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體在犯罪構成中擔當對行為的社會屬性與價值判斷的功能,犯罪構成的其它三個方面的構成要件最后都要落腳到犯罪客體上,由犯罪客體作出最后的價值判斷。[1]由此可見犯罪客體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與意義,受賄罪客體是該罪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之一,直接影響著該罪的正確定罪與量刑。然而理論界對受賄罪客體的具體內涵卻觀點不一,這導致了司法實務中對受賄罪罪與非罪及此罪與彼罪的認定上的混亂。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受賄罪客體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定位。
一、受賄罪客體的理論聚訟
(一)國外關于受賄罪客體的理論
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是在50年代初從前蘇聯引進的,認為犯罪構成系犯罪的客體、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的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的統一體。該四要件說,對我國的刑法理論和實務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該說到目前為止仍是我國刑法理論界對于構成要件的通說。在國外,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都沒有關于“犯罪客體”的概念。在它們的理論中,與之最為類似的就是“保護法益”。
對于受賄罪的保護法益是什么,即受賄罪侵犯的是何種法益。在立法形式上一直存在著兩種立場:起源于羅馬法的立場是,受賄罪的保護法益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根據這一立場,不論公務員所實施的這一行為是否正當合法,一旦他要求、約定或收受與職務有關的報酬,就構成受賄罪。起源于日耳曼法的立場是,受賄罪的保護法益是職務行為的純潔性、公正性、不可侵犯性。根據這一立場,只有當公務員實施違法或不正當的職務,從而要求、約定或者收受不正當報酬時,才構成受賄罪。[2]無論是基于哪一種立場探討受賄罪的保護法益,學者之間也是意見不一。例如在日本,受賄罪的保護法益就存在著以下四種觀點:一是認為受賄行為侵犯的是公務員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二是認為受賄行為侵犯的是公務員職務行為的公正性。三是認為受賄行為同時侵犯了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和公正性。四是認為受賄行為違背了公務員廉潔的義務。[3]很明顯,第一種觀點與起源于羅馬法立場上的受賄罪的保護法益相同;第二種觀點主要是站在起源于日耳曼法的受賄罪的保護法益立場之上;第三種觀點則是把起源于羅馬法和日耳曼法的受賄罪的保護法益的結合;第四種觀點--------僅是第一種觀點的同義反復而已(僅是將第三種觀點中的兩個方面結合成了一個),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實質的差別。
(二)國內關于受賄罪客體的理論
相對于國外關于受賄罪的保護法益的學說,我國關于受賄罪客體的理論表述則要復雜的多,主要有單一客體說、復雜客體說和選擇性客體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資卡丟了怎么辦
2021-01-13解除強制醫療是否需要重新立案
2021-01-02交通事故類網友問答
2021-02-20無限連帶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2020-11-13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復核申請書范本如何寫
2020-11-14掛靠企業違法的責任承擔
2020-12-10交通事故鑒定責任還需要繳費嗎
2021-01-30雇傭關系辭退需補償嗎
2021-02-18民間借貸房產抵押流程有哪些
2020-12-28什么叫現房
2021-01-06勞務承攬與勞務外包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1收取違約金的勞動爭議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31了解人壽保險的受益人的知識
2021-03-11本案中保險合同的效力問題
2020-12-03保險產品誰打造
2021-01-27自家車撞自家車的話保險要賠償嗎
2021-02-11老人還能買保險嗎,該回避什么險種,適合什么險種及有什么投保竅門
2020-11-17保險合同期滿誰能領保險金
2020-12-06法律對于土地承包權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7劃撥土地轉讓合同如何生效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