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我們可以對以上規定做以下分解:
一、“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p>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直接故意”。即行為人不但明知自己的行為結果,并且追求了自己行為的結果。譬如說故意殺人、故意傷害。
二、“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p>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確定的故意”。屬直接故意之一種。即行為人對行為所要產生的結果是明知的,確定的,但是依然做出了犯罪行為。譬如說為了殺害一個人,由于當時當地的情況下,要想殺死該人,必然會導致另外一個無關的人死亡,但是殺人心切,不顧一切,殺死了該人,也導致了另外一個人的死亡。那么行為人隊另外一個人的死亡就是持一種“確定的故意?!?/p>
三、“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間接故意”。即,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犯罪結果,或者說發生和不發生都存在可能,但是行為人沒有停止自己的行為,而是冷漠的放任結果的發生,也就是說結果發生與否,行為人都做好了接受的心理準備。間接故意造成犯罪結果的,按照故意犯罪處理。譬如說一人的行為,有可能會造成另一個人的死亡,如果行為人停止行為,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是行為人覺得無所謂,繼續自己的行為,最終造成了另外一個人的死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李敏律師,從事律師工作20年之久,現為山東滕州滕國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經驗豐富。執業以來成功代理刑事辯護、勞動爭議、婚姻糾紛、合同糾紛、交通事故、工傷賠償以及房屋買賣糾紛等各種案件,辦理十多起意外死亡案件,圓滿解決,為刑事被告人多人多次提供罪輕、緩刑、無罪辯護,并獲采納,現為十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服務!提供法律咨詢幾千次!深研法學,法學功底扎實,自從事律師工作以來,盡心、盡責為當事人服務,審慎處理各項法律事務,其處事作風和辦案思路獲得當事人和同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合同是甲方先簽還是乙方先簽
2020-12-25信訪復查不受理怎么辦
2020-12-16二手房押金能退押金嗎
2021-03-16合同承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06新工藝是否可以申請專利權
2021-03-07商標續展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1速裁程序是一審終審嗎
2020-12-21交通事故被起訴了該如何應訴
2020-12-10殘疾軍人撫恤金能否強制執行
2021-03-21中介格式合同有什么陷阱
2021-03-25幫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2-06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離職有工資嗎
2021-03-09投保壽險時應注意什么,壽險的保險金怎么給付
2021-03-02交通意外險的投保方式有哪些
2021-03-22飛機延誤賠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28車讓人放火了保險賠嗎
2021-01-11保險公司能否投資不良資產
2021-02-27保險代理人在其業務中欺騙被保險人應當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11-21土地出讓費如何使用
2021-03-05種植土地轉讓的程序是什么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