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侵權損害,依據其內容可以分為財產損害和非財產損害。我國在行政侵權損害賠償方面總的方向是不過分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充分全面保護受害人權益。
(一)、財產損害
所謂財產損害是指因侵權事實的發生而導致的具有財產形態的價值減少或利益的喪失。一般包括:生命健康權受損害,所造成殯葬費及撫養費損害;身體受損害后增加的生活上需要及因此減少勞動力的損害;另外是物的損害,指物的毀損及消失所喪失和減少的價值,主要表明在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1、違法實施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產等行政處罰行為。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構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的制裁。違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財產權的,受害人有權取得行政賠償。
2、違法對財產采取查封、扣押、凍結行政強制措施行為。
行政強制措施是行政機關為了強迫相對人履行行政法義務或行政決定,或為了達到某種行政目的而采取的各類強制性措施。行政機關違法實施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財產損害的,國家應當給予賠償。
3、違反國家規定征收財物、攤派費用。
行政機關有權向公民法人征收財物,如稅務機關向納稅人征稅,環保部門征收排污費,計劃生育部門征收超生費等等。國家也有權依法征用公民和法人的財物、占用土地等。由于征用財物、收取稅費關系到公民、法人的財產權,一般均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征用、征收的數額、標準、方式、期限、對象等。行政機關違反法律規定向公民、法人征收財物、攤派費用的,屬于違法行為,對于造成的損害國家應當賠償。
4、造成財產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
例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強制企業合并、聯營,非法強迫公民、法人轉讓商標、著作權,違法確認資源所有權、使用權等。
對于財產損害,一般國家只賠償直接和一部分間接經濟損失,實際利益的損失和直接可得利益的損失。而對間接損失和預期利益,一般不予賠償。實際利益和可得利益損失包括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喪失,財產外部變形,數量減少導致的價值降低或失去價值,財產的變質、破損導致其價值降低或失去價值;可得利益的喪失,如失去原來可取得的利息、利潤或其他收入等。預期利益是尚未具體、尚未確定的收益但依通常情形或已定計劃、設備或其他特別事情,可以期待得到的利益,因損害的喪失而妨礙得到的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福建交通違章一般多久之內處理
2021-03-25合同債務常見風險有哪些
2021-03-08瞞著寫首付贈與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4民事發回重審幾次為限
2021-01-15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離婚證據如何收集
2020-12-02公司是否要與股東簽訂勞動合同
2020-12-25主張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有時效嗎
2021-03-04將勞務分包給自然人是否有效
2020-11-30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家庭財產保險案例
2021-01-21非直系親屬可以做投保人嗎
2021-02-12機動車停運損失保險是否承擔責任
2020-12-09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種類
2020-12-22為什么保險合同會終止
2021-01-24公眾責任險條款
2020-12-24女生告倒保險霸王條款
2021-01-10買保險的六條準則
2021-01-30農地承包的期限是多長時間
2021-01-07公租房的拆遷補償款怎么分割,誰有權分割,如何分配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