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單位:
《關于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市第十三屆政府2008年第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
關于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種植業和養殖業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市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為更有效地解決種養業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實現種養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我市種養業健康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種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效益的迫切需要
種養業健康發展,就是要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保障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二)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是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市場提供更多放心農產品的根本保障
種養業健康發展,就是要全面改善農產品品質結構,不斷為市場提供多樣、安全、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滿足人們對各類食品的營養、衛生、安全、口感、外觀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三)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是從根本上防治種養業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種養業健康發展,就是要從源頭上防治污染,加快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斷提高種養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能力,實現從常規農業向可持續農業發展方向轉變,才能從根本上防治種養業污染問題,走出一條優質、高效、生態、特色、安全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品牌農業的發展方向,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目標,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為目標,大力推行健康的種植和養殖方式,走標準化、規?;⒓s化和品牌化的發展道路,通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方式,進一步加快我市種養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種養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能力,促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新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有序流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種養業產業化經營,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種養業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要求,調整和優化種養業生產區域布局和品種品質結構,培育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帶,壯大地方經濟實力,同時,兼顧非主產區,帶動全市種養業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依靠科技。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標,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推廣增產增效技術,增強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種養業競爭力。
堅持環境保護。加強對種養業污染的防治力度,推行清潔生產,強化農業資源保護,發展生態種植業和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強政府投入,鼓勵多元投入,協調落實項目資金,強化社會服務,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種養業生產。
(三)總體目標
到“十一五”末,種養業生產初步實現向技術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為市場提供安全、優質、多樣農副產品的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統一。力爭全市建成50個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農業三品”認證、產地認定在現有的基礎上增長50%,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全國省會城市平均水平,種養業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圍內,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增幅逐年提高。
三、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工作重點
(一)優化布局,推進結構調整升級
合理規劃區域布局。各地應遵循農業生產的生態規律,根據實際情況,明確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強化重要生態功能區域保護。優化種植業區域布局,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生態環境協調、比較優勢明顯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畜禽養殖要嚴格按照《
福州市畜禽養殖發展規劃》調整養殖布局。合理確定海洋與淡水養殖區的規模、布局和容量。
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引導畜牧生產從生豬為主轉向豬、禽、牛、羊、兔并重,從耗糧型轉向節糧型,發展畜禽種業和禽產品加工業,改變畜禽產出單一狀況。積極發展海帶、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淡水鰻等高優水產品種養殖和加工,發展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水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加強無公害、綠色蔬菜基地建設,發展精細和高檔蔬菜生產,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綠色食品園區。優化水果品種結構,增加晚熟荔枝、晚熟枇杷、晚熟龍眼、早熟水蜜桃等名特優新稀和橄欖、李梅等加工型果生產比重,提高果品產后儲運水平。大力發展反季節香菇、高質量香菇、袖珍菇、杏鮑菇、真姬菇等特色食用菌和藥用菌,改進栽培技術和加工技術,推進產業化、生態化經營。重點發展菊花、非洲菊、馬蹄蓮、百合等適合我市生長的當家品種和優質蘭花、盆景栽培,促進花卉業向優質化、批量化、多樣化、品牌化發展。
(二)規范良種繁育,提高品種質量
提高良種覆蓋率。以優化農產品品種、提高種子種苗質量和集約化供種水平為目標,健全良種培育、引進和推廣體系,加強農產品的品種改良。重點建設和完善一批農作物良種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產原良種繁育場,特別著力突破
福建黃兔、長樂灰鵝、福清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種的選育和提純復壯。繼續擴大鮑魚、大彈涂魚、梭子蟹、鋸緣青蟹等高優品種的養殖規模。在加強對地方傳統名特優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同時,培育、引進和推廣一批適宜本區域發展的優質新品種,對引進的
臺灣優良品種的消化吸收,研發培育適合我市推廣應用的新優品種,促進種養業品種更新換代。按照生產規?;?、產品標準化的要求,實行統一供種,加快優質專用品種的推廣應用步伐。
提高苗種品質。規范苗種繁育操作規程,依法建立健全苗種質量監督體系,嚴格執行苗種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苗種生產經營,堅決打擊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加強對現有繁育場的清理整治,實行技術標準審核發證。加快苗種性能測定站建設,強化苗種質量檢測。推行技術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取締無證育苗,切實保證苗種質量。加強種畜禽生產經營單位的督管,嚴格執行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制度,提高種畜禽質量。
(三)強化養殖基地建設,發展生態農業
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規模、種養結合”原則,積極引導畜禽養殖場(戶)逐漸向宜養區轉移,實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實現優勢互補、良性循環,探索“豬-沼-魚”、“豬-沼-作物”、“豬-沼-魚-鴨-草”等生態農業模式;推廣魚、貝、藻生態互補的立體養殖方式,在條件適宜、工廠化養殖發展較快的地區,通過政策傾斜和技術服務,繼續推進循環水養殖生產試點。
加快養殖基地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加快建立一批標準化、規?;a示范基地和畜禽養殖小區,實施“人畜分離,場村分離”。加快已批復的15家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與全市已建畜禽養殖場能源環境工程的配套建設,鞏固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成果。加快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建設;以發展生態型、標準化水產養殖為重點,推廣魚、貝、藻生態互補的養殖模式,實施海水養殖向外向深推進,加快改造傳統老化池塘和水處理設施,提高水體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改善、修復養殖環境。
(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提升種養業發展質量
加強品牌產品基地建設。大力扶持農業“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建設,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鼓勵和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創品牌,樹品牌。按照產業化的要求,集中扶持建設一批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生產基地,通過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認證使之成為名牌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應基地。重點扶持一批與種養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具有特色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積極支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和產品技術含量,創立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牌產品。
