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規定1804年,《法國民法典》的制定標志著近代民法的誕生。由此近代侵權行為法使人身權在法律上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但對人身權的保護是欠完整的。1900年《德國民法典》首次以立法上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對人身權的法律保護,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就我國的情況來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確立了精神賠償制度的雛形,該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并要求賠償損失”,“損失”包含了精神利益的損失,這在理論界和審判實踐中達成了共識。199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一次使用“精神損害賠償”一詞開始,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初步建立起來,該司法解釋第十條規定:“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況,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后果等情況酌定”。目前我國仍缺少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明文規定,但在2001年最高院《關于確立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頒布實施之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在司法領域得到正式的確立。該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2004年,最高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該解釋再次重申了對精神損害應予賠償的原則。而刑事法律方面,我國《刑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法釋[2000]47號)第一條第二款規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7號)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沒有將被害人的精神損害納入刑事法律調整范圍,最高院的兩個批復明確將精神損害排除在刑事法律調整范圍之外,剝奪了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訴權。二、法律沖突在司法實踐中的弊端精神損害問題在民事訴訟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所被給予的差別對待,在司法實踐中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隨著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審判實踐中的發展,人民法院不時遭遇這樣的難題:對于侵害程度較輕的民事侵權行為,受害人能夠依法得到精神損害賠償,但對于侵害程度相對較重的犯罪行為,受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卻無法得到支持。刑、民之間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上法律規定的不兼容,帶來諸多弊端。1、有損法律間的和諧統一各部門法在不同的適用范圍內各司其職,但在交叉匯合的領域,應是和諧一致的。在我國,《民法通則》及一些特別法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都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而刑事法律制度中明確排除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致使被害人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得不到救濟,造成同一侵權行為,刑事法律與民事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不一致,適用兩種訴訟程序得出的結果不一樣,使得部門法之間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的不協調、不統一、不和諧。從法理上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法律位階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之下,也就是說,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不能與《民法通則》規定的內容相抵觸,而最高人民法院的法釋[2000]47號以及法釋[2002]17號規定的內容很顯然是與《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的規定相抵觸。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缺失破壞了法律間的和諧統一。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區別走私普通貨物罪與逃稅罪
2020-12-25涉外離婚子女撫養問題
2021-02-02婚后父母出資買房屬于個人財產嗎
2021-03-03同居的法律定義是怎樣的
2020-12-21夫妻協議可以讓男方自愿放棄探視孩子嗎
2020-11-09不給探視權有什么后果
2021-01-30異地離婚怎么辦理,異地可以辦理離婚手續嗎
2020-12-20交通事故訴訟需要哪些證據
2021-02-25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差別有哪些
2021-01-02購房合同違約上征信嗎
2020-12-13可變更合同的前提有什么
2021-01-01單位集資建房指標轉讓協議是什么
2021-02-19集資房轉讓時應注意什么
2021-02-18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產假期間公司解散了怎么辦
2020-12-27勞務外包需要行政許可嗎
2021-03-05保險合同解釋原則有哪些
2021-02-18人身保險理賠難嗎
2021-01-21保險公司需要重新理賠嗎
2020-11-16購買汽車保險怎么選擇銷售商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