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實施20年后于去年進行了首次大修,并將于今年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正式施行。 20年間,中國人無論是消費水平還是消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各類升級換代的消費糾紛。
針對消費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消保法明確了多項相關義務與權利,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保護,也為相關部門協調解決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3·15”來臨之際,本刊推出“今天,我們如何消費維權”系列報道,細數那些難解的消費糾紛究竟該如何處置。
先購買問題產品進行取證,然后再向有關部門申訴——“知假買假”,是職業打假人的常用手段之一。
明知商品有問題卻故意去消費能不能受法律保護?
修改后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欺詐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從 “退一賠一”提升至 “退一賠三”。今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也發布司法解釋和指導性
案例,對“知假買假”后向商家索賠的行為予以支持。這一規定,統一了裁判尺度和法律適用標準,讓爭論多年的問題有了說法。
“為生活需要”購買,屬消費者
1995年,22歲的王海在北京各商場購假索賠,50天時間獲賠償金額約8000元。隨后,全國各地的“職業打假人”不斷涌現。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對“知假買假”者的索賠行為是否應予支持,一直爭議不斷。有的法院支持,有的法院不支持,甚至有的法院看見“熟面孔”干脆拒絕立案。
近日,最高院發布了一則指導性案例。 2012年5月1日,孫銀山在
南京歐尚超市有限公司江寧店購買了15包香腸,其中14包香腸已過保質期。孫銀山要求歐尚超市江寧店支付14包香腸售價十倍的賠償金。歐尚超市江寧店認為孫銀山“買假索賠”不是消費者。
“孫銀山實施了購買商品的行為,歐尚超市未提供證據證明其購買商品是用于生產銷售。孫銀山因購買到過期食品而要求索賠,屬于行使法定權利。 ”法院的裁判文書中這樣寫道,只要在市場交易中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是為了個人、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為了生產經營活動或者職業活動需要的,就應當認定為“為生活消費需要”的消費者,屬于消法的范圍。
此案例對于“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這一爭議作出了明確回復。最高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說,這意味著“知假買假”行為將不影響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他表示,通常情況下的購物者應當認定為消費者,只要買到假貨消費者就可以進行維權,這將進一步增加生產經營者的違法成本,對違法經營者起到震懾作用,促使生產經營企業加強管理。
今年1月,最高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確:“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這項規定也將于3月15日實施,明確支持食品藥品領域的“知假買假”行為,而且“購買者”的范圍比“消費者”更為廣泛。
職業打假是把“雙刃劍”
雖然新消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尚未實施,在
珠海、
廈門等地,“職業打假人”近期出擊的節奏已明顯加快,舉報案件涉及的產品主要是食品。
上海法院相關數據也顯示,近年來,法院受理的消費維權類案件不斷增加,其中近九成原告是 “職業打假人”。 “他們精通專業知識和
法律知識,一旦出手基本不落空,知名商家為消除影響,大都會選擇賠錢的方式與原告和解。 ”
職業打假本身就是一把 “雙刃劍”:一方面能對假冒偽劣行為起到制約、遏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道德風險或者市場秩序上的問題。上海一“職業打假人”王某認為一家公司銷售的高價保健大米名不副實,便以遭欺詐為由打官司要求賠償。然而,大米公司當庭播放了他們與王某的電話錄音,其中王某反復索要“7萬元封口費”。法院最終駁回了王某的訴請,并告誡他要“對這種行為引以為戒”。
對于“職業打假人”的問題,新消法及司法解釋都沒有明確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張勇健表示,“職業化打假因為涉及專業化、集團化的特點,存在很大的爭議,仍需探索。”事實上,一些職業化的“打假公司”往往分工明確,踩點、購買、談判等程序都有明確的專業分工,而且不愿意走司法訴訟程序而堅持私了,已經產生了一些道德上的問題,突破了公序良俗,甚至干擾到了市場秩序。
一位
法官認為,“普通消費者‘知假買假’索賠是一種有力的監督行為,而職業打假公司‘知假買假’卻是一種利用法律進行經營牟利的行為,有擾亂經營秩序之嫌。”倘若職業打假人以自然人或者消費者的身份疑假買假,就可以消費者的身份行使新消法規定的懲罰性賠償請求權,但不能以公司名義開展商事打假活動;否則,就構成無照經營活動。
然而,也有法律界人士持不同意見,職業打假人和“打假公司”雖為求利,但其行為并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范,沒有危害國家利益和消費者權益,沒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客觀上“制裁了”售假者,應明確予以支持。
爭議之外,職業打假人們卻沒閑著。王海幾天前公開表示,“今年將會大干一場,重點是食品、藥品領域,計劃投入200萬元,爭取掙回2000萬元。 ”
遭欺詐最少獲賠500元
過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新消法提高了這一處罰額度:原規定的懲罰性賠償由“退一賠一”修改為“退一賠三”,還設定最低賠償金額,最低賠償金額為五百元。
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新法加大了對欺詐行為的懲罰性力度,有助于激勵消費者主動維權,最大程度保護消費者權益。
另一條為打假者廣為引用的懲罰性賠償規定來自 《食品安全法》第96條: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假一罰十”。不過,不少消費者購買的食品價格并不高,即使10倍賠償,也不會令商家吃痛。
新消法的規定改變了這一狀況。一位律師認為,“只要商家有欺詐行為,最低就賠500元,無論是買一瓶假冒瓶裝水或者一根變質火腿腸。這是一種激勵機制,將調動更多人來打假,凈化市場環境。 ”
例如,王先生在某超市購物時,看到促銷散裝蛋糕,原價為每斤18元,促銷價為每斤8元,于是購買了一斤。可回家后,王先生發現購物小票上一斤蛋糕價格仍為18元,超市是按原價進行結算,于是他找到超市要求賠償。在這起案例中,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構成欺詐。根據新消法的規定,王先生應該獲得3倍賠償,但是商品價額低于500元,因此王先生可以獲得500元的最低賠償。(記者陳瓊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