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這是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名詞。“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這句話是“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章節的開始語。
在過去的五年里,“聽證”成為北京市民政治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從旁聽席到發言席,變化的不僅僅是一個席位,在地方立法程序中,民聲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并且有著實際意義的鄭重表達。如今,公開聽取民意被正式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
“要發言的請舉手。”立法聽證會主持人話音一落,圍坐了數百人的會場剎那間鴉雀無聲,9秒鐘的寂靜之后,坐在輪椅上的用友軟件公司職員盧鳳幾調整了一下坐姿,繼而猛地舉起右手。獲得許可后,他操著稍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說道,“感謝市人大常委會給我這個機會,發表我的看法,希望本法制定得更加公正、合情合理,不要留下太多讓百姓望而生畏的事情。”這一幕發生在2004年9月3日14時15分,本市實施道交法實施辦法立法聽證會已開始15分鐘。
這是本市普通公民在地方立法過程中發出的第一聲,這堅定又洪亮的一聲開啟了本市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新里程。
普通公眾與立法者面對面坐著,相距僅5米,立法者淺淺的笑容激勵著普通公眾大膽地發言。作為聽證陳述人的普通公眾似乎還“嫌”兩個半小時時間太短,每位陳述人語速都飛快,現場速錄人員共敲下了3萬多字的實錄。
時隔不到一年時間,2005年8月14日14時,煙花爆竹禁改限立法聽證會再次邀請了16位普通公民“走進”立法進程,立法者“聽”普通公民“說”法,普通公民的意見成了訂立法條的參考依據。
縱觀本市地方立法進程,從1999年市人大常委會敞開大門首次允許公民旁聽立法到2004年首場立法聽證會上普通公民直抒己見,這從“聽”到“說”的變化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增加了一個新坐標。
立法聽證會是一次民主訓練
其實早在2003年末2004年初,訂立道交法實施辦法過程中要爭取開一場聽證會就已基本確定下來了,昨日一位在市人大常委會工作了近10年的“老人大”向記者披露,市人大常委會推進民主立法,嘗試通過立法聽證會的形式聽取民意已醞釀多時。
2000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首次將立法聽證引入了立法程序。同時明確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在立法法出臺之前,市人大常委會已嘗試了多種方式邀請公民參與立法活動。自1993年起,重要的地方性法規草案開始向社會公布廣征民意,1999年允許公民旁聽常委會會議。隨后幾年,民主立法的腳步越走越快,召開立法座談會已是非常普遍的聽取民意的形式,來信、來電、來訪等方式也經常使用,但最公開、最直接聽取民意的方式———立法聽證會還是一片空白,這位“老人大”稱,“立法機關一直在等待機會,等待合適的法案。”
200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本市也將訂立道交法實施辦法。道交法恰好與每個人出行密切相關,同時社會上對交通事故中的賠償原則也有不同意見。“機會來了。”這位“老人大”說。
2004年8月9日至15日,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將道交法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廣征民意,短短一周時間,共收到電話、電子郵件和網上留言8855件次,創下了法規草案征集意見的數量之最。其中65%的意見針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賠償責任,另有5%事關自行車能否載人,這兩類事項被最終確定為聽證事項。#p#分頁標題#e#
8月19日,市人大法制委員會發布了立法聽證會公告,本市居民、外地來京人員和社會團體等代表均可報名參加。剛因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受傷而在家靜養的盧鳳幾看到了公告,“受傷后我一直看關于交通的法律、法規,我要去發表意見。”盧鳳幾立即在網上報了名,第二天又發了快遞報名。“這樣雙保險。”他說。截至8月23日22時立法聽證會報名結束,332人次報了名。兩天后盧鳳幾接到了一個陌生的來電,“我是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工作人員,請你先來參加一個市民代表座談會。”
經過座談會的考驗,包括盧鳳幾在內的16位普通市民幸運地成為聽證陳述人,而遴選陳述人并不是挑聽話的人或是和立法機關熟悉的人。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公室法規二處處長王愛聲稱,“首先陳述人的理由觀點要充足明確,并具有代表性,其次要與聽證事項有利害關系,此外表達能力要好,最重要的一點是持不同意見的人數要比例相當,避免某一方意見形成壓倒之勢。”隨后聽證人名單在網上公開。
2004年9月3日14時,本市首場立法聽證會開始,現場聲音通過電波傳送至大街小巷,一字一句又通過網絡原汁原味呈現。10月9日,聽證會報告全文公布。過程公開、信息公開、結果公開使得每位普通公民都能詳細了解立法過程。
從僅在小范圍內征求意見到法規草案全文公布廣征民意,再到立法聽證會上立法者與普通公眾直接、面對面溝通,普通公眾與立法者的距離越來越近,立法也不再僅僅是立法機關的事情,普通公民通過聽證會踐行了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這也是一次民主的訓練。
