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告:耐克體育(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耐克公司)
被告:趙祥林自2006年7月1日起在耐克中國工作。同年10月30日,耐克中國與趙祥林簽訂了保密協議,主要約定趙祥林有義務對其在耐克中國工作期間以及離開公司后兩年內接觸到的商業秘密保密;2007年3月28日,雙方簽署了競業限制協議,協議規定競業限制期為在公司工作并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后12個月。同時,它還規定了競業禁止的賠償和違反規定的責任。2008年2月,當時的體育營銷部經理趙祥林經許可辭職,勞動關系于3月4日終止。耐克要求趙祥林在其辭職后6個月內履行競業禁止義務,公司依法向其支付競業禁止賠償金。自4月1日起,趙祥林一直在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5月9日,耐克中國向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發送了一封律師信函,要求該公司停止接受趙祥林為該公司提供的服務。5月16日,趙祥林解除了與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勞動關系
原告聲稱原告與趙祥林簽署的競業限制協議和保密協議合法有效,趙祥林應當履行其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限制競爭,保護原告的商業秘密。趙祥林在接受原告支付的競業限制賠償后,于辭職當月受雇于原告的主要市場競爭對手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嚴重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因此,原告要求法院作出判決:1。確認被告趙祥林涉案行為構成違反競業禁止義務;2、被告趙祥林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3、被告趙祥林向原告返還競業限制賠償12.6萬元
被告辯稱本案涉及的競業限制協議無效。被告在辭職期間沒有就競業限制期和賠償進行協商。原告在經營活動中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被告從未收到原告支付的競業限制賠償金,被告在中國銀行賬戶中收到的12.6萬元應屬于原告應付給被告的報銷款。即使該金額屬于原告支付的競業限制賠償,該金額也遠低于被告應獲得的標準。因此,被告不應受本案所涉競業禁止協議的約束。總之,請求駁回原告的索賠
[判決要點]
法院認為,本案涉及的競業禁止協議是雙方的真實意圖,不違反中國法律法規。本協議合法有效。被告趙祥林應在其從耐克中國辭職后6個月內履行競業禁止義務。原告離職后,趙祥林一直在耐克中國的競爭對手阿迪達斯(中國)有限公司工作,違反了本案涉及的競業禁止協議的規定,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據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一款的規定,法院裁定如下:
1。趙祥林繼續履行本案競業禁止協議約定的競業禁止義務,直至本判決生效之日。如果趙祥林未能在本判決規定的期限內履行付款義務,趙祥林應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天內向耐克體育(中國)有限公司返還12.6萬元競業禁止賠償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29條【爭議焦點】
第一,競業禁止協議是否合法有效第二,被告應獲得的競業限制賠償金額標準是否過低P>
[法理分析]
本案是由于競業禁止協議的不履行所涉及的競業禁止侵權糾紛引起的競業禁止義務在本案的庭審中主要側重于對競業禁止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界定競爭協議和競業禁止賠償金額標準的確定。因此,在分析本案時,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線索:
首先,判斷“本案涉及的競業禁止協議是否合法有效”,這主要涉及競業禁止協議的法律和有效要素的內容
所謂競業禁止協議是指雇主與負責保守雇主商業秘密的雇員簽訂的協議,規定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或者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內不得在生產類似產品、經營類似業務或者有其他競爭關系的用人單位工作,也不得生產與本協議內容相同的產品或開展與本協議內容相同的業務。競業禁止協議屬于合同的一種,其效力也應滿足合同效力的要件。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簽訂合同的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確定或可能,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同時滿足上述四個條件的合同(協議)是合法有效的協議。對于當事人否認合同效力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
具體而言,本案涉及的競業限制協議是雙方自愿簽訂的。這是雙方意圖的真實表達,不違反中國法律的規定。本協議合法有效。被告人趙祥林提議“該協議被迫由原告耐克中國公司簽署,范圍太廣,嚴重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剝奪了其和其他員工的就業權和生存權;協議的制定沒有經過民主程序,內容矛盾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無法實施;該協議是根據原告美國總部的美國法律制定的,該法律歧視中國員工的傾向因此無效的主張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其次,“被告應獲得的競業限制賠償金額標準是否過低”的判決,中國法律明確規定,當事人在勞動合同或保密協議中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的,還必須約定經濟補償的內容。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者勞動合同后,應當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經濟補償的標準和金額由雙方自行商定。雙方約定合同內容后,受合同約束。如果他們不同意合同的相關內容,他們應提供證據證明其到期金額
在本案中,原告耐克中國已向趙祥林支付了12.6萬元的競業禁止賠償金,相當于6個月的全薪,標準為每月2.1萬元,雖然被告趙祥林認為,所涉競業限制協議中未明確約定競業限制賠償標準,原告支付的競業限制賠償金額過低,但,它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應獲得的競業禁止賠償的標準和金額,因此其索賠無法得到支持。
[法律風險提示和預防措施]
來自法律專業網站的提示:對于那些可能在工作中接觸到公司商業秘密的人,本單位應與他們簽訂保密協議和競業限制協議,并對違約時間、內容和責任做出詳細規定,以避免商業秘密泄露或濫用無依據的發生。同時,商業秘密的接觸應遵循誠信原則,嚴格保守公司的商業秘密,并按照本規范的內容履行相應的競業禁止義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曝光小偷身份,是否侵犯其名譽權
2021-03-22反擔保措施有哪些種類,反擔保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2020-11-12有營業執照無食品流通許可證如何處罰
2021-02-05民事訴訟須知
2021-02-04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交通事故屬于工傷死亡如何索賠
2021-01-22離婚后還有哪些民事權利和義務
2021-02-07經濟補償金能否分期支付
2020-12-01勞務外包用工單位要繳哪些稅
2021-03-09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保險合同變更的內容
2021-01-16法律對人身保險的投保人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24什么人可以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2020-12-11工人在廠里受傷已買保險還需賠償嗎
2021-01-15怎么才能讓自己順利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
2021-03-13我國巨災保險立法模式探討
2021-01-26有關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幾個基本
2020-12-21訂立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應當遵守的原則是什么
2021-03-10河道灘涂地的權屬確認
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