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租憑房屋買賣合同解除后的租金收益沒給怎么處理?
依據我國合同法的規(guī)定,租賃雙方解除房屋租賃合同的,對未到期的租金雙方可以協(xié)商解決,如果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通過仲裁、訴訟的方式解決。
相關法律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九十七條 【解除的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一百二十八條 【合同爭議的解決】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
當事人不愿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xié)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xié)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xié)議或者仲裁協(xié)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zhí)行。
二、承租人自行轉租的要承擔什么后果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224條第2款的規(guī)定,發(fā)生自行轉租時,出租人可能解除合同,也可能不解除合同。出租人不解除合同時,轉租關系仍然存續(xù),不致受到影響;而當出租人解除合同時,轉租合同是否亦因此而同時終止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由于次承租人與出租人并無直接的租賃關系,次承租人自然無權要求出租人承擔違約責任。至于次承租人是否可向承租人提出請求,則應視次承租人是否為善意而定。次承租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承租人未取得出租人的同意而仍與之訂立轉租合同的,應無權要求承租人承擔違約責任。只有在次承租人不知或不應當知道承租人未取得出租人的同意,即誤信承租人的轉租為同意轉租的,承租人才應對次承租人負違約責任。并且,自次承租人一旦知道轉租為非同意的轉租時起,即應賦予承租人的轉租合同解除權。
另一個問題是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問題。承租人自行轉租,本質上為違約行為,此時,采限制主義和區(qū)別主義立法模式的國家或地區(qū)均允許出租人解除租賃合同。若依嚴格主義解釋,只要承租人有自行轉租的行為存在,出租人即有權解除合同。如此,對出租人利益的保護的確十分有利。
再者,承租人自行轉租,是否構成侵權行為,亦值得探討。當出租人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時,承租人的轉租構成對出租人所有權的侵權行為。上述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出租是物之所有權人(僅討論所有人以自有物出租這種情形)通過合同將租賃物的占有、使用、收益權能移轉給承租人,而其自己僅保留處分權能并收取租金以為其他權能移轉之代價,當承租人自行轉租時,盡管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誠信程度受到動搖,租賃物的占有層次增加、受損可能性加大,但承租人應就租賃物的損害向出租人負賠償責任。因此,出租人的所有權難說受到了侵害。因此,對于出租人的此種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不宜支持。
另外,承租人自行轉租時,其收取的租金是否為不當得利。出租人通過租賃合同收取租金而使承租人對租賃物為占有、使用、收益,承租人的自行轉租,其租金的收取,是其使用、收益的變相形式而已,出租人的租金并不因此而受損害。可見,承租人取得的租金并非毫無法律依據,同時又不損害他人利益(尤其是次承租人的利益),與不當得利的構成相去甚遠。
綜合上面所說的,租憑房屋買賣合同在解除合同之后,那么雙方就要履行其中的條款,協(xié)商好之后所有的事項,包括違約金還有租金,如果一方沒有處理好也不履行,那么另一方就可以申請強制執(zhí)行,所以,不管是有合約的關系,還是解除了合約的條系雙方都要遵守。
出租人解除租房合同要符合什么條件
房屋買賣合同解除后損害賠償應該怎么算?
解除房屋買賣合同有什么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yī)療事故和醫(yī)療糾紛有什么區(qū)別?
2021-01-15財產損害賠償的侵權行為
2021-03-03股權是否可以作為股東的出資方式
2020-11-28專利侵權一般賠償多少
2020-12-23解除反擔保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20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解答
2021-03-21農民工工傷賠償主體
2021-01-07執(zhí)行令下達后才能探視嗎
2021-03-17結婚的法定程序是怎么規(guī)定的
2021-02-10離婚雙方都簽字了是否立刻有效
2021-01-15購房合同糾紛訴訟時效只有兩年嗎
2021-01-13合同保全的概念與意義有哪些
2021-02-06學生在學校門口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9學生私自離校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26勞動服務期的相關規(guī)定
2020-11-17勞動法關于簽署了無固定期限合同裁員賠償
2021-01-20勞動關系轉移通知
2020-12-10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人身保險合同存在格式條款嗎
2021-03-14新辦法提醒:購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該注意什么?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