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加強國有資本金基礎管理,完善國有資本金監管制度,科學解析和真實反映企業資產運營效果和財務效益狀況,特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本規則所稱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簡稱企業效績評介,下同)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評價方法,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資產運營、財務效益等經營成果,進行定量及定性對比分析。作出真實、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判。
第三條 建立和推行企業效績評價制度,科學評判企業經營成果,有助于正確引導企業經營行為,幫助企業尋找經營差距及產生原因,促進企業加強基礎管理和提高經營效益,同時為各級政府對國有企業實施間接管理、加強宏觀調控、制定經濟政策和考核企業經營者業務提供參考依據。
第四條 企業效績評價工作遵循“科學性、規范性、公正性和真實性”原則,其評價基礎數據主要依據被評價企業評價年度的會計決算及財務報告資料。
第五條 企業效績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內容全面、突出重點、客觀公正、操作簡便、適用性廣”的基本思路制定,以資本運營效益為核心,采用多層次指標體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項修正的方法,運用系統論、運籌學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實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第二章 評價組織和對象
第六條 按照實施主體劃分,企業效績評價分為政府評價行為和社會評價行為。
(一)政府評價行為是指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資產管理和財務分析需要、企業監管需要、人事任免考核或獎懲需要等,分別或聯合組織的企業效績評價。
(二)社會評價行為是指各類企業(單位)法人根據各自投資、管理等特定需要而組織的企業效績評價。包括:(母公司對全資)和控股子公司的評價、
債權人對
債務人的評價、投資者對擬投資企業的評價、企業自我測評等。
第七條 政府評價行為原則上統一執行財政部、國家經貿委、人事部、國家計委聯合發布的企業效績評價基本規則和工作制度,并遵循財政部頒布的效績評價標準值。
社會評價行為可參照上述制度規定和評價標準。
第八條 政府評價行為的實施方式,可以由政府有關部門直接組織實施,也可以委托社會中介機構實施。
第九條 政府評價行為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國有獨資企業、國家控股企業。其依據不同情況可具體分為例行評價和特定評價兩類。
第十條 例行評價是指由政府有關部門對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實施的年度效績評價。具體包括:
(一)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國有企業;
(二)列入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試點的企業集團;
(三)國家控股的重要企業;
(四)對國家或對本地區、本行業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國有大中型企業;
(五)其它企業。
在上述企業中,中央和地方確定為稽察特派員稽察的企業。遵從稽察特派員制定規定。
第十一條 特定評價是指由有關部門根據政府指定及社會有關方面需要,對指定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績進行評價。主要包括:
(一)承包經營、委托經營或租賃經營到期的企業;
(二)領導班子換屆或主要領導變動的企業;
(三)發生重大損失或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企業;
(四)連續三年以上發生虧損的企業;
(五)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企業。
第三章 評價內容和指標
第十二條 企業效績評價的內容和指標的設計,既要考慮企業共性,又要兼顧企業的特殊性,實現評價的目的。具體按工商企業和金融企業兩大類分別劃分。
(一)工商類企業效績評價內容按競爭性企業、非競爭性企業分別制定,其中:競爭性企業主要包括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個方面。
(二)金融類企業效績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企業財務效益狀況、資產安全狀況、資產流動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個方面。
第十三條 企業效績評價指標體系由基本指標、修正指標、評議指標三個層次構成。
(一)基本指標反映效績評價內容的基本情況,可以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初步結論。
(二)修正指標是依據企業有關實際情況對基本指標評價結果進行逐一修正,以此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基本定量分析結論。
