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分析● 新制定的《合同法》大幅擴大了合同的適用范圍。如果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等同于合同法中的合同,將使普通詐騙罪與合同詐騙罪難以區分,并將出現“特別法”凌駕于“普通法”之上的混淆。因此,合同詐騙罪的合同應界定為書面形式,不包括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 合同欺詐發生在合同簽訂和履行過程中,但刑法第224條中“簽字”的概念與合同法的書面形式規定錯位。因此,有必要將刑法中的“簽字”改為“簽字”,或根據刑法第224條對“簽字”作出廣義解釋,合同詐騙罪是指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隨著新合同法的制定,合同的相關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不加以界定,將直接影響合同詐騙罪的認定,并可能導致法律適用上的混亂。本文試圖通過《合同法》與《經濟合同法》的比較,分析《刑法》第224條中的合同及其相關問題,《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欺詐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刑法第224條中的“合同”是指“經濟合同”案例。根據立法初衷,這里的經濟合同并不是專門指《經濟合同法》規定的合同,而是包括技術合同和涉外經濟合同。經濟合同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前蘇聯,我國的立法也受其影響。1956年4月13日,商務部和地方工業部首次采用了經濟合同的概念。[1] 在合同法制定之前,,有學者認為,“經濟合同的概念在理論和實踐中沒有更重要的存在價值,很難準確界定經濟合同與非經濟合同的區分標準,因此,我國合同法不應采用經濟合同的概念。”[2] 新制定的《合同法》吸收了這一觀點。
合同法中的合同與“經濟合同”有三個主要區別:(1)不同的主體。《經濟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適用于具有平等民事主體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技術合同法》規定其適用主體為法人和公民。《對外經濟合同法》規定的適用主體是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外方包括個人)。《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主體平等的組織之間建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根據這一規定,合同主體不僅包括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以外的自然人,還包括經濟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2) 不同的形式。《技術合同法》和《對外經濟合同法》規定,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經濟合同法》規定,除即時結算外,應采用書面形式。《合同法》第10條規定,“當事人以書面、口頭和其他形式訂立合同。”同時,《合同法》第11條也對書面形式作了擴展:“書面形式是指能夠有形地表達合同內容、信函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的形式。”(3) 內容不同。根據《合同法》第2條,《合同法》規定了除個人關系以外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關系。根據《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公民權利義務關系是指“公民、法人、平等主體的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換言之,合同法規定了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同時,這種產權關系必須處于交易狀態,“合同法是調整動態產權關系的法律”。然而,這種動態產權關系合同的內容并不等同于“經濟合同”。“經濟合同”應該是有償的雙重服務合同,[3],合同法包括一些免費和單一的服務合同,如免費贈送、保管、委托合同等。這種差異也反映在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中。經濟合同法,對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都規定了互惠或補償原則,但合同法沒有規定,,“賠償原則并不是所有合同都應遵守的原則。例如,贈與合同是免費的。如果雙方自愿免除另一方的義務,合同也可以是免費的。”[4] 嚴格來說,此類合同不具備市場經濟的特征,也不是真正的市場交易合同,而是更類似于一般民事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患者能否要求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
2021-02-12企業轉讓后原債務該由誰承擔
2020-11-23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和擔保人和債權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
2021-02-12危害國家公共安全罪剝奪政治權利嗎
2021-01-302020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1-13欠錢不還法院強制執行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簽訂集體合同應當經過哪五個程序
2020-11-13不離婚房產公證給一方有效嗎
2020-12-22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職責
2020-12-18實習協議有效力嗎
2021-02-17違反保密協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09事業單位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1-15如何向航空公司索賠損失
2020-12-31航班取消賠償
2020-12-03飛機延誤賠償處理
2020-11-29應該找誰賠付房屋意外受到的損失
2021-03-05人身保險合同效力的恢復是怎樣的
2020-11-12保險合同訂立有關問題
2021-01-13車險騙賠都有什么特征判別
2021-03-19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會被公布嗎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