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共同形態是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犯罪形態之一,也是刑法理論中比較復雜的問題之一,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態對執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取決于各國立法關于共同犯罪的明文規定,也就是說刑事司法中的共同犯罪制度,即共同犯罪理論是各該國共同犯罪現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這就是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實施的具內在聯系的犯罪行為。據此,我國現行刑法理論將共同犯罪的構成條件述成如下三項:
一、犯罪的主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所謂共同故意,包括下面內容:(1)共同犯罪人認識到不是自己一個人單獨實施犯罪,而是在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間有犯罪意圖的聯系或聯絡。(2)共同犯罪人概括地預見到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及其共同犯罪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社會的結果。(3)共同犯罪人皆希望共同犯罪行為奏效,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在某些情況下部分共同犯罪人是放任其危害結果發生。
二、犯罪的客觀方面,必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數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指向同一犯罪對象,行為之間客觀聯系、相互配合,在數量上疊加,在質量上遞增,成為一個統一犯罪活動的整體;在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各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三、犯罪主體,必須是二個以上的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單位。
上述這一看似確定明晰、嚴密無懈的傳統共同犯罪理論,適用于紛繁復雜的司法實踐,卻不無疏漏欠缺之處,亟需補充、完善。下舉一例予以說明:某乙獲悉某甲準備竊取某丙隨身攜帶的巨款,便在暗地里幫助某甲,某乙在某丙喝的飲料中偷偷地摻入安眠藥物,某丙飲后陷入沉睡狀態,從而使得某甲順利地完成盜竊巨款行為。本案中某甲雖不知乙的暗中幫助,與乙亦無主觀犯意聯絡,然甲已構成盜竊罪無疑。問題在于對于某乙的行為是否屬于共同犯罪,可否以共同盜竊罪予以處罰?按照現有的共同犯罪理論分析本案,對上述二點的回答無疑均是否定的。因為甲、乙二人行為在客觀上雖有聯系配合,主觀上卻無共同故意,甲、乙之間并無主觀故意的雙向聯絡和溝通。就甲而言,根本不知道,而且也沒有與乙共同犯罪的故意,這樣乙用安眠藥使丙沉睡的行為,雖然基于共同盜竊的心理,但并沒有盜竊犯罪客觀要件中的盜竊行為,無法直接適用盜竊罪名。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其它合適的罪名,這等于是放縱了某乙的犯罪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原告無法證明履行合同怎么辦
2021-01-27工傷鑒定期限不能超過多少天
2021-03-14請求交通賠償需要的證據是什么
2020-12-18殺人頂包怎么判
2020-12-14主合同無效定金返還嗎
2021-02-02合同擔保與擔保物權
2020-12-07當事人在房地產糾紛訴訟中的權利義務有哪些?
2020-11-25競業限制時間由當事人事先約定但不得超過多久
2020-11-29工費必須繳納嗎
2021-02-13勞動法辭退員工怎樣賠償
2021-01-09保險公司中罰則情況有哪些
2021-02-20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嗎
2020-11-14對于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和年齡誤報后果的詳細解答
2021-02-15車輛易主時保險賠償也變嗎
2020-11-18人壽保險單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6銀行貸款抵押購房為什么要買保險
2020-11-18保險到期了可以推遲多久交
2021-03-20怎么樣挑選給孩子的保險
2020-12-24保險經紀公司管理規定有什么
2021-01-24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