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比賽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在激烈的身體對抗中,致害者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呢?近日,上海市嘉定區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因自發組織籃球比賽受傷而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2008年4月的一天,張某、李某下班后和同事尚某、王某等人來到嘉定體育中心籃球場打球。除了李某穿皮鞋上場外,其余人員均穿著運動鞋上場。比賽進行一段時間后,張某、李某在爭奪防守過程中,李某不慎踢到張某左足跟部,張某倒地不起,在同事攙扶下離開運動場。幾天后,張某因傷痛至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共花費醫療費1萬余元。后張某、李某因賠償問題協商不成而涉訟。
在法院審理過程中,經張某申請,法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其傷勢進行鑒定:鑒定為張某因外力作用致左足跟腱斷裂,未達等級傷殘,酌情給予治療休息4個月。訴訟中,張某要求李某賠償因人身損害造成的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護理費、傷殘鑒定費、精神撫慰金等經濟損失共計3.9萬余元。法官根據案情兼顧雙方當事人利益,對于雙方的責任進行了分析,并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調解。經過法官一番說理解釋后,李某表示愿意賠償張某經濟損失2.4萬元,希望張某接受自己由衷的歉意。張某表示接受,李某很快自覺履行了付款義務。
連線法官
本案主審法官江*國認為,籃球比賽因激烈的身體對抗出現人身損害,應在參賽人員的意料之中,屬正常現象。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存在明顯犯規、故意沖撞等行為,應認定為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然而在本案中,被告明知激烈對抗運動具有一定危險性,卻未能按照籃球運動的基本穿著要求參與比賽,從而踢傷原告。因此,其主觀上存在疏忽大意或者未盡必要的注意義務,應當承擔大于原告的民事責任。
原告所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被告主觀上有報復傷害原告的故意,且被告的防守動作是否犯規因未設裁判員而無法判定,故原告受傷雖由被告引起,但被告不應對原告損害后果承擔過錯侵權賠償責任。
盡管此案是以雙方都能接受的調解方式結案,但法官卻希望借此提醒廣大體育愛好者,應認識到競技類比賽本身就包含著風險成分,應做好賽前各項準備并遵守比賽規則,降低賽事風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解除合同的流程
2020-12-10交通致死司法程序
2021-01-18法律規定離婚證據與婚外情證據有哪些
2021-03-07婚姻自由的原則有哪些
2021-01-29交通事故可否異地起訴
2020-12-08擔保合同應該采取什么形式
2021-01-06老師打破學生頭,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29公司執行董事要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0-12-13勞務合同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20內部調崗申請
2021-02-17交強險合同生效前出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付嗎
2020-12-21保險公司如何履行明確說明義務
2020-11-30用人單位不按規定申報保險怎么辦
2021-03-08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全文
2021-03-14什么是出口產品責任保險?
2020-11-21保險代理合同樣本(三)
2020-12-07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合同怎么簽訂
2021-02-02土地出讓方式有幾種
2020-11-10不同時期有哪些不同的土地改革政策
2020-12-30農村空閑宅基地遇拆遷如何補償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