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使用權確認為無形資產嗎?
土地使用權可以確認為無形資產,企業對于購入的土地,在未確認土地使用用途時,應該記入“無形資產”科目;在改變土地使用途時,應該按其用途,將無形資產轉出進行相關的會計核算。如:房地產企業在購入土地未進行項目開發前,計入“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科目,待土地用于房地開發時,應將無形資產轉入“開發成本--土地成本”科目中。
原企業會計制度和新會計準則中關于“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的核算:
1、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制度》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購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讓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在尚未開發或建造自用項目前,作為無形資產核算,并按本制度規定的期限分期攤銷。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商品房時,應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開發成本;企業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項目時,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在建工程成本。
2、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業會計準則第6 號——無形資產》應用指南六規定:土地使用權的處理 : 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通常應確認為無形資產,但改變土地使用權用途,用于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應當將其轉為投資性房地產。自行開發建造廠房等建筑物,相關的土地使用權與建筑物應當分別進行處理。外購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價款應當在建筑物與土地使用權之間進行分配;難以合理分配的,應當全部作為固定資產。企業(房地產開發)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對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關的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應當計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二、土地使用權的相關概念
1、劃撥土地使用權
劃撥土地使用權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后,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后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由此可見,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種基本形式。
(1)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后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
(2)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后,土地使用者無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也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必須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二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權是無償的,也就是說無須繳納任何費用、支付任何經濟上的代價。
2、出讓土地使用權
出讓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在一定年限內讓與土地使用者。 由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后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取得出讓土地使用權有以下幾個特征:
(1)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償的。土地使用者取得一定年限內的土地使用權應向國家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國家憑借土地所有權取得的土地經濟效益,表現為一定年期內的地租,一般以土地使用者向國家支付一定數額的貨幣為表現形式。
(2)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有期限的。 土地使用者享有土地使用權的期限以出讓年限為限。出讓年限由出讓合同約定,但不得超過法律限定的最高年限。
(3)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是一種物權。土地使用權出讓是以土地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為基礎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后,在出讓期限內受讓人實際享有對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其使用權在使用年限內可以依法轉讓、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經濟活動,合法權益受國家法律保護。土地使用權出讓的形式有三種,即協議出讓、招標出讓和拍賣出讓。
將土地使用權確認為無形資產主要是為了方便會計記賬,如果將來的這塊土地證是用于房地產開發的話,會計就應該將無形資產轉成開發成本,需要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到建筑工程的成本當中。不過,企業可以利用土地使用權貸款,會無形給企業帶來其它附加收入。
土地使用權證遺失
土地使用權的使用期限屆滿后怎樣處理
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的比例是多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鋪不交房租怎么清退
2020-12-27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形成權嗎
2020-11-18沒簽勞動合同可以進行勞動調解嗎
2021-02-20董事會成員由誰任命
2020-12-08法院保全船舶怎么執行
2021-03-03買房定金是否能退回
2020-12-24是否對所有公司都負競業限制義務
2020-12-07法定代表人能否與另外一個單位有勞動關系
2021-03-03湖南省疫情期間工資如何發放
2021-02-13定期壽險該怎樣理解
2021-03-02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保險合同是諾成性合同嗎
2020-11-12合同的法定解除權在什么時候體現呢
2021-03-12意外傷害保險,猝死是否理賠
2020-11-15住房抵押貸款保險怎么改
2021-01-19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承運人故意違約保險公司需要賠償嗎
2021-03-19財產保險如何變更受益人
2021-02-24保險合同成立后誰有權解除合同
2021-03-01利差益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