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區分兩者界限的關鍵是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行為人是以騙取財物為目的,還是通過履行約定的民事法律行為而獲得經濟利益。而要判斷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必須從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否采用欺騙手段以及履行合同的行為,違約后的表現等幾方面進行判斷。
1.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
在司法實踐中,應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呢?下列情況應視為行為人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①行為人在簽訂經濟合同時即已具備履行合同所需要的資金、物資或技術力量。②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雖不具備履約能力,但在合同履行期限內能夠合法地籌集到履行合同所需的資金和物品。③即使行為人不能按照合同規定實際履行義務時,自己或他人能夠提供足夠擔保(包括代為履行和賠償損失)。
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而且也根本不去創造條件履行合同,非法將他人財物占為己有的,應以合同詐騙罪論處。但是僅僅以此為根據去下判斷,也會有失偏頗。因為履行合同能力的有無和大小是受主客觀各種因素制約的,并且處于一種可變狀態。因此正確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還必須考察其他因素。
2.行為人是否采取了欺騙手段。
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人,其手段一般是:①無中生有,編造虛偽的事實。如根本沒有對方所需的貨物、貨源,卻謊稱有貨,價格優惠,能及時供應;根本沒有經營資格或條件,卻設置集資合營的圈套,制造能提供技術和設備的假象。②有意隱瞞真相,以假充真。如假冒廠長、經理、采購員、促銷員等身份,甚至打著名人、“高干家屬”等招牌欺騙對方,偽造工作證、介紹信、銀行憑證等證件和印章使對方上當。③規避法律,利用對方的疏忽或不熟悉合同法,伙同對方代理人、代表人在合同條款中大做手腳,通過這些手法,以合同的合法形式掩蓋騙取對方財物的實質。
3.行為人是否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
一般來說,凡是有履行合同誠意的,在合同簽訂以后,總會積極創造條件去履行合同。即使不能履行,也會承擔違約責任。而利用合同進行詐騙的人,在合同簽訂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即使有履行合同的行為,也只是象征性的。簽訂合同后得到的財物一到手,即逃之夭夭,或大肆揮霍,或作與合同毫不相干的其他用途,根本無力償還。對于這種情況,不論其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條件,均應以合同詐騙罪論處。
4.標的物的處置情況。
在行為人已經履行了合同義務的情況下,行為人已經合法取得了依法轉移的財物所有權,當事人對其處分固然無實際意義。但若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只履行一部分合同,則當事人對其占有他人財物的處置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當時的主觀心理態度。不同的心理態度,對合同標的的處置也必然不同。合同詐騙犯由于具備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因此,行為人一旦非法取得了他人財物的控制權,則通常將其全部或大部分任意揮霍,或從事非法活動,償還他人債務,有的則攜款潛逃,根本不打算歸還。
5.行為人在違約后有無承擔責任的表現。
一般來說,具有履行合同誠意的人,在發現自己違約或經對方提出自己違約時,雖然從其自身利益出發,可能進行辯解,以減輕自己的責任,但卻不會逃避承擔責任。在自己違約確鑿無疑之后,會有承擔責任的表現,并有一定的承擔責任行為。而利用合同進行欺騙的人,由于明知自己根本不可能履行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也根本沒有履行合同或全部履行合同的誠意,在糾紛發生后,行為人往往會想方設法逃避承擔責任,使對方無法挽回已遭受的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為侵害造成物質損失的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0-11-16離職勞動仲裁需要請律師嗎
2020-12-05政府拆遷司法提存的程序
2021-01-31購房合同備案流程是什么,購房合同備案有什么好處
2021-02-07欠薪多久屬于自動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6勞務合同依據的法律是什么
2021-01-01農民工有哪些勞動保護
2020-12-19失業保險金不得低于什么
2021-02-22北京市是經濟性裁員標準
2021-01-17家庭財產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03交通傷殘鑒定機構是否由保險公司指定
2021-02-19諒解書的前保險給報嗎
2020-12-03貨車貨運出險如何理賠
2021-02-08團體保險業務發展空間分析
2021-03-21土地承包合同什么情況下無效
2020-12-11林地承包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3-22土地流轉后,土地補償款該歸誰
2021-03-20國家有明確規定征地拆遷的主體是誰嗎
2021-01-10房屋拆遷中的拆遷獎勵到底能不能要
2021-02-06無房產證拆遷如何安置
20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