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見的主體
所謂預見的主體是指誰應合理預見。我國合同法確立了應當預見的主體是違約方,因此只有是違約方所能預見或應當預見的損失才能獲得賠償。
(二)合理預見的時間
我國合同法明定“訂立合同時”之標準,筆者認為合同締結時具有合理性,因為任何合同的締結都存在著一定風險,這樣在合同訂立時合同雙方當事人都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通過討價還價,形成合同的對價關系,如果風險過大,則當事人可能通過達成有關限制條款來限制責任,如果要由當事人承擔在訂立時不應當預見的損失,則當事人就會考慮交易風險過大而不訂立合同。
(三)預見的內容
所謂預見的內容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損失內容,是預見包括損害的類型或種類及損害的程度,還是僅預見損害類型即可,而無需預見損害的程度,這一點我國合同法不甚明了。筆者認為預見內容應僅要求預見損害的類型或種類,而不要求預見損害的程度,因為這樣既強調對違約方責任的限制——僅對預見到的那類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又強調對受害方利益的公平維護——賠償的數額以實際損失為準。
(四)判斷可預見性的標準
按照可預見性規則的要求,違約方只對他可預見范圍內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而對超出他可預見范圍的損害不承擔賠償責任。因此確定判斷可預見性的標準不僅影響到雙方當事人的實體權利,而且也影響到雙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的分擔。如果由違約方就自己能否預見進行舉證,那么其必然證明自己沒有預見,從而使受害人的請求難以實現。如果完全由受害人舉證,也可能于違約方是否預見的情況相差甚遠。這就需要確立一個標準來判斷當事人的主觀狀態。
我國合同法并沒有確立可預見規則的標準,筆者認為我國司法實踐中應按以下規則確立違約方是否預見:首先,如果一項損失是社會一般人在訂約時能夠預見到,就視為違約方應當預見到。其次,如果一項損失一般人難以預見的話,但由于當事人的身份、職業、及相互之間的了解情況決定了違約方可能比一般人更為了解非違約方定約的目的以及訂約和履行過程中可能獲得的利潤,從而更為了解在違約以后受害人可能遭受的實際損失(即考慮違約方的特殊的預見能力),如果該違約方的預見能力高于一般人的話,就應當按照實際預見能力來確定損害范圍。不過對違約方的特殊預見能力,應由非違約方舉證。如果非違約方不能證明違約方具有高于一般人的預見能力時,則應當以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無期徒刑和終身監禁的區別在哪里
2021-01-13經濟補償金計算的標準是如何的
2020-12-14偷窺隱私在法律上如何處理
2021-03-17用別人的域名算侵權嗎
2020-12-13重大交通事故處理手續有哪些
2021-01-24訴前財產保全和訴訟財產保全的區別
2021-03-04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同居期間的財產如何分配?
2021-01-26安置房產權屬于戶主嗎
2020-12-05私人之間房產抵押如何處理
2021-02-20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資金罪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17擔保范圍約定不明確
2020-11-13企業單方面解約應如何賠償
2020-11-23企業有過錯工傷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2-20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一般調解程序
2020-11-17人壽保險應該如何理賠,壽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是哪些
2021-02-01買境外旅游保險產品時該在哪里買呢
2020-11-17運輸貨物毀損,保險公司賠嗎
2020-12-12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保險公司是否應承擔直接賠付責任
2020-12-31保險單能否辦理抵押貸款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