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任何合同都是以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為基礎,并以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因此行為人就必須具備正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獨立表達自己的意思的能力,即是說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要件在學理上又被稱為有行為能力原則或主體合格原則。[2]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并將其分為三類: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我國《合同法》第9條也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根據以上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顯然不具有締約資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締約,但是只能進行與之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則具有完整的締約能力。與傳統合同一樣,電子合同的當事人在締約時不僅要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且還要具有相應的締約能力。這對于保護當事人的利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是十分必要的。
在傳統的面對面交易中,當事人一方往往僅憑直觀感覺就能判斷,他的交易相對方是未成年人還是精神失常者。[3]然而,在電子合同訂立的過程中,當事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確認具有相當的難度。那么,對于不具有完全締約能力的人,其所締結的合同是否有效呢?對此,法律界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有學者對網絡交易中當事人行為能力之理論基礎提出了質疑,認為應當重新思考。[4]在實踐中,通常所采用的解決辦法是:有關當事人在交易前要求對方提交其真實的個人資料并聲明對資料的真實性負責。但上述資料在法律上有何效力,傳統合同法對此并沒有相關規定。也有學者認為,在電子交易中應拋棄“行為能力原則”,而直接以經過要約與承諾階段,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作為判斷電子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要件。
筆者認為,徹底拋棄行為能力原則無法保證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因而不利于保護合同締約人的利益,但在一方當事人提交虛假個人資料的情況下,若對方當事人出于對該資料的合理信賴而與之簽訂了合同,則應承認此合同的合法效力。當然,鑒于電子交易的特殊性,對這類問題仍應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理論研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試用期辭職提前幾天
2021-01-25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多少年
2020-12-20試用期辭職需要提前幾天
2020-11-25借款到期前保證人去世,繼承人要承擔保證責任嗎
2020-12-15簽訂交通事故的賠償協議應注意哪些
2021-03-06違反同一部法律的多項規定如何處罰
2021-03-18電子商務法全文內容是怎樣的
2021-02-03婚前貸款買房,離婚房產怎么分配
2021-01-21上級法院可交給下級法院審理的案件有哪些
2021-02-06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
2020-11-10在偵查階段刑事案件律師代理權限怎么規定
2021-01-08三責險如何計算賠償金額
2020-11-15意外傷害保險的責任期限是什么意思,時間是多久
2020-11-13購買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1-02-08保險合同可以變更嗎
2021-02-05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責任范圍是什么
2020-12-20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哪些人能申領失業人員養老保險
2020-12-03機動車拒賠第三責任險可行嗎
2020-12-03征地拆遷補償是否包含拆除費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