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選擇符合其捐贈意愿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進行捐贈。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
【釋義】本條是關于捐贈主體可以選擇受贈對象捐贈其合法財產的規定。
一、捐贈主體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多年來,境內境外的捐贈對促進我國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及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境內的捐贈主體主要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境外的捐贈主體主要有國際組織、外國民間組織、海外華僑華人以及港澳臺同胞。為更好地鼓勵捐贈,保護捐贈人的積極性和合法權利,有必要明確捐贈主體的范圍。捐贈法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是進行公益事業捐贈的主體。這里的自然人和法人都是民法上的概念。
1.自然人。自然人是相對于法人而言的,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個人,不僅包括境內的公民個人,也包括外國人、華僑以及港澳臺同胞。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法律行為,捐贈具有自愿和無償的特點,因而判斷某一公民捐贈行為的法律后果時,必須考慮捐贈人是否具有法定的民事行為能力。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因而他實施的捐贈需由個人承擔法律后果。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因而由他實施的捐贈行為只有在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情況下,才由其本人承擔法律后果。十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只能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實踐中,一些學校動員未成年學生實施捐贈的情況并不少見,這樣的捐贈在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意愿的情況下,還必須符合民法有關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
2.法人。所謂法人,是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我國的法人包括企業法人以及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他們是重要的捐贈主體。
3.其他組織。所謂其他組織是指除自然人、法人以外的各類社會組織,它包括境內以及境外的各類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以及外國政府等。這些組織已經并將繼續對公益事業捐贈發揮積極作用。
二、捐贈主體有權選擇受贈對象
本條規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選擇符合其捐贈意愿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進行捐贈。這一規定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捐贈活動必須充分尊重捐贈主體的意愿,符合捐贈自愿原則;二是捐贈人選擇受贈對象必須限于公益性的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兩類主體。捐贈自愿原則不僅包括捐贈人是否實施捐贈的自愿、捐多捐少的自愿、捐贈何種標的的自愿以及如何實施捐贈的自愿,還包括捐贈人有權選擇受贈對象的自愿。捐贈人有權選擇受贈對象是實施捐贈的重要前提。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不少省市制定了有關捐贈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其中,多數法規和規章都規定,捐贈人有權選擇受贈對象。將各地的這些做法和經驗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是符合捐贈工作的實際情況,符合廣大捐贈人的愿望的。
捐贈人選擇受贈對象的范圍有兩類,即在公益性的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兩類受贈主體中進行選擇。不同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有著不同的宗旨和目的,比如,中華慈善總會,其宗旨是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幫助社會上不幸的個人和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工作。中華環保基金會的宗旨是推進中國環境保護的管理、科學研究、宣傳教育、人才培訓、學術交流、環保產業發展以及涉外活動等各項環保事業的發展。不同的捐贈人實施捐贈的目的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有的是資助青少年教育,有的是要保護環境,有的是要救濟貧困,有的是要鼓勵見義勇為。同時,不同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在捐贈財產的使用效果和程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規定捐贈人可以選擇捐贈對象,有利于實現捐贈人的意愿,有利于受贈人加強對受贈財產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捐贈財產的使用效果。
三、捐贈財產應當是捐贈人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
1.捐贈財產。捐贈財產即捐贈的標的物,主要包括三類:一類是款項,如霍英東先生捐資設立的青年教師獎勵基金,曾憲梓先生捐資設立的師范教育獎勵基金。二是實物,如汽車、藥品、電器、字畫等。三是項目捐贈,即以一定的款項和實物完成特定項目的捐贈,如霍英東先生為亞運會捐贈的英東游泳館。規定捐贈財產應當是捐贈人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包含兩層意義:一是捐贈的財產必須是合法的;二是捐贈人對捐贈的財產必須具有處分權。
2.捐贈財產必須是合法財產。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必須是自己的合法財產。憲法第十二條規定,“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進一步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或者破壞國家的、集體的以及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刑法則對搶劫、貪污、盜竊、詐騙、侵占、挪用、窩藏、聚眾哄搶等侵犯財產的犯罪行為規定了相應的刑罰。這些規定說明:國家、集體和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不受侵犯。捐贈人在實施捐贈時,應當遵守憲法、法律等的規定,捐贈的財產必須具有合法性,即財產的來源、取得和占有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
3.捐贈人對捐贈的財產還必須依法享有處分權。所謂處分權,是指所有人對財產享有依法進行處置的權利。處分權是一項重要的財產權能,它與所有權關系密切。民法通則第七十一條規定,“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這說明,對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是所有權的四項權能。處分權是其中之一。對財產擁有所有權的人,就當然擁有處分權。對財產行使處分權有兩種方式,即對財產的消費和轉讓。對財產的消費屬于事實上的處分,而對財產的轉讓屬于法律上的處分。捐贈則是轉讓財產的一種方式。所以,捐贈財產必須是捐贈人有權處分的財產。反過來說,對財產擁有所有權的人,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財產實施捐贈。
4.對企業捐贈財產的限制。由于處分權直接決定了所有權的歸屬,因而,它是所有權的核心。但是,處分權作為所有權的一項權能,也是可以基于法律規定和所有人的意志而與所有權相分離的。比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性質的企業,其財產的所有權都可以依法與處分權相分離。在企業財產所有權與處分權相分離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對財產行使處分權,而對企業財產實施捐贈則是行使處分權的一種方式。但是,企業對財產實施捐贈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這種捐贈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處分權范圍內,或者取得財產所有權人的授權。沒有法律的規定或者取得特定的授權,任何企業以及企業負責人都不得慷國家或者其他財產所有權人之慨,對經營管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隨意進行捐贈。第二,捐贈財產應當是企業所能支配的財產,即稅后和償還債務后企業的自有資金。任何企業及其負責人都不得對應納稅款、應償債務的財產進行捐贈。第三,企業的捐贈應當在生產經營有贏利的情況下進行,自身經營虧損的企業不宜實施大額捐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7-06-29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人選辦法
1998-03-0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秘魯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2-10-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入《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的決定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
1997-02-23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正確理解和執行《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的答復
1992-01-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施刑事訴訟法規劃問題的決議
1980-04-16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01-2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9-07-05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1995-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已修定]
1992-09-0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4-23志愿服務條例
2017-08-22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5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4-12-16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4-02-26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1970-01-01關于印發《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的通知
2013-09-13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3-07-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6-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集中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關于發布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12-10-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邯鄲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