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法定解除權產生有什么情形
單方當事人行使合同法定解除權的情形有下列五種:
(一)因不可抗力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現象,當發生這些客觀現象致使合同目的落空時,則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享有合同解除權。
(二)預期違約將不履行主債務的。預期違約是從英美法系引入的概念,包括明示毀約和默示毀約兩種形態。
(三)遲延履行主債務,經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的。當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其主債務時,對方當事人應給予債務人合理的寬期限,如果在寬期限內,債務人仍未履行其主債務時,就已表明債務人是有嚴重的過錯,因此法律賦予債權人于此情形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權利。當然,此處所說的遲延履行是指主債務不會因履行遲延而導致合同目的落空的情形,如果履行期限對債權人合同權利的實現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即遲延履行主要債務會致使合同目的落空,則于此情形債權人便可享有合同解除權,而無需催告。
(四)根本違約不能實現合同目的。致使合同目的落空的根本違約形態有多種,包括遲延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地點、方式等不符合合同約定,從而嚴重影響訂立合同時期望的經濟利益。在債務人根本違約的各種情形下,當事人訂立合同時所期望的經濟利益已無法實現,在此情況下,債權人催告債務人繼續履行已無實際意義,因此債權人可不經催告而直接解除合同。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解除情形。
二、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主體是誰
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主體,首先,應當是合同當事人,而非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對此,無論是從原《經濟合同法》第27條、第28條所規定的,當出現了解?除權行使的法定事由,當事人一方要求變更或解除經濟合同時,應及時通知對方,并且通知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或者是2003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5條所做的進一步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利用職權干涉農村土地承包或者變更、解除承包合同。”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來看,我國法律對于合同解除權的規定在逐步完善的同時,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即都將合同的解除權賦予了合同當事人,而未賦予人民法院或其他任何機構。
其次,在實踐中須注意的是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守約方才享有解除權,違約一方不享有解除權。這對于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審查解除合同的相關法律文書是否齊備,明確享有解除權的主體是誰,然后做出正確裁決來說是很重要的。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合同法定解除權產生有什么情形”問題進行的解答,合同法定解除權產生的情形包括因不可抗力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預期違約將不履行主債務的等。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客運合同糾紛中能否主張精神撫慰金
2020-11-11出售出入境證件罪怎么處罰
2020-12-26當事人能否協議選擇管轄法院
2021-01-12執行董事和董事長有什么不同之處是什么
2020-11-08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是不是要雙方到場簽字
2020-11-13二手房中介要承擔哪些責任
2021-03-20主合同無效補充合同有效嗎
2021-03-22侵犯姓名權無財產損失是否需要賠償
2021-03-25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實習期沒轉正有補償金嗎
2021-01-30勞務承攬與勞務外包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1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空難后保險應該怎樣理賠
2020-11-29飛機延誤賠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28貨運運輸合同的保險的規定是什么
2020-11-092020年人身保險金能否作為遺產繼承
2020-12-02保險公司可否直接給付賠償金
2020-12-04被搶新車變舊車 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3-26小學生被踢后身亡保險是否賠付
2020-11-13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