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方先生買的教育地產被“放鴿子”
南京市購房者方先生買了一套教育房產,在簽訂二手房合同的時候支付了25萬元的定金,而賣家事后以“簽合同時喝多”為由毀約,事實是,賣方將房屋加價30%后重新掛牌出售。方先生經過法律咨詢才知道,如果自己上訴并取得成功,也不能要回房屋,只能讓賣方賠付房產成加價20%的違約金,而違約金金額遠遠比不上房屋價格的漲幅。
案例二:吳女士連續兩次遇毀約
吳女士家庭人員增多,于是看中了一套140㎡的教育地產,以總價510萬的房款簽訂購房合同,同時交付25萬元的購房定金。但短短一個月的工夫,賣家便以各種理由推脫,表示不賣房了。另外,賣家不愿支付成交價20%的違約金,甚至說“不怕告,官司告個兩三年,房價漲到你更買不起房”。
之后,吳女士有看中了同區的另外一套房屋,總價550萬元,定金35萬元,但是賣方隱瞞了沒有房產證的實施,后又說房主是妹妹,自己無權交易為由撤銷合同。吳女士在兩個月內再次遇到毀約情況。
違約情況為何頻發?
1、房價上漲幅度較大,違約金額遠遠少于房屋再次出賣的收益;
2、購房者未查清房屋產權情況,急于購房;
3、中介市場有漏洞,買房毀約“底氣十足”。賣房人以某個價格出售房屋后,往往又會將房屋掛到其他中介出售,如有買家愿意出更高的價格,高到可以覆蓋違約金并有盈余,他們就會選擇違約。
現有法律下,購房者如何應對賣家違約?
1、提高定金,增加賣房人毀約成本。我國法律規定:定金金額只要在房產總價的20%以內便合法,購房者可以通過多付定金的方式增加賣方毀約成本,制約賣方毀約。比如:總價180萬的房子,定金可以付到36萬,如果購房者預先付20萬的定金,那么賣方毀約就要退40萬,對賣方來說,這個毀約成本便足夠高。
2、簽約應規范。購房者在買房的時候,一定要使用由行政部門監制的合同示范文本,盡量明確指出買賣雙方各自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保留好相關憑證,為違約情況提供法律依據。
3、盡快辦理過戶,落實房產交易。購房者應該盡快辦理資金監管,隨之辦理房產過戶。如果過戶周期過長,賣家就有可能為房子找到下家,買房毀約風險加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批捕后最長羈押多久
2021-01-22欠條可以直接執行嗎
2021-01-31現在孩子輔導可以要求前夫增加撫養費嗎
2021-02-16競業協議補償金標準
2020-12-01婚內出軌是否影響財產分割
2021-03-01實施家庭暴力承擔什么民事責任
2021-01-18房產抵押手續
2021-01-22強制執行依然不賠償違約金怎么辦
2021-03-18強制執行中止后時效
2021-03-02買賣村民自住房的合同有效嗎
2020-11-07保密協議是否屬于勞動合同糾紛
2020-11-30姐姐是否有權繼承弟弟死亡賠償金
2021-01-19車買過的交強險和商業險能退嗎
2021-03-11我國工程保險有沒有法律保障
2021-01-02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 由何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020-12-22交通車禍保險如何賠償,賠多少錢
2021-02-19軍人傷亡附加保險標準
2021-03-08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該土地上的建筑物等是否一并處分
2020-12-14舊房拆遷回遷戶補償面積怎么計算
2021-03-11對拆遷補償方案有異議怎么辦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