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違約的認定有哪些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認定預期違約須以一方當事人主觀上有過錯為條件
預期違約是與實際違約相對而言的,其基本含義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以后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肯定地拒絕履行合同或以其自身行為預示其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一種違約行為。它分為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兩種形態(tài)。有的同志認為,預期違約須以一方當事人即違約方主觀上有過錯為前提條件。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只有在其主觀上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構成預期違約。這種觀點的實質是把預期違約的適用條件即構成要件與責任的構成要件混為一談,是將預期違約的構成要件等同于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的要件,這顯然是欠妥的。
筆者認為,認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所依據的只能是客觀情況,即客觀上是否存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有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可能。我國新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及第一百零八條規(guī)定的預期違約的特征,均是當事人的客觀情況,并未提到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狀況。因此認定一方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應該嚴格依照當事人的客觀情況。而如果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作為預期違約的構成要件,那么在一方當事人主觀上無過錯但將來確實不能或不會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就不能適用預期違約制度以求救濟,只能聽任對他不利的情形的發(fā)展,而不能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從合同關系中擺脫出來,以減輕損失。這顯然不利于維護債權人的利益,也違背了設立預期違約制度的初衷,與預期違約的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我國新合同法生效之前,當事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是涉及違約行為發(fā)生后,違約方是否要承擔責任以及承擔責任大小的問題。對違約責任的承擔,我國已經生效的新合同法采用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從有利于保護受損害方當事人的利益和促使合同當事人遵守合同的目的出發(fā),改變了過去經濟合同法實行的過錯歸責原則,而實行嚴格責任原則,只有在不可抗力情形下的違約才可以免責。如新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xù)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此條規(guī)定并未將當事人主觀過錯作為承擔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該法第一百一十七條還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據此,在發(fā)生預期違約的情況下,當事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并不是其是否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的前提條件。在沒有不可抗力的情況下,違約方主觀上雖沒有過錯,但仍應承擔預期違約責任。
誤區(qū)之二:認定預期違約須以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保證為前提
對于明示預期違約而言,一方當事人已經明確表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因而談不上再讓其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但對于默示預期違約來說,是否只有在當事人于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履約保證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默示預期違約,這一點新合同法并沒有涉及到。學術界和審判實踐中對此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同志認為,能否在合理的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是認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默示預期違約的重要條件。光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尚不能認定對方就構成違約,只有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不了充分履行保證的情況下,才能認定為默示預期違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既缺乏法律依據,也違背預期違約的立法目的。
首先,從法律依據上來看,新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及第一百零八條均規(guī)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當事人即可解除合同,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而并沒有規(guī)定只有違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提供不了履約保證時,另一方當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才能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我國新合同法第六十九條雖然提到了履約擔保問題,即規(guī)定合同“中止履行后,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但此條規(guī)定有特定的適用范圍,是針對“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guī)定中止履行的”,也就是說僅僅是針對不安抗辯權而規(guī)定的,而并不適用預期違約。從這一點看,將一方當事人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約保證作為構成預期違約的要件,是缺乏法律依據的。
那么一方當事人只有在合理期限內不能提供充分保證才構成預期違約的觀點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種觀點的依據是我國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有另一方不能履行合同的確切證據時,可以暫時中止履行合同,當另一方對履行合同提供了充分保證時,應當履行合同。根據這條規(guī)定,在一方預見到另一方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合同時,即使其證據十分確鑿,也不能宣告對方已構成違約從而解除合同,而必須要求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的履行保證。只有其提供不了充分的履行保證,當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毫無疑問,這條規(guī)定是針對涉外經濟合同而言的。在當時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預期違約制度的情況下,將這一規(guī)定類推適用國內合同本來就很牽強,更何況現在涉外經濟合同法已經廢止,我國新合同法也已明確規(guī)定了預期違約制度,且并不要求一方當事人只有在對方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保證時才能宣告對方預期違約。在這種情況下,還根據已經廢止的涉外經濟合同法,將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履約保證作為構成預期違約的前提,這是不妥當的,也是沒有合法依據的。
其次,從設立預期違約制度的目的看,我國新合同法之所以規(guī)定預期違約制度,就是因為預期違約制度能夠全面而靈活地保護守約當事人的權利,一方當事人只要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發(fā)現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義務,即可根據預期違約制度采取相應的救濟方式,避免自己的損失,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果規(guī)定預期違約發(fā)生時,當事人只有在對方不能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擔保時才能采取救濟方式,則會延誤時機,令當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不利于保護權利人的權利,也有違預期違約制度的立法目的。
因此,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即可認定對方當事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而不以對方當事人是否在合理期限內提供充分履行保證為前提。以上就是律霸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上述問題的相關知識,本網站為您提供專業(yè)的律師咨詢,如果您還有任何疑問,歡迎進入律霸網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畢業(yè)于揚州大學法律碩士專業(yè),現為江蘇江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專職律師。曾在人民法院任職多年,任職期間經辦大量案件,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多次被法院評為綜合先進。在辦案過程中重視細節(jié),深入分析,曾在《江蘇法制報》、《法官之友》等報刊雜志發(fā)表過多篇調研文章,撰寫的案例曾入選中國法院年度年度案例。姜小健律師自執(zhí)業(yè)以來,本著對當事人嚴格負責的態(tài)度,在辦案中勤勉盡職、細心敏銳,全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行政復議成功多久釋放
2020-11-11事業(yè)編簽了5年能辭職嗎
2020-11-27外資企業(yè)注冊步驟是什么
2021-01-31黨員不能炒股了是真的嗎
2021-03-09合伙合同書范本
2021-01-25電子商務法全文內容是怎樣的
2021-02-03什么是區(qū)塊鏈
2021-03-25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如何確定管轄
2020-11-15什么是繼承恢復請求權?
2020-12-24高級管理人員怎么簽合同
2021-03-04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采用什么形式
2021-01-20解除勞動合同后醫(yī)保多久失效
2021-01-05飛機延誤多少時間賠償
2021-02-21保險公司可以以統(tǒng)括保單的形式承保包括哪些
2020-11-16如何認定保險合同的效力
2021-03-05投保人在法律上有什么規(guī)定
2020-11-22交通肇事司機逃逸保險公司可否拒賠
2021-03-01非經營性土地出讓交出讓金嗎
2021-02-01土地出讓房子就可以轉戶嗎
2021-03-15如何確定土地流轉之前的土地經營權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