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監督
監督權包括:1、批評、建議權;2、控告檢舉權;3、申訴權。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和檢舉,有關國家機關負有查清事實進行處理的義務,我過的刑法和憲法都對此進行具體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環境侵權
環境侵權是指行為人損害當事人的環境權益而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由于現代大工業的發展以及與之相應的人群居住越來越集中趨勢,環境因素日顯重要,環境侵權案件也越來越集中和頻繁地發生,這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侵權的性質
(一)環境侵權的客體
呂*梅教授在《環境法的新視野》中寫到:“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由生存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權利,環境權不是公民個人對其擇住環境的占有、使用、處分權,因而,不是財產權。環境權也不是要求他人不直接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權利,因而也不是人格權。環境權始終以環境作為權利媒體,要求實現人類價值觀的徹底轉換,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新型權利。”
(二)環境侵權的主體
有的學者在概念中明確環境侵權的主體是行為人;有的直接以公民、法人冠之;有的則沒有指出侵權主體。筆者認為侵權主體應當明確:即公民、法人、其它組織或國家。
(三)環境侵權的受害主體的問題
受害主體可以理解為公民法人,并且僅指當代人,那么,在當今時代,國家是否可以作為環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體,是否具備原告資格。近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多起海洋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不同,其原告都主要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和受污染損害單位與個人一起向污染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國家作為環境污染案件原告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99年修改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環境侵權作為合法的公民完全是有義務進行監督的,如果不守規矩的人就要進行及時的上報,改受怎樣的處罰就受怎樣的處罰。律霸網律師歡迎您來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遇到強拆,拆遷戶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2020-12-01企業開除員工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19勞動合同解除方式
2020-11-20婚內財產歸屬協議書
2021-01-13什么是假離婚
2021-02-24什么情況下繼承權會喪失
2020-12-18拆遷房產證過戶需要什么證件
2021-02-04員工不想與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單位該怎么辦?
2020-12-02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辦
2020-12-11部分免責算免責條款嗎
2021-02-08離職補償金沒給怎么辦
2020-12-27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
2021-02-23定期人壽保險的內容有哪些
2020-12-29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0-12-27騎車人撞向汽車 司機無責也賠錢
2020-11-27三者險保險人的義務包括哪些
2021-01-17二手車買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23兼業保險代理人必須符合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7“保險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理賠中的適用
2021-02-12保險受益權的涵義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