(三)評議指標是對影響企業經營效績的非定量因素進行判斷,以此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定性分析結論。
本指標體系采取以定量分析為基礎,以定性分析為輔助,實行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業效績評價的綜合結論。
第十四條 在企業效績評介工作中,可以靈活運用三層次評價指標體系。
(一)對多戶企業經濟效益進行主要指標簡單對比分析時。可單獨運用基本指標實施初步定量評價。
(二)對同行業、同類型企業進行深入對比分析,可運用修正指標對基本指標評價結果進行修正,實施基本定量評價。
(三)對企業會計信息發生重大異常情況和企業經營受客觀因素影響程度較高,經批準則可重點運用定性分析作出企業評價結論。
(四)對單戶企業的效績評價,必須運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定量與定性綜合評價。
第十五條 依據企業效績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對企業兩年以上(含兩年)經營期的綜合評價結論,一般應以各年度基本評價結果加權平均得分為基礎,并輔助以專家評議。
第四章 評價方法及標準
第十六條 企業效績評價結果的基本計算方法為功效系數法,輔以綜合分析判斷法,即:按照統一制定的多層次指標體系,以企業經營期間的各項指標實際水平,對照企業統一測算和頒布的效績評價標準值,分步得出效績評價的初步結論、基本結論和綜合結論。
第十七條 本規則所稱“功效系數法”是指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將所要考核的各項指標分別對照不同分類和分檔的對應標準值,通過功效函數轉化為可以度量計分的方法。
第十八條 本規則所稱“綜合分析判斷法”是指綜合考慮影響企業經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的各種潛在的或非計量的因素,參照評議參考標準,對評議指標進行印象比較分析判斷的方法。
第十九條 評價標準值是對評價對象進行客觀、公正、科學分析判斷的標尺。根據企業效績評價指標的不同性質,評價標準值分為計量指標評價標準值和非計量指標評議參考標準。
第二十條 評價標準值作為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的評價對比依據,工商類企業評價標準值依據全國企業(單位)會計決算及財務報告分戶數據資料,并按照國家標準劃分的企業行業、規模等類型,由財政部統一測算和頒布。具體由標準值和標準系數構成。
對經營多個主業的企業效績評價,可采取對企業多個主業以不同標準值分別評價計分,進行加權平均后得出綜合結果。
第二十一條 工商類企業評價標準值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中均分為五檔,即:優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較低值、較差值。
第二十二條 標準系數是對應五檔標準值確定的水平參數,客觀反映評價標準值的不同水平,以準確計算企業效績評價計量指標的實際得分。標準系數用小數表示,在0--1之間。
第二十三條 評議參考標準是評議指標的評價參考依據,主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度、行業規范、國際公認標準和我國國情確定。評議參考標準具體分為五個級別,分別以優(A)、良(B)、中(C)、低(D)差(E)列示。
第二十四條 企業效績評價結果以百分制表示,即:根據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對三層次各項評價指標統一設置不同的權數計算得出,并對企業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以分析系數列示,以便于企業間效績比較,尋找差距。
企業效績評價每個指標的權重設置,均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專家印象法加以確定。
第五章 評價工作程序
第二十五條 企業效績評價工作程序是指從確定評價對象至完成整個評價工作的過程。具體包括:
(一)確定評價對象,下達評價通知書,組織成立評價工作組及專家咨詢組。
(二)擬定評價工作方案,搜集基礎資料。
(三)評價工作組實施評價,征求專家意見和反饋企業,撰寫評價報告。
(四)評價工作組將評價報告報送專家咨詢復核,向評價組織機構(
委托人)送達評價報告和選擇公布評價結果,建立評價項目檔案等。
第二十六條 評價工作方案是評價工作組進行某項評價活動的工作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評價對象、評價目的、評價依據、評價項目負責人、評價工作人員、工作時間安排,擬用評價方法、選用評價標準、準備評價資料及有關工作要求等。
第二十七條 評價通知書是評價組織機構(委托人)出具的行政文書,也是企業接受評價的依據。評價通知書應載明評價任務、評價目的、評價依據、評價人員、評價時間和有關要求等事項。
第二十八條 評價工作正式開始前,評價工作組可以按照評價基本要求,組織企業有關人員進行自測。企業自測帶有自愿和預備性質,自測報告應有完整的工作底稿備查。
第二十九條 評價工作組依據企業報送的企業決算報表及有關資料進行基本評價。企業的會計資料如果經過審計部門(中介機構)審計并作出最終結論,應從其結論。
第三十條 評價工作組取得的評價結論應與企業自測結論進行對照,及時對評價結論進行補充和修改;對評價工作組評價結論與企業自測結論相差較大的,要進行基礎資料的核對,找出差異原因,如依據充分應對評價結論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三十一條 在完成評價工作以后,對于評價工作組結論與企業自評結論相差較大且基礎資料一致的特殊企業,應提請專家咨詢組對評價結論進行論證。
