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濤
????近日,隨著商務部擬訂的《零售商與供應商進貨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在征求企業意見,爭議已久的進場費等問題再次成為商界關注的焦點。
“超期限拖欠供應商貨款、強制收取各種費用、不規范促銷等,這些問題不但會損害供應商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到零售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予以調整。”9月13日,商務部條法司司長尚明在商務部網站在線回答了本報記者關于商務部擬定《管理辦法》的提問。他透露,目前,有關立法還在起草過程中,對記者所提到的零售商格式合同如何處理,他表示商務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有關立法的進展情況請繼續關注商務部網站。
普馬事件催生新規
“普爾斯馬特崩盤事件不是一般的
經濟糾紛,而是已演變為重大經濟案件。”北京市商業企業管理協會副秘書長高以道在談到普馬事件時語氣凝重。他認為,不再出現第二個普馬,是“普馬崩盤”帶給零售業態的最大財富。而正是今年爆發的“普馬崩盤”,加快了《管理辦法》的出臺速度。
2004年5月,因為普馬長期拖欠供應商的貨款,100多位供應商沖進普馬
長沙分店,引起搶貨風波。2005年3月,遍布全國的48家普馬門店全面關閉,普馬累計欠債20多億元,董事長劉五一出走境外。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曾經在國內銷售額達到40億元的“商業巨人”轟然倒下,速度之快令人愕然。
“普馬崩盤事件對商務部新規定的出臺無疑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向記者表示,影響巨大的普馬事件引起各方關注,將供應商和零售商的矛盾表面化,因此中央決策部門決定加快解決這個問題。商務部擬定的《管理辦法》,便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浮出水面。
據了解,《管理辦法》共38條,首次對進場費、賬期、定價權、商品質量責任等敏感問題作了明確規定,還要求,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促銷服務費的,應當事先征得供應商的同意;供應商不同意的,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應當與供應商協商一致,訂立合同。同時,零售企業不得向供應商“變相收取”的費用條目,包括:續簽合同費、店內條碼費、店鋪改造裝修費等。
黃國雄教授對記者表示他參與了商務部擬定《管理辦法》的內部討論,但對《管理辦法》的內容不便發表意見。他對記者解釋,收取“進場費”也是國外慣例,商務部的《管理辦法》同樣承認了“進場費”的合法身份,但是它將嚴格限制零售企業對供應商亂收費、亂攤派、轉嫁虧損及拖欠貨款的行為。
多方利益博弈懸而未決
北京市商業企業協會副秘書長高以道認為,商務部新《管理辦法》出臺后,生產廠家、供應商、零售商三方利益博弈將會面臨一個新局面。
“這是一個明顯偏向供應商的法規(草案)。”京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的高管對記者表示,雖然這個新《管理辦法》承認了備受爭議的“進場費”的合法地位,但他卻仍有很多話要說。因為在他看來,這個政策過分地保護供應商的利益,讓零售商的地位蕩然無存,一些“不守規矩的供應商”完全可以憑借這個新《管理辦法》到處投訴,讓零售商從此陷入無窮無盡的麻煩。
對此,許多中小供應商也暗地叫苦。在零售商和供貨商的博弈中,供貨商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特別是那些小廠商。其典型的表現在于,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們因懼怕商品通路被堵,對涉及到的大型商場、超市總是心存余悸,有些供貨商干脆就閉口不提。而極少數“有話要說”的供貨商,在透露內幕的同時,還會一次又一次地叮囑記者,發稿時千萬千萬要隱去公司名,隱去商品名,甚至隱去自身姓氏。
“在進場費問題上,供應商、零售商之間雖然有利益博棄,但更主要的是雙贏。”
華普超市副總裁劉海斌坦承,對新商品上架收取進場費在國外也非常普遍,現階段商品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新上架的商品中只有20%—30%的銷售成功率,這意味著那些不成功的商品就會占據貨架資源,因此收取進場費對零售商來說是一種風險控制。另外,供應商將新商品在超市上架,對自身也是一個展示作用,這里的進場費正好與供應商新產品的市場推廣費相抵了。#p#分頁標題#e#
傳統模式急需走出尷尬
“現階段大商場實行的是引廠進店,超市則無償占用供應商的資金和商品,這樣一來,零售商的自營能力沒有了,零售商單純成為經營的組織者,所經營的不是商品而是供應商。”高以道副秘書長一語道破中國目前零售業態模式的尷尬。
調查顯示,零售商目前開店資金的80%—90%,都來自于占用供應商的貨款。高以道認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零售商長期占用供應商貨款,會影響工廠的資金回籠,一旦供應商倒閉,零售商的經營也必然受影響;即使供應商生存下來,為獲取利益供應商或會降低產品質量,或會變相漲價,最終將風險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一味地去欺壓供應商,但最后死的是零售商自己。”高以道副秘書長認為,高額進場費破壞了整個零售業態的平衡,同時消費者也是最終的受害者。一方面,高額進場費直接提高了供應商的成本,一些供貨商有可能通過以次充好、虛高價格的方式來牟利;另一方面,進場費高昂使一些供貨商望而卻步,一些品牌無法進入賣場,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余地。
“商務部擬訂新辦法,總體是規范市場,兼顧了供應商和零售商雙方的利益,是一個積極的事情。”高以道認為,新《管理辦法》的出臺,有其歷史意義,政府主管部門通過對供應商和零售商雙方的壓力和激勵,來達到讓雙方都能找出各自存在的問題,練好“內功”。
目前商務部新《管理辦法》正在征求意見當中,高以道副秘書長建議,法規的制定者要通盤考慮法律的可操作性,在具體的法規條文約定中,應該盡可能詳細和深入一點,讓約定的雙方都沒有可以推脫的借口和可鉆的空子。同時他也表示,“進場費問題的解決不能單靠政府的規定,最終還是要讓市場來解決。”。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尚明指出,目前出現的大型零售商超期限拖欠供應商貨款、強制收取各種費用、不規范促銷等問題,發達國家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出現過,通過相關立法予以規范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然,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種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市場的發育程度、社會的誠信體系等,立法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鏈接
“零供矛盾”大事件
“家樂福進場費”事件:2003年6月中旬,包括洽洽、阿明、正林在內的11家知名炒貨品牌不堪收費之苦組成“炒貨聯盟”,并通過炒貨行業協會在上海與家樂福叫板;此后,炒貨風波“跨”出上海,
南京家樂福也遭“討伐”。不久之后,“猛料”再出———家樂福低價攪局惹惱春蘭空調,后者揚言要給予家樂福高達5萬元的重罰。
“普馬事件”:在今年年初,最早在大陸地區實行會員制的大名鼎鼎的普爾斯馬特(下稱普馬)連鎖超市,因為拖欠供應商貨款20多億,上百家供應商在其旗艦店討要貨款,由此揭開了普馬卷走供應商貨款的全國連鎖大案。
廣州家誼事件:今年6月,號稱廣州第一超市的廣州家誼在負債2億、關閉8個月之后,11家供應商訴諸法律,請求廣州家誼破產。另據稱,因廣州家誼關閉而破產的供貨商已經超過了50家。
《市場報》 (2005年09月19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