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看他人隱私是否犯法
不管是在網絡里還是現實生活中,對他人的隱私,都應當得到尊重,如果侵犯的,是犯法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另外,根據《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什么是隱私:
隱私為公民不希望社會外界知道的一種個人客觀情事,如為社會外界所知曉,則會因為世俗觀念、偏見等因素,降低對該公民的社會評價或不為該公民周邊社會所接納,會使其陷于極端困苦,孤立無援的境地,成為被社會所拋棄人員。且這種不愿為他人知曉或不愿、不便被他人干預或者是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標準而論不便為公眾所知曉的情事,不論具體情況如何,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在以披露隱私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訴訟中,被告并不能以所公布的內容是真實的而主張免責,甚至是披露所涉及的內容越真實反而越糟糕,越會侵權,損害后果可能越大。但我國現行法律對隱私的保護是通過“間接方式”進行的,即只保護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德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隱私。
隱私具有秘密性,隱私的保護具有自我放棄的可能性,既可以將原來不愿為人所知的個人秘密加以披露,也可以允許他人介入自己的私人領域空間,甚至可以基于個人目的而完全放棄對自己隱私的享有,只要這種放棄行為不違背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如某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動向其公布自己的隱私,并明確表示希望發表,以及目前層出不窮的隱私出版和公開傾訴熱。該人的行為說明他已主動放棄了隱私的秘密性,故不受法律的保護。相似的還有新聞源來源于公開檔案和記錄,公共場所以及是對過去的新聞資料使用,因為通過上述途徑所獲得的信息資料屬社會公共信息,且又不是采用窺視、竊取、偷聽、刺探等法律所禁止的手段獲得,所以其不具有秘密性這一構成要件。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了,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簡述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2021-03-22司法強拆法律依據
2020-11-17如何判斷商標侵權行為怎么認定
2021-01-29解約定金必須注明嗎
2021-01-31法律關于同居的規定有哪些
2020-11-19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司法解釋
2021-01-26連環購銷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2021-01-29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罪的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1-02-23與原公司未解除勞動合同能與新公司簽合同嗎
2021-02-12終止勞動合同時需注意什么
2021-01-13對外承包工程能否對外派遣勞務
2021-01-07人身保險合同當事人隱瞞病情,合同有效嗎
2020-12-15在公司上班十年沒上保險怎么賠償
2020-12-14機動車事故全責怎么理賠
2021-02-23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嗎
2020-11-24機動車因不明原因起火保險公司是否應賠償
2021-01-24規劃公示后多久動遷
2020-12-10拆遷授權委托書如何書寫呢
2021-02-07拆遷補償款夫妻如何分割
2020-11-15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費有哪些,拆遷補償費應該歸誰所有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