建立健全品牌保護機制。以實施農產品標準化管理為依托,廣泛推行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域保護制度。鼓勵支持農產品商標注冊,積極開展名牌農產品推薦認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工商、質監、食品、衛生防疫等部門,對我市創立的品牌農產品實行動態跟蹤管理,加強企業商標設計和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原產地域名稱等的注冊登記、監督管理和依法保護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品牌農業產品商標、標識的違法活動,實行打假與扶優相結合,保證我市品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
(五)強化生產全過程監管,確保農產品優質安全
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繼續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建立和完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相配套,技術先進,結構合理的農業標準體系,促進農產品質量、效益的提高。推動農業標準化與農業產業化的有機結合,加快推進名牌認定、“三品”和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加強農產品包裝標識管理,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標識,建立進退機制,樹立優質品牌形象。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對主要農產品實行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標準監管。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實行種養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改善產地生產生態環境。突出抓好獸用生物制品質量監管和飼料安全監管,維護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完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等專業性、綜合性監督檢測中心、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農產品質量監檢中心建設,支持重點農(水)產品批發市場、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內部檢測機制。對豬禽羊肉、牛奶、水產品、蔬菜瓜果等鮮活農產品,落實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推行市場準入和農產品檔案記錄制度。
(六)完善污染治理和病疫應急機制, 增強支撐保障能力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嚴格按畜禽養殖布局規劃區域發展。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要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外畜禽養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整改。引導畜禽養殖場(區)和農戶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實現糞便污水排放和利用的有效對接。按標準收取的排污費應全部用于養殖污染治理。加快解決水產養殖水域污染。按照海洋功能區劃合理設置入海排污口,擴大企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種類與總量,達標排放。加強對海洋傾廢、船舶排污和港口環境的管理。加強環保與海洋的協同執法,實現海陸同步監管。合理利用水域、灘涂與生物資源,根據水質要求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控制養殖規模。推廣使用配合飼料,杜絕盲目用藥,嚴厲打擊使用違禁藥物行為。加強種植業污染防治。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新型緩效控釋肥和減肥高產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降低化肥農藥用量。限用、禁用化學合成物與其他有毒有害生產資料,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逐步完善土壤綜合治理試點,依法調整嚴重污染、難以修復的耕地。加強污灌區域、工業用地及工業園區周邊的土壤、空氣和水體污染的監管。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快速應急機制。建設重大農作物和森林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對危險疫病蟲害和檢疫性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綜合治理重大外來農業生物災害,做好植物檢疫、重大危險性病蟲草的封鎖、撲滅和控防工作。建立完善疫病防治預警體系和重大疫情快速應急機制,實施動物疫病區域化控制戰略,強化動物防檢疫工作,強化村級動物防疫員職責。全面實施動物免疫標識制度,嚴禁染疫動物及其產品流通,嚴防外來動物疫病傳入,提高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的技術水平和應對外來重大疫病快速反應能力。
(七)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暢通
積極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要從解決農民“賣難”入手,以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全國性、區域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市場建設擴大農副產品流通,帶動特色種養產業盡快形成。在有條件的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積極推廣代理、綠色農產品直供、連鎖配送、定點銷售、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方式。加大對農產品營銷大戶、經紀人隊伍培育,引導營銷大戶與基地農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擴大本地農產品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在省外國外市場的占有率。
完善市場質量檢測體系和信息交流共享體系。完善必要的質量安全檢測設施設備,配備快速檢測儀器及專業檢測技術人員,切實有效地開展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并建立質量安全檢測信息公開發布制度、不合格農產品就地銷毀制度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同時,以整合開發農業信息資源和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為重點,逐步建立延伸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規模場戶的信息網絡。
(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強化種養業科技支撐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優先安排特色農業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優先支持農副產品深加工、農業高新、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研究。加強省市涉農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聯合與協作,加大農業教育設施和研究設備的投入。加強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農業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參與國內外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聯合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共建“農科教”創新載體。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創新,鼓勵企業、農民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大力培育多種成分、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系統要承擔起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防治動植物病蟲害、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宣傳、指導、示范、推廣的重任,要結合我市實際,從推進機構改革、促進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切實強化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建設。
四、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營造農業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農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以生態文明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及時報道發展健康農業的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
(二)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
發揮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加大財政資金對種養業健康發展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有機食品基地和生態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與標準體系建設、種養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程,扶持有關種養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推廣、示范試點、宣傳培訓等項目。創新財政支農惠農資金投入機制,通過規劃引導、項目共建、捆綁資金使用等辦法,引導企業、民間等社會資金參與種養業的發展。鼓勵發展農村信貸擔保機構,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的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研究建立農村區域間的生態補償機制。
(三)合理安排種養業生產用地、用海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非固化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灣外淺海等發展畜禽和水產養殖。各縣(市)區應嚴格劃定禁養區、控養區、宜養區。加強水產養殖水域管理,加大灣外淺海和淡水養殖的開發力度,應對海水養殖生產空間萎縮的形勢。
(四)加強組織領導
各縣(市)區政府要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把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具體措施。要隨時關注種養業發展動向,妥善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正確引導農產品健康消費,促進種養業健康發展。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分工,密切配合,加強協作,落實任務,精心組織,確保支持種養業健康發展的各項措施得到落實。各行業協會要當好政府與農戶、企業的橋梁,充分發揮協調、服務、維權、自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