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湖行終字第25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高文,男,1972年4月30日出生,漢族,江蘇省濱海縣人,住(略)。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長興縣公安局,住所地長興縣雉城鎮(zhèn)縣前街。
法定代表人沈連,局長。
委托代理人王麗霞,長興縣公安局法制科科長。
委托代理人梁長,長興縣公安局法制科民警。
上訴人高文因治安行政處罰一案,不服長興縣人民法院(2007)長行初字第6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07年8月20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同年9月3日對本案進行了公開審理,上訴人高文及其委托的代理人王浩,被上訴人長興縣公安局的委托代理人王麗霞、梁長出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判認定,2006年3月原告高文承包了長興縣夾浦鎮(zhèn)陶家灣村委河道清理工程,高隨后又將工程轉(zhuǎn)包給王鳳清、周庭友等人。2006年11月4日下午,原告高文與王鳳清、周庭友同到長興縣夾浦鎮(zhèn)陶家灣村辦公室與陶家灣村委會結算工程款,在陶家灣村支部書記曹錦明將結算好的工程款26800元支付給原告后,原告高文數(shù)出6800元放進自己的口袋里,另外20000元放在桌子上。周庭友便當著高文的面拿了桌子上的20000元現(xiàn)金,原告高文未表示異議,但提出王鳳清、周庭友兩人承擔500元鋼管損失不夠。后三人一起走出村辦公室,高文在摩托車工具箱拿東西時,王鳳清、周庭友兩人已經(jīng)乘出租車離開,原告便打電話給王、周兩人,在電話中協(xié)商不成,原告高文即向被告110指揮中心報警,謊稱自己的20000元工人工資被不認識的江蘇人搶劫了。在接到報警后,被告立即指令各下屬單位調(diào)動警力設卡堵截,將王、周二人乘坐的出租車成功攔截后帶回公安機關。當天,被告長興縣公安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作出長公決字[2006]2568號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以原告謊報案情為由對原告處以治安拘留七天,罰款500元的行政處罰,并已執(zhí)行完畢。
原審認為,原告高文在與業(yè)務關系人王鳳清、周庭友因承包工程發(fā)生經(jīng)濟糾紛的情況下,向公安機關報警謊稱搶劫案件發(fā)生,欲借公安機關的力量達到其個人的經(jīng)濟目的,其行為已經(jīng)嚴重擾亂了公安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被告長興縣公安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作出長公決字[2006]2568號公安行政處罰決定,證據(jù)充分,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量罰得當。原告提出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財產(chǎn)權而向110報警,不構成謊報案情的意見不能成立。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維持被告長興縣公安局作出的長公決字[2006]2568號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案件受理費30元,由原告高文承擔。
高文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稱:1、原判認定高文謊報案情的主要事實不清。上訴人與王鳳清、周庭友之間工程款未結算,但二人拿錢后未出收據(jù),又乘車逃跑,其性質(zhì)已轉(zhuǎn)化為搶奪,原告為維護自己的合法財產(chǎn)權,向110報警行為合法,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謊報案情證據(jù)不足。2、行政處罰決定適用法律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是指“謊報警情”,是一種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第六十條第二項是指“謊報案情”,是一種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被上訴人以“謊報案情”為由,卻適用第二十五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作出處罰,適用法律錯誤。據(jù)此,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撤銷一審判決和被上訴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一、二審案件受理費由被上訴人承擔。
被上訴人長興縣公安局答辯稱:1、上訴人“謊報警情”事實清楚。不是搶劫而報案稱自己被他人“搶劫”,明明是老鄉(xiāng)熟人而稱是不認識的江蘇人,是他人的工程款卻謊稱被搶的是工人的工資款,以利用社會的敏感性問題引起公安機關的重視,其行為嚴重擾亂公安機關的正常執(zhí)法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與第六十條第二項存在法條競合,根據(jù)浙江省公安廳《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實務問題解答二的規(guī)定,可以根據(jù)具體案情依法擇一適用。本案以“謊報警情”作出處罰是完全正確的。
一審時當事人提供的有關證據(jù)已隨案一并移送本院,經(jīng)審查,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jù)。在二審開庭時,雙方當事人對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無異議,二審認定的事實與一審認定相一致。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一、上訴人高文有無“謊報案情”;二、被上訴人作出處罰時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是否正確?
本院認為,上訴人有無“謊報案情”的問題。經(jīng)查,根據(jù)一、二審認定的無爭議的事實,本案的關鍵是上訴人報警時的內(nèi)容。根據(jù)報警錄音和被上訴人調(diào)查的事實證明,上訴人與王鳳清、周庭友系同鄉(xiāng)熟人,但上訴人報警時稱是不認識的江蘇人;是給付的工程款而稱是“工人的工資款”;不是搶劫而稱為被“搶劫”,其以“工資款被搶”這一警情,利用公安機關出警加入,來解決自己的經(jīng)濟糾紛的主觀故意明確,其行為客觀上嚴重擾亂了公安機關的正常執(zhí)法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guī)定,應當受到行政處罰。至于上訴人提出被上訴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法》第二十五條第一項錯誤的問題。經(jīng)查,根據(jù)浙江省公安廳《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實務問題解答二關于第二十五條(謊報警情)與六十條(謊報案情)存在法條競合,公安機關可以根據(jù)具體案情依法擇一適用的解答,被上訴人在作出處罰時認定上訴人“謊報案情”,在用詞上確有瑕疵,應當予以指正。鑒于被上訴人在二審答辯中已糾正為“謊報警情”,原適用法條欠妥當?shù)膯栴},不影響本案的實體處理的有效性。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80元,由上訴人高文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竇修旺審 判 員 朱運華審 判 員 潘嘉玲二00七年九月十三日書 記 員 陳 蓉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授權委托書(民事)
2020-10-14延期執(zhí)行申請書
2020-10-14刑事裁定書(上級法院指令再審用)
2020-10-14人民法院證據(jù)移交清單(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核準或者不核準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死緩期間故意犯罪核準執(zhí)行死刑用)
2020-10-14布告(公布執(zhí)行罪犯死刑用)
2020-10-14刑事判決書(一審自訴、反訴并案審理用)
2020-10-14移送扣押、凍結物品、文件決定書回執(zhí)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抗訴書
2020-10-14解除取保候?qū)彌Q定書(送達犯罪嫌疑人)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詢問通知書
2020-10-14終止案件調(diào)查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變更強制措施通知書
2020-10-14取保候?qū)彵WC書
2020-10-14×××公安局補充偵查報告書
2020-10-14×××公安局準許拘役罪犯回家決定書
2020-10-14×××看守所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罪犯監(jiān)督考察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解除扣押郵件、電報通知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