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立案
第三章 調查
第四章 報告
第五章 案件審理
第六章 處理處罰商議
第七章 調查報告審定
第八章 處理處罰
第九章 執行監督
第十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簡稱“證券監管機構”)對違反證券期貨市場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案件的調查和處理,明確監管職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 證券監管機構依照法定職權調查處理證券期貨市場違法違規行為,適用本準則。
第三條 證券監管機構辦理證券期貨案件時,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實施調查,并由符合條件的調查人員承擔。
證券監管機構調查終結,應當真實反映調查結果,并就調查事項提供充分的證據,依照有關規定作出準確的定性、適當的處理建議和行政處罰決定(以下簡稱“處理處罰決定”)。
第四條 證券監管機構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應當公開。
第五條 證券監管機構行使調查權和處理權,應當在法定的職責和權限范圍內進行。
第六條 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調查處理的證券監管機構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法定的職責和權限;
(二)兩名以上符合條件的調查人員;
(三)健全的立案、調查、審理、商議、審定、處理處罰、監督執行等制度;
(四)必需的辦案經費。
第七條 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調查的調查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熟悉證券期貨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熟悉證券期貨市場的業務運作、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
(三)掌握會計、法律及其他相關的專業知識;
(四)具有一定的會計、審計、法律、證券或期貨等業務的工作經歷;
(五)具有一定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
第八條 調查人員依法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有關證件,并對知悉的有關單位和個人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九條 調查人員辦理證券期貨案件調查事項時,必須忠于職守,依法辦事,公正廉潔,不得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牟取不正當利益。
第十條 調查人員與被調查對象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二章 立案
第十一條 證券監管機構的有關部門在日常監督檢查和辦理信訪批件的過程中,對發現并初步查證的證券期貨違法違規事項提出立案調查時,應當填寫立案建議表(格式見附件1),并附相關材料,經與稽查部門及有關部門會簽后,向證券監管機構領導呈送立案簽報,經批準后立案。
相關材料包括:
(一)初查報告;
(二)主訴違法違規事項的相關證據;
(三)初步定性所適用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四)稽查部門要求提交的其他資料。
第十二條 稽查部門在受理立案事項時,應認真進行審查,對主訴事項事實不清或缺乏支持主訴事項證據的,應當通知提出立案建議的部門在5日內補充或補正。
第三章 調查
第十三條 稽查部門應當對已批準立案調查的材料進行認真研究,根據案件調查的實際需要,商提出立案建議的部門和會計、法律等有關監管部門派人共同組成調查組,并指定調查組組長,組織實施調查。調查組實行個案負責制。
第十四條 調查組應當認真研究案情和現有證據,編制調查方案,確定調查重點與方法。
調查方案的內容包括:
(一)編制調查方案的依據;
(二)案件的基本情況;
(三)調查的內容、重點、方法以及實施時間;
(四)調查組組長、成員及其分工;
(五)編制方案的日期。
調查方案經稽查部門領導批準后,由調查組負責實施。
第十五條 調查組實施調查時,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進入違法違規行為發生場所調查取證;
(二)詢問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其對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事項作出說明(談話筆錄格式見附件2);
(三)查閱、復制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的證券期貨交易記錄、登記過戶記錄、財務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文件和資料;對可能被轉移或者隱瞞的文件和資料,可以予以封存;
(四)查詢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的資金帳戶、證券期貨帳戶,對有證據證明有轉移或者隱匿違法違規資金、證券跡象的,可以申請司法機關予以凍結。
第十六條 調查人員收集證據時,必須遵守下列要求:
(一)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防止主觀臆斷,保證證據的客觀性;
(二)對調查收集的證據進行分析判斷,保證證據的相關性;
(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證證據的合法性。
第十七條 調查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得的各種證據,應當有提供者的簽名或者蓋章。
第十八條 調查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委托或者聘請符合規定的專門機構或人員,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事項中的某些專門問題進行鑒定。
第十九條 調查人員實施調查時,應當對調查工作進行記錄,編制證券期貨案件調查工作底稿(格式見附件3)。
證券期貨案件調查工作底稿的內容包括:
(一)調查案件名稱;
(二)被調查對象姓名或名稱;
(三)調查事項摘要;
(四)對違法違規行為的定性及法定依據;
(五)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理處罰建議及法定依據;
(六)調查人員簽名及日期;
(七)附件;
(八)其他應說明的事項。
第二十條 調查組組長應當對證券期貨案件調查工作底稿進行檢查、復核并簽字,對調查組成員的工作質量和調查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監督。
調查組對調查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應當及時向證券監管機構稽查部門報告。
第四章 報告
第二十一條 調查組應當在調查結束后7日內提出調查報告。特殊情況下,提出調查報告的時間經批準后可以適當延長。
第二十二條 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立案調查的依據;
(二)實施調查的有關情況;
(三)已查明的證券期貨違法違規事項;
(四)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的定性、處理處罰建議及其法律依據;
(五)調查人員的署名和報告日期;
(六)附件。
調查報告應當做到語言簡練、表達確切、觀點鮮明。
第二十三條 調查組完成調查報告后,應當將調查報告、工作底稿及相關證據送分管領導審核后,再提交案件審理部門進行審理。
第五章 案件審理
第二十四條 案件審理部門對調查報告中的下列事項進行審理:
(一)與證券期貨案件調查事項有關的事實是否清楚;
(二)調查收集的證據是否具有客觀性、相關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是否正確;
(四)定性、處理處罰建議是否準確、適當;
(五)調查程序是否符合規定;
(六)案件審理部門和審理人員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是否齊全。
第二十五條 案件審理部門審理后,認定調查報告、處理處罰建議中的主要事實不清的,應予退卷;認定證據不充分或不合法、定性不準確、處理處罰建議所適用的法律依據不適當等情況的,應當通知調查組7日內補充或補正,否則予以退卷。
