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下列15項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稱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5)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6)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限制本地產品的流出或外地產品的流入;
(7)經營者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
(8)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這是一個傳統的表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定義。正確理解什么是不正當競爭行為,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是經營者。
《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按照這一規定,只要是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單位和個人,就是經營者。對經營者的理解,不能限于領有營業執照的單位和個人,也不理解為單位內部的業務人員。只要是從事商品(包括服務)交易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不論單位的性質如何,不論是長期從事商品交易還是一次性從事商品交易,也不論是否領有營業執照,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上都是經營者。
(二)不正當競爭行為是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行為。
在市場交易活動中,違反公平競爭原則,具有不正當競爭性質的行為有很多,《反不正當競爭法》頒布時由于受到種種局限,并未將所有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納入該法規范,該法只規定了11條不正當競爭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醫藥費幾個月可以報
2020-12-13交通事故保險理賠可否不鑒定
2021-01-08被車撞斷腿怎么索賠
2020-11-22解讀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2-08房地產抵押登記的程序
2021-01-21技術開發合同要約定有效期限嗎
2020-12-31婚前房產婚后更名屬于個人嗎
2020-11-18沒有簽訂勞動合同離職有工資嗎
2021-03-09車禍人傷保險賠償流程是什么
2020-12-27保險保全業務流程是什么
2021-03-01保險公估及保險公估人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13安全責任事故保險拒賠的理由
2020-11-11因污染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拒賠可行嗎
2020-11-21轎車自燃保險公司及時理賠商家代位求償
2020-11-30未盡說明義務 事故后應理賠
2020-11-22核保
2021-02-02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有哪些問題必須知道
2021-02-17在拆遷補償方案中都包括什么內容
2020-12-20宅基地種的樹拆遷怎么補償
2021-01-31酒泉市農村宅基地拆遷補償標準是怎么樣的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