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中的管轄權是指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權力或權限。管轄權的確定對于民商事案件在哪一個法院解決爭議糾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們交往和交易的范圍越來越大,跨省、跨國民商事行為都已經非常普遍。對一個跨省或者涉外的案件,當事人事先若沒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約定對自己有利的管轄法院,則勢必導致當事人訴訟權利行使的不便和訴訟成本的增加。在涉外案件中更是如此,管轄法院國別的不同一方面導致訴訟的不便和成本的更加,另一方面則甚至有可能導致解決爭議的法律依據(準據法)的不同。
雖然我國采用的是一元的立法體制,但由于地域廣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省市(地級市、計劃單列市、較大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權。因此,在跨省案件中,不同地區的司法實踐、司法政策、地方維穩、法官的法律素養與法律的信仰存在差異。如果管轄約定不明,并且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一條、《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仍然不能確定管轄地的,那么勢必導致適用“原告就被告”或“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等基本的管轄原則。這種情形的出現,一方面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案件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產生影響,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對訴訟進程乃至訴訟結果產生直接影響。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因此,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就合同的連接地事先約定管轄法院。但在實踐中,當事人卻常常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和自身的疏忽大意等原因導致約定管轄無效,使得合同當事人的初衷難以達成。本文筆者就合同中約定管轄不明的常見情形進行了初步的梳理,以供參考。
一、約定由當地法院管轄——起訴時無法確定的,約定無效
在某商標許可案件中,商標權所有人為南京某公司,被許可人為上海某公司,合同簽訂地在南京,許可合同約定發生爭議由南京市法院管轄,而被許可人現要求由上海的法院立案管轄。從法院的設置來看的確不存在“南京市法院”,而南京市有一個中級法院和多個基層法院,許可合同的約定沒有具體到哪個法院,顯然為約定不明,但約定約定不明并不當然為約定無效。實踐中,如果可以按照級別管轄標準具體到某個法院的,如可以對應到南京市中級法院的,而南京市僅有一個中級法院的,則該項約定是有效的;若不能從級別管轄來確定法院,則南京市有多個基層法院,如此則無法確定具體的法院,而該管轄約定協議應當無效,當事人只能按照《民事訴訟法》的一般管轄規定,即因合同糾紛引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是南京應無異議。但是,對“合同履行地”的理解則并不固定,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合同對“履行地點約定不明確的,…爭議標的為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由于許可合同因不涉及中院管轄的情形,因此“南京市法院”的管轄約定無效。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根據管轄協議,起訴時能夠確定管轄法院的,從其約定;不能確定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管轄。”本案管轄約定協議無效,所以按照法定的“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應是南京的當地法院,而上海的法院應無權管轄。另外,若約定到某一個基層法院管轄,發生糾紛后超出該法院級別管轄標準的,出于保護當事人的正當預期,應當認定該約定有效,可以結合級別管轄標準確定具體的管轄法院。
二、約定由合同簽訂地法院管轄——但合同簽訂地不明確的,約定無效
北京一中院受理的一起有關管轄權異議的上訴案件中,甲乙公司在合同中約定由合同“簽訂地”法院管轄,但是合同的簽訂地并沒有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只有甲公司在其所持的合同文本的首頁以手寫的方式載明合同簽訂地為“北京市海淀區”,但是乙方所持的合同文本中并未載明相應內容。在甲方主張合同簽訂地為北京市海淀區時,乙方提出異議。北京一中院裁定也認為該等行為并不構成雙方就合同簽訂地達成了一致,所以最終裁定管轄約定無效,案件不能按照管轄約定來確定管轄法院,應依照法定管轄確定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北京三中院受理的一起有關管轄權異議的上訴案件中,甲乙公司在合同中同樣約定由合同“簽訂地”法院管轄,約定的簽訂地為“北京”,但是具體是北京的哪個區縣并未明確。所以,一審和二審法院都認為甲乙公司就管轄法院的約定無效,應當適用法定管轄。最終,北京三中院裁定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因此,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對管轄法院進行約定,但是約定一定要足夠明確,不能只有簡單的“由合同簽訂地人民法院管轄”而不明確“合同簽訂地”具體位于什么地方。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合同簽訂地的證明是十分困難的,并且證明過程也費時費力。所以,在合同簽訂一開始就直接明確合同簽訂地是哪里對于當事人權益的保障將會更為有效。而根據法院的判決,我們也可以得知,“明確”一定要達到能夠定位基層法院的地步(因標的額過大而直接由中級法院或高級法院管轄除外),如果僅僅約定由某市法院管轄,如北京、上海或南京,因為該地有多個區縣,所以無法確定基層法院,進而導致約定無效。
三、約定與案件無實際聯系的人民法院管轄——違反法律規定,約定無效
最高院受理的一起有關管轄權異議的案件中,甲乙雙方約定可以將爭議交由“買方所在地上海”的法院審理,但是買方所在地實際上并不在上海,而上海與雙方合同爭議并無實際聯系。最高院認為:“雙方約定上海市為管轄地與雙方合同并無實際聯系,與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關于合同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的規定不符,即上海市不是與本案合同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故合同雙方的該管轄約定條款應認定為無效。”所以,當事人在合同中對管轄地的選擇雖然有很多種方式,但是管轄地本身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即必須與合同爭議有實際聯系,否則該種約定將會無效。
