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是怎么構成的
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為從主觀方面來看,在犯罪惡意上是很小的,是對現場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無疑問,其逃逸行為還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無論何種情形,行為人在逃逸時都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發生,并對逃逸行為有直接的故意,這是行為人的主觀方面。
客觀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從刑法理論來看,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對行為的客觀方面予以認定。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是最高院的《解釋》中規定了在五種情形的基礎上而逃跑的行為。這就可以明確交通肇事后逃
逸是作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節來規定的。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雖有交通違規行為但該違規行為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或者行為人在交通事故中僅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或者交通行為在所造成的結果尚未達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標準的,或者在負事故全部責任或主責的情況下僅致1人重傷,但又不具備酒后駕駛、無執照駕車、無牌照駕車《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為人事后有逃逸行為,也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逸后行為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空間要素,即該行為是否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雖然沒有逃離現場(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將傷者送到醫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門處理時畏罪逃跑,雖然無論從主觀方面還是客觀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的構成的,也應當受到法律的嚴懲。而在學界部分學者認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過失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并不深。因此,對其處理不宜過重,具體把握尺度也宜寬不宜嚴,所以要對逃逸行為的時間和空間作必要的限定。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果沒有造成交通事故的,駕駛機動車離開現場并不是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的,不會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房子沒有土地證有什么后果
2020-11-18對未成年監護人有異議怎么辦
2021-01-04可以有條件的放棄繼承權嗎
2021-02-12督促程序的實質要件有哪些
2021-02-05已經離婚了還算婚姻糾紛嗎
2020-11-09消費者用POS機刷卡時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6被迫簽訂有欺詐性合同怎么辦
2021-01-19為什么集資房要全款
2020-12-23購買集資房需要簽什么合同
2021-01-23投保壽險時的注意事項
2021-01-12保險合同部分無效會影響合同效力嗎
2021-02-22保險合同的必備條款
2021-03-162013年7月起 湖北省宜昌市城區參保單位啟用新繳費基數
2021-01-28無證駕駛保險公司能否拒賠?
2020-12-16報案不及時擅離現場,查不清事故原因保險公司能否賠償
2021-03-05被保險人保護代位求償權實現的義務辨析
2020-12-09為什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無法確權
2021-03-10土地轉讓合同的效力是怎樣的
2021-02-02確認拆遷紅線范圍后,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
2020-11-22如何設計企業拆遷補償方案才能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