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于2006年10月潛入乙家,盜得一臺筆記本電腦并拿走一張借條。該借條上詳細記載了丙借甲10萬元,并約定借款半年后還款的事實。甲根據借條上的記載,于還款期限前找到丙,與丙商定,以3萬元的價格將借條轉讓于丙。丙得借條后將借條銷毀。甲因為借條的丟失,丙拒不歸還,沒有收回借款。
[分歧]
在本案中,對于丙利用甲盜竊借條所形成的條件,收買并毀棄借條,逃避債權的行為符合何種罪名,有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丙通過收買借條的行為,拒絕歸還由自己事實占有的本應歸還的借款,構成侵占罪。第二種意見認為丙利用甲盜竊形成的條件逃避債務,構成共同犯罪,應認定為盜竊罪。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一種意見,丙不構成盜竊罪,構成侵占罪。
一、丙不構成盜竊罪
僅從行為的外在表現看,侵占行為也可以在被害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非典型的盜竊案件也可以是半公開甚至公開進行的。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對象的不同。盜竊罪的對象處于被害人的排他性控制之下,通過偷竊排除被害人的排他性控制;侵占罪是不轉移占有的犯罪,對象是代為保管物、遺忘物、埋藏物,被害人都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排他性控制。作為證明借貸關系唯一憑證的借條被竊后,借條上記載的債權能否實現已經不確定,乙對債權已經喪失了排他性控制,不符合盜竊罪的對象。
二、丙構成侵占罪
刑法對于侵占罪對象之一的表述是“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有兩種理解,一是狹義的,從被害人行為的角度來理解,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理解為基于被害人委托,產生占有狀態的財物,“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以被害人委托為限。第二種是廣義的,從行為人的法律義務理解,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理解為,基于一定事實,行為人負有代物主行使管理義務的財物,而所依據的事實不一定是物主的委托,也可能是其他是行為人負有保管義務的原因。“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不以被害人的委托保管為限。采用廣義的理解更具有合理性,理由如下。
第一,立法規定的不同罪名,其行為特征有根本的不同。同樣是侵犯財產罪,侵占罪與盜竊罪、搶奪罪、詐騙罪的一個重大區別在于,侵占罪是一種不轉移占有的犯罪。也就是說,侵占的具體犯罪行為發生前,行為人已經對犯罪對象有平穩地占有。法律在乎的是這種占有狀態的存在,至于這種占有是基于何種行為發生,并不是立法本意所關心的事情。行為人無論是通過委托、借用、租賃、擔保還是無因管理而獲得對財物的控制,都能夠形成對財物的占有狀態,在占有事實產生這一點上,是沒有根本區別的。在這里,法律評價的對象,是屬于法律規范內的占有狀態,而不是法律規范外的這種占有狀態形成的原因。因此,無論是基于被害人的委托,還是基于借用、租賃等行為產生的占有,都能使行為人負有保管義務,使該財物成為行為人“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
第二,考察立法的意圖,侵占罪的目的是通過立法的禁止性規定,維護正常的財產秩序,使不在物主占有下的財產不至于淪為他人所有。前文所述他人代為占有狀態形成的原因,對于被害人的財產權益的效力沒有影響。同等效力的權益,法律應該一視同仁地予以保護。對被害人委托保管的財產,刑法要給予保護。對被害人因為租賃關系、擔保關系、借用關系等交由他人占有的財物,刑法也應給予保護。法律規定了遺忘物是侵占罪的對象。遺忘財物的情況,從被害人方面講,其對于財物轉由他人占有是有主觀過錯的。而通過租賃關系、擔保關系、借用關系轉由他人占有的情況,被害人沒有過錯。刑法對有過錯的當事人尚且給予保護,對于完全無辜的被害人當然也要給予保護,甚至給予更大力度的保護。
第三,對“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做包括廣義解釋,不屬于類推解釋,沒有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為了更好地適用法律,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法律進行解釋。出于維護罪刑法定原則的需要,刑法禁止類推解釋,但允許擴大解釋。二者的區別在于,從實質上來說,類推解釋超出了普通公民的預測可能性,使公民陷入動輒得咎的境地;擴大解釋沒有超出公民預測可能性,公民基于自己的預測的行為,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法律后果。基于公序良俗,普通公民都會對任何占有他人財物,卻拒不歸還的行為作出負面評價,可以預測這種行為會受到法律的負面評價。因此,但凡具有正常是非觀念的人,在作出上述的行為時,應該對自己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有所判斷。因此,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做廣義理解符合罪刑法定原則。
案例中,乙將錢借給丙后,丙就負有在還款期限到達時,返還借款的義務,如果約定利息,丙還負有給付利息的義務。在還款期限到達前,丙可以保存、使用借款;如果乙因為一定原因,將一筆錢存放在丙處,丙一樣負有在保存期滿返還的義務。從民法原理上看,貨幣是種類物,而非特定物。因此,在保存期滿后,丙既可以將乙的錢原封不動地返還,也可以返還自己所擁有的等價值的錢。換言之,即使是乙將貨幣交給丙代為保存,丙在保管乙的貨幣期間,也可以使用乙交付的代為保管的貨幣。可見,無論是代為保管貨幣還是借款,丙在一定期限內,都享有對貨幣的占有和使用權,也都負有在期限屆滿時,返還貨幣的義務,乙都享有期滿后的貨幣返還請求權。差別在于,有息借貸產生利息問題、有償保管產生保管費用問題。但這種差別不影響二人的法律地位和行為權限。不難看出,兩種情況從本質上來說,乙事實上都處于丙的貨幣保管人的地位。
綜上,丙處于被害人財產保管人的地位,本應積極履行自己返還借款的法律責任。但丙卻利用甲盜竊行為形成的便利,與甲合謀銷毀了借條,并進而賴賬,阻礙乙對于借款請求權的行使,構成侵占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涉外婚姻法律法規
2021-02-08拆遷款支票拿到怎么給錢
2021-02-20夫妻一方離家出走的離婚程序
2020-12-01子女對老人有哪些贍養義務
2020-12-24起訴侵權賠償如何收取受理費
2020-11-09交通調解時作事故認定嗎
2021-02-28企業外銷收入會計要如何計賬
2021-01-21主合同與擔保合同之間的效力是什么關系
2021-01-14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做生意
2020-12-09勞動調解協議生效反悔怎么辦
2021-01-12旅游意外險的概念是什么
2021-02-14存款保險事關錢包,12件事你必須知道
2021-01-28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時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1-03-24人身保險的保險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14保險合同和保險合同主體的定義是什么
2020-12-24應怎樣避免保險過期不賠
2020-11-14車輛沒保險撞了人怎么辦
2021-01-22運輸工具保險概述
2021-02-22保險代理人的業務范圍
2021-03-23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的代理詞怎么寫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