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比賽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險性,在激烈的身體對抗中,致害者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呢?近日,上海市嘉定區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因自發組織籃球比賽受傷而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
2008年4月的一天,張某、李某下班后和同事尚某、王某等人來到嘉定體育中心籃球場打球。除了李某穿皮鞋上場外,其余人員均穿著運動鞋上場。比賽進行一段時間后,張某、李某在爭奪防守過程中,李某不慎踢到張某左足跟部,張某倒地不起,在同事攙扶下離開運動場。幾天后,張某因傷痛至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共花費醫療費1萬余元。后張某、李某因賠償問題協商不成而涉訟。
在法院審理過程中,經張某申請,法院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其傷勢進行鑒定:鑒定為張某因外力作用致左足跟腱斷裂,未達等級傷殘,酌情給予治療休息4個月。訴訟中,張某要求李某賠償因人身損害造成的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護理費、傷殘鑒定費、精神撫慰金等經濟損失共計3.9萬余元。法官根據案情兼顧雙方當事人利益,對于雙方的責任進行了分析,并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調解。經過法官一番說理解釋后,李某表示愿意賠償張某經濟損失2.4萬元,希望張某接受自己由衷的歉意。張某表示接受,李某很快自覺履行了付款義務。
連線法官
本案主審法官江*國認為,籃球比賽因激烈的身體對抗出現人身損害,應在參賽人員的意料之中,屬正常現象。一般情況下,只要不存在明顯犯規、故意沖撞等行為,應認定為雙方當事人均無過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然而在本案中,被告明知激烈對抗運動具有一定危險性,卻未能按照籃球運動的基本穿著要求參與比賽,從而踢傷原告。因此,其主觀上存在疏忽大意或者未盡必要的注意義務,應當承擔大于原告的民事責任。
原告所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被告主觀上有報復傷害原告的故意,且被告的防守動作是否犯規因未設裁判員而無法判定,故原告受傷雖由被告引起,但被告不應對原告損害后果承擔過錯侵權賠償責任。
盡管此案是以雙方都能接受的調解方式結案,但法官卻希望借此提醒廣大體育愛好者,應認識到競技類比賽本身就包含著風險成分,應做好賽前各項準備并遵守比賽規則,降低賽事風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合同范本
2021-01-27股東代表訴訟能否突破管轄
2020-11-22股權激勵行權有時間限制嗎
2021-02-05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的有選舉權嗎
2020-11-097萬的車輛的保全費收取多少
2021-01-21沒有勞動合同工傷賠償怎么辦
2021-01-01鄰居住改商噪音擾民,其他業主如何維權
2021-02-27送達方式有幾種
2021-02-20分手協議是指什么
2021-02-20勞動合同寫錯劃掉可以嗎
2021-01-22如何處理員工擅自離崗的事件
2021-03-09事實勞動關系確認糾紛
2021-01-13公司裁員如何賠償
2021-02-27試用期離職領導不給批怎么辦
2021-03-20企業能辭退哪些員工
2020-12-21沒有勞動糾紛是否就沒有經濟糾紛
2021-02-08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什么是保險近因原則
2021-02-25如何認定猝死是否屬于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
2021-03-16保險公司擅自在院墻上開門被判敗訴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