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在2000年11月15日公布的《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解釋為“……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按照這個解釋,肇事者無論是否救助受害人都不影響逃逸的成立,因此肇事者將受害者送往醫院之后再逃跑,也要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處理,因為這仍然符合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交通肇事逃逸的含義必須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是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條的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和第2款第(一)至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從其內容上來看,這條規定明確了構成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前提條件,即行為人必須具有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先行行為。因為該《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的三種情形和第2款規定的五種情形,都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情形。先行行為必須構成交通肇事罪,逃逸行為才可以作為加重處罰的情節而存在。兩者是毛與皮的關系。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主觀要件。行為人主觀上有且只有逃避搶救或肇事責任的動機。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本質在于肇事者對于自己先行行為帶來的搶救義務和法律責任承當的逃避。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法律責任這兩個動機同時存在是實踐中逃逸行為主觀方面的一般情況,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能僅存在單一的動機,例如,甲開車將人撞傷后,將被害人送到附近醫院搶救,而后逃之夭夭,在這種情況下,肇事者己經盡了搶救義務,但是卻逃避了法律追究,使交通肇事責任難以認定,因此雖然犯罪人僅具有逃避責任的動機,但是只要具備逃避搶救義務和逃避責任這兩個動機中的任何一個,都應認為具備了逃逸的主觀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實質,其在于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而并非只是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
綜上所述,交通肇事后逃逸,比較合適的理解應是,明知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交通事故,不履行法定的搶救傷員與財產、報案、接受處理的義務,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合同到期如何清償
2021-02-17貨車剎車失靈乘客跳車身亡,車輛掛靠公司有責任嗎
2020-12-01房產繼承公證程序
2020-11-24什么是收益性股權融資
2020-12-01小股東如何應對公司不分紅
2021-03-08商標許可人權利和義務分別是什么
2020-11-30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會死嗎
2021-03-23離婚后女方贍養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26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多久可以量刑
2021-03-22股權質押合同什么時候生效
2020-11-18開庭后讓回家等消息是緩刑嗎
2021-03-22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中介何時才能收取費用
2020-11-22經濟賠償金如何支付?
2021-02-10哪些人適合購買意外保險
2020-11-22出口產品責任險的特點
2021-01-28車禍受傷無殘疾時保險公司如何賠償?
2021-01-21第三者保險賠償范圍
2021-03-19保險合同期限屆滿或履行完畢是指什么
2021-03-24保險法關于車輛理賠的規定是怎樣的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