第二十六條 案件審理部門應當自收到調查報告及全部調查工作底稿、證據材料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審理意見。特殊情況下,提出審理意見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但最長不得超過10個工作日。
第二十七條 案件審理部門對調查報告、處理處罰建議審理后,應當提出審理意見書(格式見附件4)。
審理意見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審理的調查報告名稱;
(二)審理意見;
(三)審理人員及負責人簽名、日期;
(四)稽查部門分管領導的意見、簽名及日期。
第二十八條 案件審理終結后,案件審理部門應當將審理意見書、調查報告及相關材料報經部門主管領導審核后,交案件調查組長提交證券期貨案件處理處罰商議小組商議。
第六章 處理處罰商議
第二十九條 證券期貨案件處理處罰商議小組(以下簡稱“商議小組”)由稽查、法律、會計及有關監管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商議小組組長由稽查部門負責人擔任。
商議小組成員因特殊情況不能參與商議會議的,可以全權委托一名處級以上代表參加。
第三十條 商議小組實行定期商議制,每周三上午舉行。商議小組的議事程序如下:
(一)由案件調查人員介紹案情,包括已查明的違法違規事實、定性及法律依據、處理處罰建議及法定依據等內容;
(二)商議小組成員對違法違規事實、定性、處理處罰建議進行討論研究;
(三)商議小組組長綜合討論意見,擬定商議意見書(格式見附件5),商議小組成員在該書上簽字。
對需要急辦的重大案件的調查報告,可以臨時召集商議小組成員商議。
第三十一條 商議意見書置于相對應的調查報告的前頁,作為有關監管部門對該調查報告的簽報會簽意見。
商議意見書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商議的調查報告名稱;
(二)對調查報告提出的定性及法定依據的意見;
(三)對調查報告提出的處理處罰建議及法定依據的意見;
(四)參加商議人員的簽名和日期。
第三十二條 調查報告經商議小組商議后,由稽查部門報送分管領導審定;對重大證券期貨案件調查報告,應當由證券監管機構辦公會議審定。
第七章 調查報告審定
第三十三條 證券監管機構領導或辦公會議對證券期貨案件調查報告中的下列事項進行審定:
(一)與調查事項有關的違法違規事實是否清楚;
(二)商議小組商議的意見是否正確,調查報告是否充分考慮了商議小組的意見;
(三)定性是否準確,處理處罰建議是否適當。
第三十四條 調查報告經審定后,由稽查部門擬定處理處罰決定稿,呈報證券監管機構分管稽查工作的領導審定。
第八章 處理處罰
第三十五條 證券監管機構對證券期貨案件調查結果進行審查后,應當根據被調查當事人的不同情況,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不存在或未被發現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作出撤案處理;
(二)存在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但情節輕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處罰的,應當責令其改正或者對其作出通報批評;
(三)存在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依法應當由證券監管機構予以行政處罰的,應當依法對其進行處罰;
(四)存在違法違規行為,依法應當由其他主管機關進行處理的,應當提出處理建議,并按規定移送。
第三十六條 證券監管機構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應當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罰決定書應包括下列內容:
(一)被處罰機構名稱或個人姓名;
(二)違法違規事實;
(三)處罰的種類和依據;
(四)處罰決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五)被處罰機構及個人的相關權利和期限;
(六)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名稱和作出處罰的日期。
處罰決定書必須蓋有作出處罰決定的證券監管機構的印章。
第三十七條 證券監管機構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聽證辦法》的有關規定履行告知、聽證程序。
第九章 執行監督
第三十八條 證券監管機構執行監督部門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監督證券監管機構依法作出的處理處罰決定的執行;
(二)及時將執行處理處罰決定中的重大情況或問題向有關監管部門通報;
(三)審查并回復被處罰機構和個人申請緩交罰沒款項事宜;
(四)被處罰機構和個人逾期不履行處罰決定的,應提請有關部門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三十九條 執行監督部門對證券監管機構作出的處理處罰決定,在執行過程中應加強監督檢查,并在每一項處罰決定執行期滿后30日內,向主管領導報告執行結果。
第四十條 執行監督部門收到被處罰機構和個人提出的緩交罰沒款項申請時,應及時核實情況,提出處理建議,并按規定向證券監管機構分管稽查工作的領導報告,經批準后執行。
第十章 附則
第四十一條 本準則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四十二條 本準則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8修正)
201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確定三國國界交界點的條約》的決定
2007-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領事協定》的決定
2000-07-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決定
2001-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2001)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決定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哥倫比亞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0-07-08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1985-09-06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1980)[已修正]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
1979-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經濟工作監督的決定
2000-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2002-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
2005-10-25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救援銜標志式樣和佩帶辦法
2018-11-06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14號)
2019-04-23全國經濟普查條例(2018修訂)
2018-08-1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4-2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11-26國務院關于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
2012-07-10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職業健康工作現狀調查的通知
2011-04-13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02-09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0-1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全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成員的函
2009-01-23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2008-04-22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