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來自
陜西省蒲城縣農村。為了供王金龍上學,父母賣掉了耕牛,還借了高利貸,卻依然無法支付他大學四年的高額學費。直到畢業,王金龍還欠學校3萬多。
????2006年元月開始,學習編導專業的王金龍像其他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一樣,開始找工作。只是他的找工作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并且更像是一場流浪。
????2006年元旦,
福建一家單位在
成都招收應屆畢業生,王金龍順利通過了筆試、面試以及隨后的體檢,雙方簽訂了協議。
????此后,王金龍開始等待著畢業以及最終去福建工作。
????然而,畢業和工作都讓他極度的擔憂。因為學校透露,將不給拖欠學費的學生發放畢業證書。如果沒有畢業證書,福建的工作將很難落實。
????隨著畢業日期的臨近,學校使用扣押畢業證追繳學費的“工作”還在按部就班地執行著,王金龍的心也一天天沉重起來。
????“當時我們院有二十幾個人欠著學費,有些人確實是有錢不愿意給,見拿不到畢業證就都給了。最后包括我在內剩下的五六個人,是真的貧困?!蓖踅瘕埜嬖V《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我和老師說,我家就一頭耕牛,大一的時候就賣掉交學費了,現在再賣就只能賣我爸媽的口糧了。”
????此后,王金龍未被允許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學校說:“沒有繳清學費的同學將無權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4月底,福建的單位得知王金龍拿不到畢業證,最終和他解除了
聘用合同。
????王金龍被迫重新找工作,不久進入當地一家廣播電視報實習。 5月底,該單位有人辭職,王金龍轉入
試用期,7月份轉正。
????盡管轉正了,沒有畢業證,王金龍的工資和日常工作費用不能納入該單位的人事標準,報銷依然得不到保障。不久,他被迫離開。
????此后,王金龍又去了數家單位,每次都是以碰壁告終。
????此前,同學們都陸續拿到畢業證,在學校規定的6月25日之前離開了學校。然而這一切與王金龍似乎沒有多大關系。
????2006年12月初,王金龍來到
青海。朋友在這里開了一家廣告公司,答應收留他在這里實習。
????“現在依然是實習,暫時先干著吧?!蓖踅瘕堈f,“西北不像發達城市,對證件要求不是很嚴格。”
????就在青海實習期間,王金龍不時接到同學的電話。
????“你成名人啦!”同學們說。
????王金龍把母校成都理工大學告上了法庭。
????“既然學校催要學費,那我想知道自己最終要繳納的這筆學費到底花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是現在的這個數字?”王金龍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討要自己的學費知情權。
????成都理工大學被推上被告席
????2006年12月21日,王金龍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民事
上訴書,以討要教育消費知情權為名將成都理工大學告上法庭,要求學校公示學費項目,履行其告知義務,以維護自己的教育消費知情權。
????此前的12月5日,王金龍曾經就此事向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提起過民事訴訟,但區法院裁定不予受理。目前,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王金龍的上訴請求。
????“我們交了這么多學費,可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些學費用在了什么地方,為什么要交這么多而不是更多或是更少!”王金龍說,“我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夠喚起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希望以后的學弟、學妹們能夠清晰地知道他們所花的每一分錢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p#分頁標題#e#
????有人認為王金龍在“出賣貧窮”,成都理工大學宣傳部部長陳俊明也提出了質疑:“王金龍也有不對的地方。他欠費了,卻要求有知情權,道理上有些說不過去。如果他交了錢之后,問錢的使用方向還差不多。”
????王金龍則對此表示無法接受?!拔覐膩頉]有想過不交學費,我欠銀行的
助學貸款每個月都在分期償還。學費我是一定會交的,但前提是我有錢,我能夠拿到畢業證才能掙到錢??!”王金龍說,“對此我要求知情權是完全合理的?!?
????“我們從來沒有說不發給王金龍畢業證,我們只是說緩發?!标惪∶髡f,“只要他交了學費我們就會把畢業證發給他?!?
????此前,王金龍的班主任已經告訴過他,只要他交了學費,先前未被允許參加的畢業答辯也無需參加即可拿到緩發的畢業證。
????而“緩發”,對王金龍來說顯然意味著一場短時間內看不到岸的漂泊。
????漂泊的并非王金龍一個人,還有其他沒有拿到畢業證的同學。
????“我們院有個學播音的同學,也是因為欠費拿不到畢業證。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又不敢回家,一直在學校附近到處混飯吃。”王金龍說。
????