最具爭議立法項目納入聽證
“現在的春節已經沒有年味了,最終會導致傳統文化內涵的缺失。我同意煙花爆竹禁改限。”贊同聲剛落,反對聲驟起,“放炮并不是年味的象征,我們要改改老習慣,發展新習俗,開創新的年味”。
2005年8月14日14時,北京長富宮飯店芙蓉廳里上演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煙花爆竹禁改限立法聽證會。來自不同行業、年齡段的16名聽證陳述人,一多半贊成禁改限,一少半仍堅持禁放。聽證會主持人、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應松年稱,現場“觀點交鋒異常激烈”。
當初立法機關將這樣一部最具爭議的立法項目———煙花爆竹禁改限納入聽證時,也曾有人擔心爭議曝光會影響立法,而立法機關選擇了迎難而上。對于立法機關來說,既要保護公民參與立法、維護自身權利的熱情,更要平衡多元化的利益訴求,調節復雜的矛盾沖突,這的確是很大的挑戰。
1993年根據當時的民意,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明確城八區為禁放區。隨著人們對“年味”的渴望漸濃,違規燃放現象越來越嚴重,2005年春節,燃放煙花爆竹已達到失控狀態,警力難以滿足執法的需要,法規嚴肅性和權威性受到極大削弱,同時國內一些大城市也開始對燃放解禁。從2002年到2005年,共有162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17件議案和建議,要求修改禁放法規。
到底要不要改、怎么改,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有關負責人稱,立法者心里也沒底。不改,法規實則形同虛設;要改,能否成功?如果改后仍然執行不好,立法的威信將大打折扣,立法者將答案交給了民意。
綜合218次座談會、6萬份向市民發放的調查問卷和數百份向市人大代表發放的調查問卷的結果,立法機關得出結論:修改禁放法規,但焦點問題仍要通過立法聽證會越辯越明。
聽證會上,第一位發言的陳述人開門見山:“我反對禁改限,燃放煙花爆竹難以保證人身安全,同時帶來環境污染……”緊接著第二位陳述人開宗明義:“我支持禁改限,建議適度限制燃放花炮的時間和地點……”支持方和反對方人數膠著上升。#p#分頁標題#e#
立法聽證會為民意包括不同意見都提供了公平的展示舞臺,聽證陳述人不僅代表本人,也代表一類觀點,他身后是成千上萬個支持者,經歷了聽證會的“唇槍舌劍”,不同意見得以充分表達,立法者充分了解了各種利益的分歧所在,為協調、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隨后公布的聽證報告中,立法機關寫道,“多數聽證陳述人贊成將五環路以內劃定為限放地區,他們的陳述意見也代表著多數市民的意愿,應當得到充分的尊重。一些聽證陳述人對禁改限持反對態度,他們的陳述意見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群眾,特別是一些中老年群眾的心境和意愿,對此應當予以高度重視并充分理解。”
最終這部法規在“禁改限”的同時,特別設置了“三限”,即限時、限地、限品種燃放煙花爆竹。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相關負責人稱,這既滿足了人們燃放的需要,又盡最大可能減少了對他人的影響。
禁改限法規實施后,2006年春節期間,本市無一起重大火情和人員傷亡事故,2007年也沒有出現特大安全事故。“人民意志是法的生命和靈魂,廣納了民意的法規必然也會得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立法聽證有了制度保障
立法法標志著立法聽證在立法領域的正式確立,為了使立法聽證更有章可循,推進本市民主立法、科學立法,2004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通過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聽證工作規程》,立法聽證從此有了制度保障。
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國家立法活動,使法真正體現和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立法聽證會正是讓公民實現了從聽到說的轉變,在立法活動中,公民話語權也越來越大。曾發出了“第一聲”的盧鳳幾在首場立法聽證會當年挑頭擬了一封感謝信,代表16位聽證陳述人感謝市人大常委會。正如信中所說:“立法是一件非常嚴肅和認真的事情,你們在立法過程中能廣泛聽取民意,并充分予以研究、采納,這是政通人和的象征,是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 3c3c,:,:權威點評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公室副主任張引聽證會的最大意義在于推動民主政治建設
聽證會制度使得人民群眾中的不同意見和聲音能夠公開、公平地表達出來,其意義不僅僅是有利于提高立法質量,為法規的有效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聽證會這種民主立法的方式切實擴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普通公民通過這種渠道行使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可以說聽證會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立法本身。新聞延伸下屆人大常委會立法
擬邀請市民海提建議
2003年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首次向社會公布五年立法規劃,并聽取市民意見。據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下屆市人大常委會擬不再為市民立法建議“畫框”,市民可“海提”立法項目。
