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條 捐贈人可以與受贈人就捐贈財產的種類、質量、數量和用途等內容訂立捐贈協議。捐贈人有權決定捐贈的數量、用途和方式。
捐贈人應當依法履行捐贈協議,按照捐贈協議約定的期限和方式將捐贈財產轉移給受贈人。
【釋義】本條是關于捐贈人與受贈人訂立捐贈協議的規定。
為加強對捐贈工作的管理,使捐贈工作健康順利地發展,應當區別不同情況,對捐贈的程序作出適應規定。協議捐贈是捐贈形式中重要的一種。捐贈協議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一、簽訂捐贈協議是捐贈人與受贈人之間的自愿行為
在起草捐贈法的過程中,對捐贈人應否與受贈人簽訂捐贈協議,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為防止假借捐贈名義謀取名利,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應當引導當事人簽訂捐贈合同;捐贈人捐贈重要物品以及數額較大的款項,必須與受贈人簽訂捐贈協議,并依法進行公證。另一種意見認為,贈與是實踐性法律行為,應當以交付標的物作為生效條件,受贈人不得以捐贈協議向捐贈人追索標的物,以保護捐贈人的積極性;簽訂捐贈協議在華僑、港澳臺胞的捐贈活動中較難實施,因而不宜作出規定。
立法機關經過反復研究,認為,捐贈活動是捐贈人和受贈人雙方的自愿行為,既不能強行攤派,也不能強迫受贈,捐贈程序應當體現捐贈人和受贈人雙方的意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捐贈其合法財產時,不僅有權選擇符合其意愿的受贈對象,也有權選擇實施捐贈的形式,而捐贈協議是一種約定捐贈人和受贈人權利義務的好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是否簽訂捐贈協議應當取決于捐贈人與受贈人雙方共同的意愿,任何單方特別是受贈一方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捐贈人簽訂捐贈協議。
二、捐贈協議的內容
捐贈協議實際就是民法意義上的合同。合同的內容由捐贈人和受贈人雙方約定,主要內容包括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以及解決爭議的辦法等。捐贈協議的內容適用合同法有關合同內容的規定,主要包括捐贈財產的種類、質量、數量和用途等內容。
由于捐贈是一種自愿和無償的行為,因而在訂立捐贈協議時,捐贈人不得要求受贈人給付價款和報酬,也不得要求受贈人對捐贈人給予其他任何利益性質的回報。也就是說,捐贈協議基本上是一種單務合同,在一般情況下,只有捐贈人一方負有捐贈的義務。但在某些情況下,受贈人也負有義務,比如,受贈人有義務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接受捐贈,受贈人有義務按照捐贈人的意向和要求使用捐贈財產等。也由于捐贈協議基本上是一種單務合同,捐贈人是訂立捐贈協議的主要一方,因而捐贈協議的主要內容應當由捐贈人決定。捐贈人有權決定捐贈財產的數量、用途以及捐贈的方式。在捐贈協議中,捐贈人捐贈什么即捐贈的種類不僅應當由捐贈人決定,也應當征得受贈人的同意。但在確定了捐贈種類后,對捐贈多少即捐贈的數量應當由捐贈人一方決定。捐贈人也有權決定誰是受益人以及捐贈財產的使用方式,即捐贈財產的用途。
三、捐贈協議的效力
捐贈活動中常見的問題是,捐贈人作出捐贈承諾后并不兌現。這就需要明確,捐贈行為的法律性質是什么?捐贈協議是一經簽訂就生效還是實際履行時才生效?
在捐贈法起草過程中,對不同形式捐贈承諾的法律效力存在爭議。一種意見認為,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在救災募捐的特定場合作出口頭捐贈承諾的,應當以作出承諾的時間為生效時間,如果反悔,就必須在什么情況下承諾的,再在什么情況下申明不能履行,消除影響,否則是對社會和公眾的欺騙;書面協議捐贈的,協議一經簽訂就應當生效。另一種意見認為,不應當將口頭承諾和書面協議作為捐贈生效的條件。理由是:(1)捐贈是自愿行為,承諾后不兌現的只是個別情況,不必用法律規范。(2)一些社會名流承諾捐贈后如無特殊情況,都會履約;如果不履行,也不宜對其采取強制措施,而應耐心做工作。(3)如果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對不履約者強制措施,會在海外產生不良影響。(4)避免捐贈糾紛首先要加強對受贈單位自身的管理,使其能理智、妥善地處理捐贈承諾。
立法機關經過反復研究,認為捐贈承諾的形式和法律效力,根據具體情況在適用本法的同時還應當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合同法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這說明,公益事業捐贈是贈與的一種,對捐贈承諾既可以采取書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頭形式。由于贈與合同特別是有關公益事業捐贈的合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宜對捐贈承諾的形式作出統一規定,但遇有數額較大的捐贈財產時,應當提倡捐贈人與受贈人根據具體情況簽訂捐贈協議。實踐中,在電視義演等公開場合口頭承諾捐贈的,捐贈人一般都同時或者隨后即與法定的受贈主體簽訂捐贈協議。這種辦法也應當提倡。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這說明,普通的贈與合同是實踐性合同,在贈與財產實際轉移之前不具有法律效力。所謂實踐性合同,是指當事人除了意思表示之外,還必須實際交付標的物方能成立的合同,即合同是否有效以當事人實際交付標的物為前提。但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同時又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這說明,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性質的捐贈合同是諾成性合同,一旦訂立就具有法律效力。所謂諾成性合同,是指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也是當事人雙方一旦承諾就必須履行的合同。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給付。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這些規定要求,捐贈協議一旦簽訂,捐贈人就應當依法履行捐贈協議,按照協議約定的期限和方式將捐贈財產轉移給受贈人;否則,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200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2007-08-3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際電信聯盟組織法》和《國際電信聯盟公約》的決定
1997-05-09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8修正)
1998-11-0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和今年財政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
2000-08-25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2001修訂)
2001-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的產生辦法
1996-1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98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
1983-02-0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2017修訂)
2017-03-01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的通知
2019-04-17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1年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
1970-01-01國務院關于確定三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3-01-30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
2012-12-29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
2012-06-23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廣東省中山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1-03-12中國2010年世博會《上海宣言》
2010-10-31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原產于赤道幾內亞部分商品實施零關稅的通知
2010-06-09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埃塞俄比亞等32個最不發達國家部分商品實施零關稅的通知
2010-06-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采取綜合措施對耐火粘土螢石的開采和生產進行控制的通知
2010-01-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08-10-1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地震災區恢復生產指導意見的通知
2008-06-16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通知
2008-06-05國務院關于永定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
2007-12-31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2008-01-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的通知
200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