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簽名法》于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峨娮雍灻ā冯m然確認了電子簽名簽署的電子文件具有與傳統簽字蓋章的紙質文件相同的法律效力,但實施中還有很多問題,如相應的法律銜接、電子認證服務機構運營規范及免責問題、訴訟管轄等等,尚需大量配套規章和司法解釋來補充完善,電子簽名法的實施仍需要一個過程。
誰來給電子簽名做鑒定
近日,北京書生公司的趙小姐來到北京市司法局,想申請成立一家鑒定電子文書的
司法鑒定機構。沒想到,“電子文書”四個字讓司法局的同志犯了難。因為根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國家對從事下列司法鑒定業務的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實行登記管理制度:(一)法醫類鑒定;(二)物證類鑒定;(三)聲像資料鑒定;(四)根據訴訟需要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商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的其他應當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實行登記管理的鑒定事項。書生公司認為電子
文書鑒定屬于第二類中的文書鑒定,但司法局的同志認為,文書不包含電子文書,只能看將來能否在第四類中體現。
北京書生公司董事長王東臨對此感到意外。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電子簽名法》于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今后肯定會有對電子簽名進行鑒定的需求,因此才有成立這樣的司法鑒定機構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的配套機構,會不會影響到電子簽名的推廣普及?
哪家法院有
管轄權?
王東臨說,隨著《電子簽名法》的實施,電子合同的簽訂數量肯定會有所增加,交易糾紛在所難免。如果出現訴訟,應該到哪家法院起訴?應該由交易甲方、乙方還是認證服務機構所在地的法院來裁判?在網上簽約,合同簽約地如何確定?
長期從事電子認證業務的天威誠信認證中心執行總裁張昌利說,這要看糾紛產生的原因,如果是證書使用者和認證服務機構之間的糾紛,要按照證書使用者在購買證書時與認證服務機構之間的約定來選擇;如果是交易雙方之間的糾紛,就需要按照傳統的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去處理,與認證服務機構沒有關系。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主任張楚教授說,電子簽名法出臺的最終文本中沒有提到管轄權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管轄權問題在國際上也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在法國訴雅虎拍賣納粹物品一案中,法國判雅虎敗訴,可是美國聯邦法院認為網站在美國,只要符合美國的法律就可以,不考慮法國的網民可能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交易,因而不承認法國的判決。
誰來頒發電子簽名
據了解,電子簽名法實施之前,國內已經有了七十多家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及已發出去上百萬數字證書,這些認證機構有行業的、區域的,也有完全市場化的;數字證書包括發給企業、個人和發給服務器的。他們都采用自己的技術標準和認證方式,多數彼此互不“認賬”。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給電子商務的暢通設置了很多障礙。
別說在不同的系統間,就是在銀行間,電子簽名也不能通行。筆者曾致電多家銀行,詢問同一客戶可否在各銀行共用一個數字證書,銀行工作人員的回答異口同聲:“不可以”,只能采用每家銀行自己提供的數字證書。
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認證中心。在《電子簽名法》出臺前,關于電子簽名的法規在地方上就已經相繼出爐了。2001年《
海南省數字證書認證管理試行辦法》頒布,緊接著,
廣東的《電子交易條例》和上海的《數字認證管理辦法》出臺。地方立法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是大型認證服務企業,他們在推銷自己的證書時,面臨的首要難題是證書沒有法律效力,客戶不敢用,企業投了大量資金卻難有上規模的客戶。而這些投資大多來自電信、郵政等大型國資單位,在他們的積極游說下,地方政府開始了先行立法。不過這些法律只能保障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在涉及跨省市交易的情況下依舊無能為力。
“各自為政”的認證機構的確需要相互融合。電子簽名法出臺的核心就是提高認證行業的進入門檻。 #p#分頁標題#e#
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基礎處處長洪京一在接受筆者電話采訪時說,獲批后的機構將統一技術標準,以便搭建共同的第三方認證平臺,信息產業部不主張其行業或地區概念。
5月25日,信息產業部的網站發布了一條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公室成立的公告。洪京一處長說,目前遞交材料的有2家,他們已經經過了前置審批,也就是拿到了國家密碼管理機構同意使用密碼的證明文件。目前還處在對企業情況的了解之中,并未進入行政許可程序。也就是說,目前還沒有一家認證機構獲得批準。
認證機構的法律責任
業內人士認為,電子簽名法和《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認證機構的法律地位及認證程序,但卻沒有電子認證服務企業的免責條款。
洪京一說,根據電子簽名法,電子認證服務企業履行審核、查驗的義務,電子簽名者有如實提供的義務。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果有人破譯了密碼,他就有利用掌握的技術向認證機構提供不實資料的可能性。而作為認證機構,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履行了完全符合法律規定的嚴格的查驗義務,如果出現糾紛,是否可以免責?電子簽名法并未對此做出相關規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認證許可方面的專家如此表示:“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一個電子商務網站憑著認證機構的確認給一位消費者發了貨并造成了損失,電子商務網站除了可以把那位消費者作為被告以外,提供認證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應負怎樣的法律責任,如果那位消費者已經找不到了,認證服務機構甚至頒發認證許可證的信息產業管理部門是否要負起全責等,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類似的難題還有一些。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阿拉木斯說,在2004年8月28日我國電子簽名法出臺的當天,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拍賣法也完成了修訂工作,頒布了新的版本。但遺憾的是,在這些法律中找不到可以與電子簽名法銜接的地方,而相應的銜接對于構建我國電子商務的
法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很多業內人士和法律界人士所言,電子簽名法的順利實施的確還需要一個過程,還有待于大量配套規章和司法解釋的補充完善。
鏈接:電子印章
在首家電子印章中心,記者看到電子印章與普通印章從外觀到使用方式都很相似,電子印章被保存在專用的移動介質里,代表電子簽名人身份的私鑰被密封在芯片里,任何人都無法偷竊或復制,而且需要輸入密碼才能“蓋章”。電子印章中心還可以根據“刻”章者要求,為印章加上水印、隱性編碼等防偽標識,還可以記錄每次使用的時間、用途。如果不慎丟失印章,只要馬上掛失,想冒用偷來印章的人即使破解了密碼,也只能看到電腦上顯示:此印章無效。(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