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轉讓能不能追究原債務人
一、債權轉讓效力是否及于原債務人
債權轉讓的,應由原債權人履行對債務人的通知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根據該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由該債權人履行對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否則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也有觀點認為,對債務人來說,出讓人是債權轉讓協議生效前的債權人,受讓人是債權轉讓協議生效后的債權人,兩者先后都是債務人的債權人,所以不管是出讓人或是受讓人對債務人履行通知義務都不違反法律。也有人認為,債權轉讓協議中的受讓人,在原債權人未向債務人依法履行債權轉讓通知義務之前(即債權轉讓協議未對債務人發生效力之前),與債務人并沒有債權債務關系,是原債權人和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其并不依債權轉讓協議而當然成為債務人的債權人。
二、債權轉讓通知的要求
債權轉讓通知須具備一定形式和內容,方能產生相應的法律效果。債權轉讓通知須由原債權人積極主動履行,在形式上應有一定要求,特別是對于所轉讓的債權數額較大,所涉當事人均為公司法人的債權轉讓,筆者認為,應采取書面通知的形式,加蓋公司印章,且應送達到債務人。債權轉讓通知應具備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應是告知債務人債權轉讓協議存在的事實,第二個層次是告知債務人應在債務到期后向所轉讓債權的受讓人履行債務。
三、債權轉讓后債權轉讓人應承擔的責任
1、債權轉讓后債權轉讓人應該對債權的瑕疵負擔保責任。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特別是在合同中既有債權又有債務的情況下,單純轉讓債權很可能造成債務人利益的損害,所以我國《合同法》在規定在債權轉讓中賦予債務人抗辯權和抵銷權。《合同法》第82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合同法》第83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并且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消。”是指債務人可以其對原債權人的一切抗辯權對抗債權人的受讓人。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法定的抗辯事由,是指法律規定的,合同一方當事人用以主張對抗另一方當事人的免責事由,根據《合同法》第117條的規定,不可抗力是唯一的法定抗辯事由。
(2)合同訂立后可以對抗原債權人的其他一切事由,例如,可撤銷合同、原債權人的違約行為、原債權人的不當履行、原債權人對債務人免責的意思表示等均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抗辯。
(3)只要債務人對債權轉讓人有到期債權,此時債務人可以向債權受讓人主張抵消。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行使抵銷權:一是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二是債務人的債權和轉讓的債權同時到期,債務人也可以向讓與人行使抵銷權。
2、債權轉讓后債權轉讓人對債務人履行不能不承擔擔保責任。當合同債權全部轉讓的協議生效后,原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再存在,因而債的主體發生變化,由第三人與原債務人形成了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原債權人因轉讓協議的生效而完全退出原來債的關系,喪失債權人的地位,對債務人的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原債權人不再享有權利,當然對債務人履行不能也不負擔保責任。在合同司法實踐中,人們往往不易將合同債權的轉讓與第三人代為履行債務從法律和理論上搞清楚,容易將二者混淆,甚至個別人或者組織惡意以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代為履行債務說成是債權的轉讓,從而逃避自己的債務。當然,如果將對瀕臨破產企業的債權轉讓給債權受讓人后,債權轉讓人可以對債務人的履行不能不向債權受讓人承擔擔保責任。
綜合上面的介紹,債權轉讓追究原始債務人要符合相應的條件。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債權轉讓追究原始債務人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買賣合同,買賣合同有哪些特征
2020-11-14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有些什么特征
2020-11-10律師非訴訟業務有哪些
2020-11-27個體戶不得從事哪些活動
2021-01-06定金與保證金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有交通事故逃逸未遂嗎
2020-12-27欠條的訴訟時效怎么計算
2021-03-14父親死了遺產怎么繼承
2021-01-09二審是不公開審理嗎
2021-01-24土地變更登記怎么辦理
2021-01-05購房合同丟失有哪些處理辦法
2021-01-26如何理解免責條款
2021-01-15交通事故理賠期限是怎么算的
2021-02-20還貸保證保險合同的訴權之爭
2021-01-16車輛易主時保險賠償也變嗎
2020-11-18推進人身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
2021-03-15失業保險基金數額如何確定
2021-02-24廠家倒閉車質保怎么處理
2020-12-13怎么樣挑選給孩子的保險
2020-12-24新保險法解釋有什么規定
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