經專家咨詢組對評價結論論證,因特殊因素需對評價結果在規定范圍內進行調整,需報上一級評價組織機構予以復核。
第三十二條 評價工作組應建立嚴格的內部工作制度,評價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應規范操作,嚴格遵循評價規則;對評價結論要有充分的依據;評價工作結束后要進行認真復核。
第三十三條 被評價企業除提供前三個年度上報的會計決算年度報表以備核對外,同時應提供下列資料:
(一)最近三年來的審計報告(含經營者離任審計);
(二)最近三年來企業上交稅收情況及企業稅務年檢情況;
(三)本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人事等綜合情況。
第三十四條 企業必須提供真實、全面的基礎資料,并對上報的會計決算年度報表數據和其他評價基礎資料的真實性、
合法性承擔法律責任。對企業提供虛假數據的,根據《會計法》予以處罰;造成評價結論失真的,則由企業負責。
第六章 評價報告和結果運用
第三十五條 評價報告是由評價工作組完成全部評價工作后,對評價對象在評價年度內資本經營業績、財務效益狀況進行對比分析、客觀判斷形成的綜合結論的文本文件。
第三十六條 評價報告由正文和附錄兩部分組成。
(一)報告正文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基本情況描述、主要財務指標對比分析、評價結論、評價依據和評價方法等。
(二)報告附錄包括有關評價工作的基礎文件和數據資料。評價報告要維護被評價企業正當的商業秘密。
第三十七條 評價報告必須客觀、公正、準確地反映企業情況,準確描述企業的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情況、債務償還能力和后續發展能力等,并作出發展趨勢預測。評價工作組在擬定評價報告的過程中應充分聽取專家咨詢組的意見。對影響經營的客觀情況應在評價報告中予以充分說明。
第三十八條 評價報告應提交企業效績評價組織機構(委托人)進行合規性審核認定,即:評價工程程序是否完整、評價方法是否正確、選用評價標準是否適當、評價報告是否規范等。
第三十九條 企業效績評價結果分五個級別列示,并與國際通行的PR-(
Performance Rating)評價等級相對應。即:評價等級依據綜合得分確定,分為優(A)、良(B)、中(C)、低(D)、差(E)五級。
第四十條 企業效績評價結果主要運用于如下方面:
(一)提交同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作為經濟決策、企業監管和資產及財務管理的參考依據。
(二)提交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部門,作為對企業經營者進行任免考核或獎懲的參考依據。
(三)反饋被評價企業,作為改進其經營管理的參考資料。
(四)依據評價報告結論,由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部門將企業經營者經營業績記錄入襠、為企業家職業化建設服務。
(五)為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或機構提供信息咨詢和管理參考。
第七章 工作機構和人員
第四十一條 政府開展企業效績評價的組織機構分別為各級財政、經貿、人事、行業主管等部門的相關機構。各評價組織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聯合組織成立評價工作組和專家咨詢組。
第四十二條 評價工作組負責完成整個評價過程的各項具體工作,并向專家咨詢取得必要的政策、技術等方面咨詢意見;專家咨詢組根據評價工作需要,負責向評價工作組提供有關咨詢和參考意見。
第四十三條 政府或企業評價如采用委托評價方式,必須委托具有評價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中介機構應對委托人負責,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評價規則和評價標準,開展客觀、公平、真實的評價活動。中介機構的評價資質條件另行規定。
第四十四條 各級政府部門的評價組織機構應配備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政策水平,精通評價方法和業務,熟悉企業資產財務管理及干部人事管理,并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人員。評價組織機構也可以吸收有關專家作為評價工作組成員。
第四十五條 各評價工作組和專家咨詢組應以本規則為基本工作規范,在實際操作中對修正指標和評價指標可以選擇使用。
第四十六條 各部門根據自身日常業務工作需要選擇企業組織實施評價,要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溝通,避免產生工作重復。
第四十七條 評價工作組及評價人員應獨立、客觀、公正地開展評價工作,排除各方面特別是被評價企業意愿的影響。但對被評價企業指出的評價工作和評價報告中存在的疏忽、遺漏、疑問,應認真予以解答和補充更正。
第八章 附則
第四十八條 本規則是境內一般國有工商企業和國有商業性金融企業效績評價應遵守的基本規范。其他國有企業(單位)及非國有企業進行效績評價可參照本規則執行。
第四十九條 企業效績評價操作細則、評價標準另行制定和頒布。
第五十條 本規則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第五十一條 本規則自發布之日起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