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的識別問題有哪些?
I.合同詐騙罪中“合同”的認定
合同詐騙罪中“合同”性質的認定原則上應在我國合同法實施所適用的合同范圍內。《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主體平等的組織之間訂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和其他身份關系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因此,常見的民事合同包括債權合同、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土地使用合同、轉讓合同等。一些沒有直接債權的合同,如合伙合同、合資合同、合同等,也應包括在內,因為這種合同的對象應該是市場經濟秩序。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屬于主觀問題。這個問題的焦點是“非法占有目的”是何時產生的,是否必須在簽訂合同時產生?或者可以在合同簽訂后生成?如何識別“借雞下蛋”和“拆東墻堵西墻”的常見行為?從理論上講,犯罪行為必須是明知是利用經濟合同,以欺騙手段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應當是直接故意,過失和間接故意不能構成犯罪
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有些合同當事人依靠虛構事實騙取的資金進行無資金經營。如果他們獲利,他們可以履行合同,如果他們賠錢,他們不能退還被騙的資金。這通常被稱為“以牙還牙”或“借雞生蛋”。實際上,這種情況一般屬于難以確定事實的情況。在審判實踐中,此類案件的判決事實并沒有確定為“借雞下蛋”,特別是在“成功機會少、沒有希望”的案件中,很難確定是“借雞下蛋”的主觀心理還是合同欺詐心理。因此,一般認為在簽訂合同時存在犯罪意圖。但是,事實上,如果某些證據確實能夠確定“借雞下蛋”的事實,則應將其視為民事欺詐
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故意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
III.在合同詐騙和合同詐騙之間劃清界限
合同詐騙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故意將不真實的情況作為真實意圖的表達,目的是:獲得不平等的經濟利益,從而使他人誤判,從而在某一經濟法律關系發生、改變和破壞時獲得優于另一方的經濟利益。合同欺詐的條件是:一是行為人有主觀欺騙對方的意圖;二是客觀上實施了某些程序的欺騙;;三是使對方產生簽訂合同的假象;第四,合同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致使對方遭受經濟損失。合同欺詐行為人總是試圖逃避法律,以獲取對自己有利而對他人不利的經濟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燙傷的醫療事故如何鑒定
2021-01-11車輛被盜報案有期限嗎
2021-03-22催告書的時限是多少天
2020-11-27什么是遺贈?遺贈與遺囑繼承的區別
2020-11-12撤銷仲裁裁決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1-17物業管理費包括垃圾處理嗎
2020-12-29物保無效人保對債務如何承擔
2020-12-024萬元合同算欺詐嗎
2021-03-21合同法欺詐撤銷的相關規定
2020-12-27房產證糾紛如何維權
2021-01-08最新房地產法
2021-01-03怎么投保人壽險,投保人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16計算出口產品責任險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3-01自家車撞自家車的話保險要賠償嗎
2021-02-11被保險人從第三者取得損害賠償的,保險人還用賠償嗎
2021-01-10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指什么
2021-02-06林地承包到期后怎么辦
2021-02-27承包的土地可以領取糧補嗎
2021-01-05土地轉讓的方式是什么
2021-02-09保障房土地出讓金要怎么交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