至二成,對農民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在中國科學家所作的課題《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現狀與保護》中,生物專家這樣分析“生命海盜”的手段:
他們會派出研究人員、資助非政府組織或者聘用當地人做所謂的“生物勘探”工作,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搜集有價值的物種,把抽取的樣本連同當地的傳統知識帶回實驗室,分隔出活躍成分或基因序列,并將這“發明”歸入其專利。
專家分析說,有時候,在專利被開發成產品推向市場后,生命工業公司會從龐大的利潤中抽出少許,“回饋”專利品來源地的居民或者政府;但更多的時候,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毫無所得,甚至荒謬地發現,自己竟然要向專利品的擁有者付出專利費用。
北京烤鴨烤的已是英國鴨
中國是獼猴桃的原產地和起源中心,新西蘭人到中國旅游時將種子帶回國,現在以“基維果”為商品名,暢銷世界各地。為了維持和改良獼猴桃的品質,目前,新西蘭仍在中國源源不斷地收集獼猴桃野生資源。
很少有人知道馳名于世的北京烤鴨用的是什么鴨。北京鴨在英國被雜交后,繁育出“櫻桃谷”鴨,重新回到中國,占領了市場。現在,真正的北京鴨市場份額很小,而“櫻桃谷”鴨已成為北京烤鴨的主要原料。據了解,中國每年用于引進種畜禽的費用超過2000萬美元。
“中國生物物種資源現狀與保護對策”項目專家組組長薛達元說,“生命海盜”對我國物種竊取造成的嚴重損失,必須引起重視。
他介紹說,觀賞植物物種資源流失一直是一個嚴重問題。有些外國公司或外國專家專門在中國各地搜集珍貴花卉植物物種資源,采用的是走私或者偷竊的方式。這些在我國已經枯竭了的珍貴稀有植物和名貴花卉資源,在國外卻得到開發,用于貿易,嚴重損害了我國國家利益。#p#分頁標題#e#
據調查,中國蘭花在全國幾乎所有產區均受到嚴重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其中
四川、
云南和
貴州等省最為突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境外商人頻頻到我國山區,尤其是西南山區收購珍稀植物和名貴花卉的原植物。如
貴陽每年至少有10噸蘭花(野生資源為主)在市場銷售,外商為收購麻栗坡的兜蘭和杏黃兜蘭,把云南
文山地區所有兜蘭竊掠一空。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嘉禾介紹,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擁有世界上已知野生大豆資源的90%,野生大豆的許多特別性狀對于改良大豆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成為育種與生物工程公司爭奪專利權的目標。
近幾十年來,美國已收集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大豆資源,包括野生大豆資源。這些資源的流失,最終使中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變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產量在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后。
“很多優良大豆品種資源被外國拿走,經育種和生物技術加工,變為新的品種,再高價引回國內。長此以往,資源流失再加上資金浪費,勢必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
方嘉禾說,物種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是維持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證,也是科技創新增強國力的必需,“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認識,中國的物種資源流失問題迫在眉睫”。
警惕那些文質彬彬的外賓……
薛達元說,“生命海盜”竊取我國生物物種資源的幌子多種多樣。
第一,以農業代表團或科學考察的名義入境,目的是收集物種資源。薛達元說,這樣的“科學考察”者到達一個地方后,往往專注于搜集各類物種和遺傳資源。
第二,赤裸裸的偷竊行為。外國公司在中國設立收購場所,公開收購他們需要的物種資源,然后想辦法出境,有時通過走私出境。
薛達元說,雖然是竊取,可他們也不是什么樣的物種資源都要。
“生命海盜”感興趣的東西有:
我國已經培養出來的優良品種,拿回去之后可以直接運用生產,很快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野生的和現有農作物野生近緣種,比如野生水稻、野生大豆等等。他們可以從這些珍貴的物種里提取出優良基因,比如說抗病、抗蟲、耐寒等基因,利用這些基因通過生物技術可以培育新的優良品種;
完全的野生物種資源。這樣的物種資源,會作為種質資源被儲存起來,作為將來的研究資源。比如說,中國有一種野生樹種紅豆杉,現發現樹皮里有可以抗癌的物質“紫杉醇”,這種樹馬上成了“生命海盜”竊取的對象。又如野生的蘭花出境后稍作整理和培育,就可直接在市場上出售。
糊涂的農民 糊涂的官
《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現狀與保護》調查報告分析說,“生命海盜”能夠成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
有關專家分析說,缺少專門的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是我國物種資源流失的關鍵。
此外,由于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和協調機構,物種資源在輸入、輸出過程中也沒有統一法定程序和渠道,物種輸入、輸出渠道混亂,導致我國物種資源不斷無償流失。
而讓薛達元擔憂的是,物種資源流失嚴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地方政府和普通農民缺乏生物資源保護意識所致,有時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地方政府甚至鼓勵這種破壞性的資源采挖和收購。一些地方和主管部門,將這種非法貿易作為創收的主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