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新春開學時。近兩天來,全國中小學陸續開學了。
和往年不一樣,
安徽省
六安市陶店鄉許崗村村民方蘭英不再為交兩個孫子的學雜費犯愁了,由于從今年春季開學起,國家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基礎上,在全國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中、東部地區廣大農村學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路更加平坦了。
教育新政廣受歡迎
“我每年一到開學,就發愁,今年我是笑著送孩子到學校的。”65歲的方蘭英說,因為兒子亡故,兩個孫子每學期開學300多元的學雜費便是她的一塊心病,“每年開學前,都要東拼西湊借,還是政策能暖老百姓的心啊!”
這一教育的“普惠”政策一經公布,立即廣受歡迎,“利好”面全線飄紅。據教育部測算,每個農村小學生每年將由此至少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春季學期中央財政應承擔的免除學雜費、補助學校公用經費的資金為92億元,為貧困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的資金為14億元,而且已經預撥到各地。
日前公布的中國教育滿意度調查顯示,教育公平獲得了教育滿意度調查的最高分值。公眾對教育公平滿意或基本滿意者比例超過了5成,比上年度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專家指出,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出臺,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進程加快,使城鄉教育差距有所緩解,提高了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滿意度。
一些代表說,教育熱點多年“高溫不下”,多年努力總算取得可喜成效。“僅從時間上看,或許是一個偶然。但是,仔細盤點一下本屆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為破解教育公平所付出的努力,這時結出成果也是必然。”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魏超說,一個關鍵的拐點出現在對義務教育法的修訂上。
去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并于9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義務教育法頒布以來的一次重大修改,它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的公益性、統一性和義務性。
財政部教科文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由于辦學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農村義務教育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人民教育人民辦”的特色,隨著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義務教育正在實現向“人民教育政府辦”的實質性轉變。此外,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要求全國各級政府都要按照“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魏超代表說,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實行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并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哪個部門違反了義務教育法關于經費的規定,就應當依法追究責任。”
教育公平仍是兩會熱議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
四川簡陽市簡城鎮龍橋村黨支部書記胡華超說,對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農民舉雙手贊成,“但不能學生回到了課堂,等不到老師來上課呀?”“我們更希望中央出臺相關的扶助政策,讓優秀的教師能到農村、山溝溝里來任教。”
安徽省
淮南市孫廟鄉李咀村的李方社也有同樣的愿望:我們這里不算窮,可是水平高一點的老師還是不肯來,就是條件差教師的待遇低,“中央能盡快出臺留住好老師的政策就好了。”
胡華超代表所指的仍然是教育公平配置問題。教育公平也仍然是本次兩會熱議的話題之一。
安徽
蕪湖對所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一律實行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劃片入學,使安徽師范大學的子弟失去了就近上重點學校的便利。安徽師范大學便利用自身優勢為42個子弟在校園里舉辦了一個子弟班,自聘教師自行組織教學,被視為是“特權班”,其
合法性、合理性受到質疑,成為一個公共事件。#p#分頁標題#e#
一位人大代表說,這是典型的教育公平配置問題,所反映的問題是當前教育公平的主線。諸如,教育投入在城鄉之間,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差距巨大;義務教育城鄉之間預算內生均事業費支出和公用支出差異十分顯著;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重點學校和普通薄弱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差距巨大,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平等等問題,都需要求解。
他認為,增加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是政府之責。在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尤其在“教育事關民族未來”日益成為全社會共識的趨勢下,游蕩在校園之外的失學兒童身影是社會之痛。
期待擇校夢魘盡快終結
安徽
銅陵的全國人大代表程水根對均衡教育深有體會,安徽銅陵被稱為中國惟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沒有擇校的城市,“在那里的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家長們不再挖空心思為孩子擇校。”而且當地教育亂收費現象大為減少,當地群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高。
“只有一個城市,實在是太少了,”
合肥市民芮強有些無奈,說起中小學的擇校,不少家長都是滿肚子苦水。他為孩子擇了一所有名的學校,孩子每天要坐十多站的路上學,“學校教學差異太明顯,不擇校,哪個家長敢拿孩子的前程做賭注?只能硬著頭皮托關系、找門路,再拿出一大筆擇校費,只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學校。”
他還說,為擇校,孩子沒少受罪,如重點學校招生時要看學生是否有專長,于是學生們不得不在奧數、英語等各種特長培訓班之間疲于奔命,“能快些不讓孩子去擇校就好了。”
“好在這種狀況已納入到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規范之中了,家長期待著擇校的夢魘能盡快終結。”有代表在解析這個問題時認為,群眾普遍不滿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上學難問題,其中可能有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原因,但像義務教育這樣的公益事業,確保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由全體公民共享卻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各級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出要縮小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要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分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還對農民工子女,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條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些都直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更是對“義務”二字的延伸解讀。
“銅陵的做法已經為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找到了答案。”魏超代表說,教育必須公平是基于以下原因:讓孩子獲得文化知識,讓孩子擁有謀生技能,讓孩子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讓孩子得到改變環境、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教育是實現這些社會任務的最基本的手段。教育的公平是社會應該給予每一個人的最基礎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