四川本地媒體《華西都市報》2005年10月報道,在四川的68所高校中,因拖欠學校學費而沒有拿到畢業證的學生“在萬人以上”。
????而因為貧困無法拿到畢業證的“萬人以上”畢業生,到底何去何從,著實令人擔憂。
????披在學費上的神秘面紗
????王金龍狀告母校,引人注目的焦點是,一位貧困生第一次通過法律途徑提出高校收費知情權的問題。
????此前,關于高校收費高低以及收費透明度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有媒體質疑,高校收費始終是一筆“糊涂賬”。王金龍的訴訟似乎給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敲出了一記強音。
????事實上,對于高校收費,教育部早在10年前就有了相關規定。
????“1996年,教育部下發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學費按照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生均成本包括公務、業務、設備維修、教職工工資福利支出等六個項目。學費最高不能超出這六項的25%?!?007年1月5日,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首都教育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善邁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說。
????同時,王善邁也表示,2004、2005年前后高校收費達到了生均培養成本的30%左右,超過了國家規定的上限。
????“高等教育的成本目前還沒有制度化、法律化的核算方法。一個學生的培養成本,按照不同口徑看是不一樣的。”成都理工大學計財科科長張霞表示,目前還無法測算出具有法律意義的成本。
????事實上,教育界關于高等教育培養成本的研究也已經持續了十來年。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熊慶年曾經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眾多教育專家一直潛心研究大學教育成本,但大多處于“毛估估”階段。因為大學的財務信息和資產運轉信息是絕對保密的。“教育專家們很少能從學校得到相關信息,這直接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就是這十來年的“絕對保密”,讓大學收費在屢遭詬病的同時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
上海交大一直關注高校收費的熊丙奇教授甚至提出了高校收費的“三大謎團”:其一,培養成本應該是多少?其二,個人應當分擔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其三,有的大學把一些熱門專業學費上調30%,卻不見對冷門專業下調收費,這是不是在變相漲價?#p#分頁標題#e#
????高校收費神秘面紗待揭
????就在各方為了王金龍的案件大打口水戰之時,來自中國教育界的最高管理機構教育部的幾次發言使得爭議似乎瞬間冷靜和清晰了許多。
????2006年12月25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例行發布會上透露,目前教育部和財政部等部門正在積極研究高等學校學生生均培養成本的計算和核算方法,工作有了新的進展。
????王旭明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就是國家、學校和學生本人各負擔一部分費用。
????而教育部隨后公布的《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點》再次透露:2007年教育部將制定《高等學校生均成本核定辦法》。該辦法出臺后,將成為高校收取學費的依據,教育部有望根據新《辦法》來重新核定現行的大學學費標準是否合理。
????教育部一位官員透露,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核定辦法初稿已經出臺,正式辦法“今年將出臺”。
????教育部的聲音讓很多人看到了變革的希望,也有人透出質疑,重新核定大學學費標準是否會成為高校新一輪漲價前奏?
????“說重新核定大學學費就要漲價,這是誤解?!蓖跣衩麟S后向媒體表示,“(重新核定生均成本后,學費走向)不好說是高還是低,因為現在成本核定辦法還未出臺,成本核算還未有結果。只能說,出臺的標準只會更趨合理,更適合現階段我國的國情?!?
????王金龍的律師廖華對此另有看法:“這是一個
公益訴訟。全部由律師自己掏錢。”廖華首先解釋了有人對王金龍沒錢交學費卻有錢打官司的疑問,“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官司,在解決學費合理和透明問題的同時,提醒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面紗背后的問題
????此前教育部官員曾透露:“目前維系中國高等教育正常運轉的經費大約需要4000億元,而國家現有的實際投入只有800億元,高校現在向銀行借貸的總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差額部分就是各高??渴諏W費填充?!?br/>
????有人指出,假如按此計算,我國高校為保持正常運轉,硬生生地從學生的口袋里榨出了2200億元的“差額”。
????“高校收費和民眾負擔是一個社會問題,不能把整個社會的問題全都推到高校身上,高校是無法承受這種痛的。”主管成都理工大學財務的張霞說。
????四川省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領導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意思:“高校很難,我們只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為什么板子總要打在高校身上?我們是一所普通院校,國家也應該適當擴大對我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br/>
????這位高校領導說:“1999年大擴招,將我國高校在校生從500萬左右擴大到了2000萬,也將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成了大眾化教育。為了迎接擴招,各個學校擴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財力的投入,但是國家和地方都沒有投錢進去。”
????顯然,巨大的缺口刺激了高校的各種收費,也成為了高校收費神秘“面紗”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
????可喜的是,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要“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唯一的數字性指標。
????2007年1月2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稱其為“巨大的鼓舞”。
????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部關于重新核定高校生均成本的部署終于讓人們看到了2007年揭開學費“面紗”的希望。#p#分頁標題#e#
????2007年1月5日,王旭明告訴《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目前就此發言為時尚早??紤]到高校生均成本核算指標的復雜性,時間可能會稍微長一些。
????“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工作正在積極研究和大力推進當中?!蓖跣衩髡f?!跤浾?周 宇 發自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