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合同當事人之事先約定而產生
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之時可以協商約定合同解除的條件,并將該約定作為合同的條款;也可以在合同之外就該合同另外訂立一個合同解除的協議;也可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協商訂立一個合同解除的協議。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當約定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產生,享有解除權的當事人就可以行使解除權使合同解除。在一個合同中,當事人可以約定只由一方享有解除權,也可以約定雙方各自可享有解除權。《合同法》第93條第二款“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即是相應的規定。這種合同解除權稱為約定的合同解除權。
2、因法律之規定而產生
是指法律直接規定合同解除的條件,當條件成就時合同解除權產生。《合同法》第94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即是相應的法律規定。基于此條件產生的合同解除權稱為法定的合同解除權。依據該條規定,法定解除權的產生有五種情形。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不可抗力均作出了定義。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如重大的自然災害(地震、洪水等)、突發的社會事件(如戰爭、罷工等)、法律政策的變化(政策的變化對合同履行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相對于法律的變化而言,政策的變化更加不穩定。政策的變化能否認為是不可抗力,對此人們往往有不同的看法)。
不可抗力可能對合同的履行并不產生影響,也可能影響不大,也可能影響甚巨,以至于無法實現合同的目的。當不可抗力對合同的影響達到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時,受災的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權,如果合同雙方都遭不可抗力,則都可享有合同解除權。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違約是以未履行義務為前提的,如果沒有義務或雖有義務,但尚未到履行期,是不存在違約的。但是,有時會出現合同訂立以后,義務雖未到履行期,但債務人明確表示到期將不履行債務,或者以其行為表明到期將不履行債務的情形。合同法將這種情形稱作“預期違約”。這種情形下,如果仍要求合同另一方嚴格按合同履行,必然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不利于保護合同當事人的權益,也不利于經濟秩序的正常發展。
預期違約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明示的預期違約,一是默示的預期違約。所謂明示的預期違約是指在履行債務的期限到來之前,債務人明確表示將不履行債務,如向債權人以口頭或書面等形式做出聲明等。默示的預期違約是指雖沒有明確的聲明,但其行為表明將不履行債務。
在一個合同中一般都有多項權利、義務,有的權利、義務是決定合同性質、目的的權利、義務,稱為主要權利、義務;有的是為了實現主要權利、履行主要義務而需要的輔助性權利、義務,稱為次要權利、義務。合同目的的實現,依賴于主要權利的實現,主要權利的實現又依賴于債務人對主要債務的履行,當債務人不履行主要債務時,債權人的主要權利也將難以得到滿足,合同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合同法規定的是債務人不履行“主要債務”。在債務人不履行主要債務的預期違約中,債權人可以在履行期限到達后要求繼續履行;也可以要求承擔違約、損害賠償責任;在雙務合同中也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但這些救濟手段都不足以保護債權人的正當利益。所以法律賦予債權人合同解除的權利,以使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均衡。
當然,債權人依據預期違約行使合同解除權時,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行為符合法律之規定,尤其在默示的預期違約中,更要注意證據的取得及保存。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主要債務的履行期已過,如果違約的后果已經妨害了合同目的的實現,就構成了根本違約。根本違約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是其中之一種。
在保護守約方,制裁違約方的一系列法律制度中,合同解除屬于徹底的、劇烈的一種行為,如果掌控不好,在制裁違約方的違約行為時易于傷害違約方的其他合法權益。為了嚴謹,也為了防止債權人濫用解除權,合同法規定,當違約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時,需要守約方經過催告并給違約方留有一定的合理寬限期,在寬限期內仍未履行的,才賦予守約方解除合同的權利。
(四)、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這是對(二)、(三)兩種情況的概括性規定,如果出現上述兩種情況之例外,不管遲延履行的是主要債務還是次要債務,或是其他違約行為,只要是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違約行為,守約方就享有合同解除權。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包括《合同法》中規定的除上述四種情形之外的合同解除情形,如《合同法》分則中買賣合同、租賃合同、承攬合同、技術合同、委托合同,均有合同解除的規定;也包括其他法律中已經作出的合同解除的情形,如《保險法》第15條、《拍賣法》第43條;也包括《合同法》實施后施行的法律作出的合同解除的規定,如《農村土地承包法》的29條。
由上述1、2可知,合同解除權,一是因約定而產生,一是因法律規定而產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檢察機關接收群眾扭送嗎
2021-02-11本溪交通傷殘六級賠償金是多少
2020-11-14婚前財產婚后購買房屋算婚后財產還是婚前
2020-12-17買地鐵房的注意事項
2020-12-07贈與合同部分履行還可以任意撤銷嗎
2020-11-24事實婚姻如何起訴離婚
2021-03-10商品房未得房產證能否過戶
2021-02-27用電人不注意安全用電,在合同法上可能面臨什么后果怎么規定
2020-12-10債權保全措施有哪些
2021-02-26“試用工”應該得到勞動報酬嗎?
2021-02-02競業限制協議蓋公章有效嗎
2021-02-21實習期沒有工資需要簽合同嗎
2021-02-13保險人未明確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無效
2020-11-20人身保險傷殘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
2021-01-10酒后駕車造成他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13保險公司倒閉了保險怎么辦
2021-01-13人身保險
2021-01-02個人承包合同怎么寫
2020-12-0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糾紛的管轄法院是如何確定
2021-02-05農民可以自主要求延長承包期嗎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