2003年,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在確定五年立法規劃之初,將立法機關初步擬定的50多項立法項目公開征集市民意見。其間,常委會共收到群眾來信、電話和電子郵件2081件次,新提出立法建議221件,合并為立法項目28項,內容涉及本市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60%以上的市民立法建議被采納。民主立法擴展到了源頭,立法質量從立項開始便有了民主保障。
下一屆市人大常委會的五年立法規劃仍將繼續廣征民意的做法,但不同的是,立法機關可能不會再拿出可供市民選擇的立法項目列表,市民可就需要自己提出立法項目建議。立法機關建“智庫”
專家當上立法顧問
2005年6月,市人大立法咨詢專家庫正式組建,這標志著市人大常委會也有了自己的立法智囊團。智囊庫內已有176名專家。專家們由北京市法學會和律師協會推薦,經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遴選,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最終敲定。智囊團中不僅有各高校的法學理論家,還有身經百戰、舌戰群雄的一線律師。#p#分頁標題#e#
在近兩厘米厚的專家庫名錄上,依據專家們專攻領域的不同被分為法理學、民商法、經濟法、憲法與行政法等10類。一位經濟法學專家的履歷上,“外語能力”一欄寫著“英語熟練,日語能聽懂”。除了語言能力,著述和論文也都做了詳盡的記載,有的專家論文數量長達三頁。而對于長期在法庭摸爬滾打的律師,其曾經代理過的案件也被記錄在案。之所以如此詳盡地記錄專家履歷,就是為了“專題”找“專人”。北京豐富的智力資源被市人大常委會充分吸取,用來推進立法決策的民主化和提高立法質量。
除了立法咨詢專家庫,市人大常委會還聘任了19位法制建設顧問。2007年在訂立北京市公路條例時,顧問們的智慧就為普通百姓“討”了一條重要權利。公路條例草案一審稿規定欠繳養路費半年將暫扣車,但顧問們認為,公路法是北京市公路條例的上位法,公路法規定“國家采取依法征稅的辦法籌集公路養護資金”,而地方政府收取養路費只是過渡性的暫時做法。此外在地方性法規中實施強制性措施要慎重,如確需規定,則必須嚴格細化執行程序,以保證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為此最終通過的法規增設了程序性規定,并將欠繳養路費半年的強制措施由暫扣改為暫停使用,同時規定暫停使用時必須出具憑證,如果車主繳納了養路費并履行了處理決定,應當及時恢復機動車的使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2011-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的決定
2009-06-27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失效]
1981-06-1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所附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誘殺裝置和其他裝置的修正議書>》和《<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議定書的決定
199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產生辦法
1999-03-15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
2006-03-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區實施管轄的決定
2006-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
1997-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2003-06-28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984-05-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
1985-04-10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失效)
1981-12-1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提出的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的決議
1998-0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0-10-31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17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修訂)
2003-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次修正本)
2004-10-27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7修訂)
2017-11-19關于印發《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的通知
2014-03-10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
1970-01-01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管理辦法
200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