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就有保護自己的本能,所以我國法律承認自衛權并規定了正當防衛制度來保護公民的自衛權。但是行使自衛權可能意味著傷害別人,所以認定正當防衛是有條件的,那一般情況下哪些條件下會構成正當防衛呢?要是你不清楚的話,請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哪些條件下會構成正當防衛
根據刑法的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下列五個要件才能構成正當防衛:
1、起因條件:不法侵害現實存在。
正當防衛的起因必須是具有客觀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許的,其侵害行為構成犯罪為條件。對于精神病人所為的侵害行為,一般認為可實施正當防衛。但是并非針對所有的犯罪行為都可以進行正當防衛,例如貪污罪、瀆職罪等等不具有緊迫性和攻擊性的犯罪,一般不適用正當防衛制度。
2、時間條件:不法侵害正在進行。
不法侵害正在進行的時候,才能對合法權益造成威脅性和緊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衛行為具有合法性。不法侵害的開始時間,一般認為以不法侵害人開始著手實施侵害行為時開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現實威脅十分明顯緊迫,且待其實施后將造成不可彌補的危害時,可以認為侵害行為已經開始。不法侵害的結束時間——當合法權益不再處于緊迫現實的侵害威脅的時候,視為不法侵害已經結束。具體表現在:不法侵害人被制服,喪失了侵害能力,主動中止侵害,已經逃離現場,已經無法造成危害結果且不可能繼續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在財產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為已經構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時挽回損失的,可以認為不法侵害尚未結束。
3、主觀條件:具有防衛意識。
正當防衛要求防衛人具有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前者是指防衛人認識到不法侵害正在進行;后者是指防衛人出于保護合法權益的動機。
4、對象條件:針對侵害人防衛。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侵害人本人防衛。由于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針對其本身進行防衛,才能保護合法權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也只能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人進行防衛,而不能對其沒有實行侵害行為的同伙進行防衛。如針對第三人進行防衛,則有可能構成故意犯罪或者假想防衛亦或是緊急避險。也可以是對侵害人所帶協助其傷害的對象實施。
5、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二、認定正當防衛要注意什么
1、區分正當防衛與假想防衛、緊急避險、意外事件。
不法侵害應是由人實施的,對于動物的加害動作予以反擊,原則上系緊急避險而非正當防衛。不法侵害必須現實存在。如果防衛人誤以為存在不法侵害,那么就構成假想防衛。假想防衛不屬于正當防衛,如果其主觀上存在過失,且刑法上對此行為規定了過失罪的,那么就構成犯罪,否則就是意外事件。
2、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
(1)防衛行為必須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內進行,否則就構成防衛過當。例如,甲欲對乙進行猥褻,乙的同伴丙見狀將甲打倒在地,之后又用重物將甲打死。這就明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必須注意的是,并非超過必要限度的,都構成防衛過當,只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損害的,才是防衛過當。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所進行的防衛,不會構成防衛過當。例如,甲欲對乙實施強奸,乙即使在防衛中將甲打死,也仍然屬于正當防衛的范圍。
(2)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正在進行的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于這些不法侵害行為性質嚴重,且強度大,情況緊急,因此,采取正當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所謂“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與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實施爆炸犯罪等。
但愿能為你提供一些幫助。認定正當防衛其實并非易事,因為些許的心理差異就會造成行為上認定的不同,所以如果牽涉到刑事案件,自己有正當防衛情節,而被控防衛過當等,最好求助于專業的刑辯律師,幫助你正確認定正當防衛,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防衛過當判幾年
防衛過當致死判多少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合同法定解除情形需要提交辭職報告嗎
2021-01-25關于企業改制的司法解釋
2020-12-09公證業務范圍有哪幾種
2021-01-20物業服務合同無效時有哪些后果
2020-11-19工地工人沒有合同可以勞動仲裁嗎
2021-02-15一個負刑事責任從抓到審判要多久
2020-11-11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是什么
2020-12-05交通事故可否異地起訴
2020-12-08室內裝修造成房間空氣污染承攬人應否賠償
2021-03-08學生自然生病死亡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7買房購房合同霸王條款有哪些情況可以維權
2020-11-20二手房中介常見騙術,買二手房防止上當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何時能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04醫護被無故裁員該如何維權
2020-12-19壽險如何理賠,保險金是否可以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18意外險車禍賠付多少錢
2020-11-15旅行社責任險與旅游意外險有哪些不同之處
2020-12-29保險合同案件中的疑難問題及探討
2021-02-28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2-22公務員被辭退是否可以領失業保險金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