四、約定由守約方法院管轄——起訴時無法確定的,約定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金利公司與金海公司經濟糾紛案件管轄問題的復函》(法函[1995]89號)針對該問題作出了回復:“如甲、乙雙方發生爭議,由守約方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該約定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現《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應認定協議管轄的條款無效。”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四終字第16號案中認定,僅僅約定爭議“由守約方指定人民法院解決”,既未明確管轄法院亦無法確定誰為守約方,約定并不明確。實踐中,從有利于守約方的角度考慮,雙方當事人往往容易在合同中達成由守約方所在地法院管轄的約定。上述約定最大的問題在于,在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前,并不能確定究竟誰為“守約方”,因此約定內容實際上難以確定和實施。
五、違反專屬管轄——約定無效
出租人與承租人能否在房屋租賃合同中對爭議解決條款進行管轄約定?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根據2007年的《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關于“專屬管轄”規,“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何為不動產?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移動會破壞其價值的東西,如土地、土地上的建筑物以及其他附著物。因不動產物權的確認、使用、收益、處分和保護等發生的糾紛統稱為不動產物權糾紛。從法條的文義解釋,土地拍賣、房產交易等應屬法條所指的專屬管轄當是無異,但是,對房屋的租賃是否也屬于不動產的專屬管轄各地法院一直存在不同的標準。
根據198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房屋租賃糾紛如何確定管轄問題的批復》凡在租賃關系存續期間發生的房屋修繕、租金、騰退等糾紛,一般應由房屋所在地法院管轄,個別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更符合‘兩便’原則的,也可由被告戶籍地或居所地法院管轄。這樣并不有悖法律規定,重要的是便于受理的法院查明案情和執行判決,從而正確、及時地審結案件”,從最高院的批復可知,房屋租賃合同的管轄法院有兩種情況:一是房屋所在地人民法院,這也是原則性規定;二是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即被告戶籍地或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也就是說,租賃合同糾紛即使約定管轄,亦只能約定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當然,從法律的位階上來講,《民事訴訟法》屬于法律,位階高于司法解釋;相較前述批復,民事訴訟法又屬于新法,符合從新原則。但從本質上來講,因為如不動產糾紛涉及到權屬問題,不宜由當事人約定管轄是可以理解的,而房屋租賃合同糾紛不涉及房屋的權屬糾紛,租賃合同涉及租金支付(違約責任),也可能涉及裝修的混同、財產的損壞(侵權責任)等與一般債權糾紛無異。如何正確適用法律才能符合立法者的本意?為了厘清立法與司法實踐的混亂,《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第二款將房屋租賃合同等糾紛,按照不動產糾紛確定管轄。《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明確規定當事人的約定管轄不得違背立法的專屬管轄,至此,今后在司法實踐中對不動產的概念范圍當是明確無誤了。
六、約定提交仲裁機構或法院解決爭議——約定不明導致約定無效
在仲裁案件中當事人有時會約定“出現爭議,可以提交仲裁機關或者法院解決”此類看似“萬無一失”的管轄條款,其實當事人并不了解該種約定在法律上是無效的。首先,就《仲裁法》的規定而言,當事人的仲裁協議或者仲裁條款應當是明確的,即仲裁事項或者仲裁機構應當是明確的。即使當時約定不明確,也應當通過后續協商進行補正。如果當事人自始至終未明確仲裁事項或者仲裁機構,那相應的仲裁協議或者仲裁條款應當被認定為無效。其次,依據最高院有關《仲裁法》的司法解釋,如果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該約定無效。如此的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被認定為無效之后,當事人就必須向法院起訴以解決相應的爭議。而管轄法院的選定,如果當事人無法達成一致的話,就又必須按照法定管轄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又會暴露與其初衷不一致的情形之中。
不過,一方當事人在沒有約定仲裁協議或條款的情形下,直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而另一方當事人未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對仲裁管轄提出異議的話,那么就視為其同意了相應仲裁的管轄。如果一方當事人在約定仲裁協議或條款的情形下直接向法院起訴,而法院未發現仲裁協議且另一方當事人未在法院首次開庭前對法院管轄提出異議的,那么就視為其放棄了仲裁協議。后兩種情形與當事人開始的約定都不一致,但是當事人后期的行為導致了其原有權利的喪失,有可能是因為其自愿,但是更有可能是其對相應程序的不了解導致了自身權利的受損。但是,不能期望一般當事人對法律有相應的了解,這里就體現了律師存在的價值了。
因此,如果當事人的管轄約定不是合法、有效、明確的,那么其訴訟權利很有可能受到限制,相應的實體權利或利益也會受到相應的損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自離公司不開離職證明怎么辦
2021-01-07事實收養關系的解除
2020-12-06什么是婚姻自由權,哪些行為屬于破壞婚姻自由
2020-11-15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遺產繼承超過多少年不得再提起訴訟
2021-02-13同業拆借,拆入資金可以用于投資嗎
2021-01-19合同陷阱都有哪些形式
2021-02-27農村住房可以登記為個體戶經營場所嗎
2020-12-03有簽名沒有公章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1哪些項目不列入工資總額的范圍是什么
2020-12-23意外險包括火災嗎
2020-12-21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意外傷害保險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1保險公司的不同形式有哪些
2020-12-30從海運保險角度淺析國外進口商對貿易合同的選擇
2020-12-29張某訴某公司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3-16被盜車失而復得引起糾紛的保險理賠
2021-01-08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單證和標志管理的通知
2020-11-26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后應怎么辦
2021-02-15為什么保險合同會終止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