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對于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認定同自然人名譽權也有所不同。最高法院1988年《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0條對侵害公民名譽權行為規定為“……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而對侵害法人名譽權行為則規定為“以書面、口頭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表明對公民和法人名譽權衡量侵權成立的標準是有區別的:“造成一定影響”可以理解為侵權內容只要有第三人知悉,而“造成損害”則需要有造成具體損害的事實。這一方面是由于法人名譽具有財產性,在遭受損害后一般總會有明顯的損害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法人活動同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因而要更廣泛地置于社會的監督和公評之下,所以對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認定要更為嚴格一些。例如對企業法人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就有評論之權,這些評論可能存在失誤和不夠準確,也可能由于帶有評論者的主觀好惡而顯得過于激烈,但只要并未給法人造成直接損害,就不應等同與侵權。西方誹謗法有“商業誹謗”(tradelibel)的概念,認為應當將對產品和服務的批評與對企業名譽的非法損害區分開來,對“商業誹謗”的指控,必須證明對方具有故意,同時已經對自己造成了實際的經濟損失。
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最高法院1998年《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于保護消費者批評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權利,都有相應的規定。當年吳祖光先生撰文批評北京某超市非法搜查女顧客的行為,用語激烈,商家認為吳在評論中“使用了辱罵性語言,諸如‘扎根深遠的洋奴意識’、‘好狂妄’、‘混帳話’、‘不知恥’等”,侵害了商家的名譽權,訴至法院,法院認為吳祖光的評論屬正常輿論監督,判決駁回商家起訴。吳祖光評論的言詞雖然比較激烈,但這是針對超市發生的侵害消費者權益事件而發,體現了普通公民的一般看法和憤慨,合乎情理,所以不構成侵害法人名譽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照腸鏡把腸弄破了如何賠償
2020-12-01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
2021-03-24經常拖工資可以離職嗎
2021-02-16繼女應承擔繼母的贍養費嗎
2021-01-06民間借貸到期后訴訟時效多長時間
2021-02-28商業銀行破產清算存款怎么辦
2020-12-10如何對倉儲物進行入庫驗收
2020-12-15房地產糾紛案件舉證須知
2021-01-19非法侵入住宅罪認定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23勞動者勞動合同變更不同意的后果
2021-03-26勞動關系客體包括什么
2021-03-18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試用期15天沒工資合法嗎
2021-03-10勞動糾紛離職后多久失效
2021-03-10發生哪些事故時保險公司可以不賠償
2021-01-05“三個期限”避免保險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21國際貨物保險之海上貨運保險合同的程序
2020-11-29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
2021-03-15保險公司追償沒財產執行怎么辦
2021-01-25投保人在保險投保時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