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法條]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主旨]
本條規定的是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1.本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人承擔的義務是教育、管理、保護義務,而不是監護義務。
2.學校傷害事故責任是過錯責任,學校只對未成年學生遭受的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造成他人人身損害,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3.學生傷害事故包括未成年學生受到損害和未成年學生造成他人損害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4.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責任的形態有兩種:第一種是替代責任,主要概括在本條第一款中;第二種是補充責任,規定在本條第二款中。其中第二種責任與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的原理是一致的。
[釋義]
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頒布之前,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確定,審判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但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七條的相關規定,使得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具有了統一、明確的規范。
(一)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和特征
對于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有多種界定。有的學者認為,“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發生的的學生人身傷亡事故”。 在《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中,沒有對學生傷害事故概念作出界定,但是從該條例的第二條中可以看出,學生傷害事故應當界定為“在中小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發生的中小學生人身傷害或者死亡事故”。? 教育部制定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也未明確規定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從第二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該辦法所稱的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
對學生傷害事故的界定,可以從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特征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學生”的外延不能過于擴大,以至于偏離法律確定學生傷害事故的立意。
學生是學生傷害事故的受害主體,是應當受到救濟的人。正確界定學生概念的范圍,是界定學生傷害事故的最重要的一環。在界定了學生的范圍之后,就確定了學校的范圍。學生,首先就是在學校學習的在校生。學生傷害事故必須是在校生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即在校就讀的學生。非在校生發生的事故,不是這種事故。其次,學生所在的學校,究竟是什么學校,意見較為分歧。有的認為應當是中小學校,有的認為應當包括幼兒園,有的認為還應當包括大學。但是一致的意見是不包括電視、函授、網校等學校。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學校,是指國家或者社會力量舉辦的全日制的中小學(含特殊教育學校)、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本辦法所稱學生是指在上述學校中全日制就讀的受教育者。”由此可見,該辦法認定的學校包括了高等院校,學生也應包括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但是我們認為,法律確定學生傷害事故概念,其立意不在于保護一般的學生,而是著意保護在校學習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在校學習的未成年人侵害權利的其他人。
因而,界定“學生”概念的時候,應當從這一基本立意出發,進行考慮。學生傷害事故的學生,應當是中小學和幼兒園在讀的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其中,中小學的未成年學生是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保護對象;幼兒園的兒童雖然不是學生,但是由于其是未成年人,且在國家規定進行幼兒教育的幼兒園中就讀,應當視為學校學生;中小學校中已經成年的學生,不是學生傷害事故的主體,但是考慮到學生傷害事故以及中小學生的特點,可以準用確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至于大學學生,既不是義務教育的對象,又大多是成年人,沒有特別加以保護的必要,不應包含在學生傷害事故的概念之中。
第二,學生傷害事故發生的范圍,應當限于學校、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
學校的基本活動,就是教育和教學活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教育和教學活動的范圍究竟應當有多寬,還要有明確的說明。在現實中發生糾紛的,很多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發生不同的分歧意見。首先,教育教學活動應當是學校組織的,一般發生在校園,但是學校在校外組織的這類活動,也應當包括在內。因而,學生傷害事故不局限在校園。這也是將學生傷害事故稱之為校園事故不甚妥當的原因之一。其次,學生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應當采用“門至門”的原則,就是學生從進校門到出校門期間參加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其例外的情況是,學校組織的校外的活動不在此限;有學校或者幼兒園的接送班車的,應當以班車的門為限,包括上下車的安全保護。在一個案例中,幼兒園班車在送幼兒回家的時候,停車不當,接送的老師疏于注意,幼兒在下班車的時候,造成傷害。這屬于“門至門”規定的范圍,是幼兒園的責任范圍之內的事故。
第三,事故的種類,包括學生本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以及學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
在對學生傷害事故的一般界定中,僅僅包括學生本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不包括學生本人造成他人的人身傷害事故和死亡事故。這種界定,僅僅從學校對學生的保護責任的角度考慮的,沒有從侵權行為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我們看來,侵權行為法重視對學生安全的保護,同時也重視學生實施侵權行為對他人權利造成損害的人身傷害事故的救濟。而且后一種情況不能說與學校無關,而是學校也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的事故。不規定后一種人身傷害事故的處理,這樣的辦法是不完善的。至于造成學生財產損害的事故,以及學生造成他人財產損害的事故,其處理辦法應當與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辦法是一致的,但是既然說的是學生傷害事故,就不包括這種財產損害的事故,因而可以不將它包括在其中。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學生傷害事故是指中小學校在校學生,以及幼兒園在讀兒童在學校或者幼兒園就讀期間,參加學校或者幼兒園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受到人身傷害或者死亡,以及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學校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的事故。
(二)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
對于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民事責任的性質,有不同的主張。一種主張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精神病醫院學習、生活或者治療時,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由于這些單位對這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負有一定的監護性質的職責,因此,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的性質,就是學校是對未成年學生承擔監護責任,當未成年的學生在教育或教學活動中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學校沒有盡到監護責任的,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另一種主張認為,學校為學生傷害事故承擔責任的性質,不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監護關系,而是在于學校依照《教育法》的規定,承擔的對學生負有的教育、管理與保護職責。因而,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民事關系,而是一種教育法律關系。依據《教育法》關于學校對學生承擔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規定,未盡到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具有過失,學校就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本條規定在理論和實務上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學生傷害事故的學校義務究竟是監護義務還是保護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即教育機構依法負有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如果因過錯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致發生學生傷害事故的,學校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民事責任,而不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的監護人的責任。之所以否定監護義務的存在是因為:
第一,中小學校包括幼兒園與在校學生的關系,基本性質是依據《教育法》成立的教育關系。其不是依據民法而成立,而是依據《教育法》而成立,《教育法》是中小學校與在校學生發生法律關系的基礎。學校與學生發生法律關系,屬于準教育行政關系,區別于民事法律關系,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法律關系。教育、管理和保護構成這一法律關系的基本內容,學校對學生有教育、管理的權力,同時對學生有保護的義務;學生有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義務,享有受到保護的權利。
第二,認定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適用監護法律關系進行調整,沒有確切的法律依據。其一,認定學校在未成年學生入校以后產生監護權,沒有任何法律對此作出規定,沒有足夠的法律根據這樣認定。其二,監護權的成立,要么是法定,要么是指定,除此之外沒有監護權產生的根據。其三,監護權轉移,需要有轉移的手續,即在當事人之間訂立監護權轉移的合同,該合同根本不存在。
最后,學校對學生未盡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對損害的發生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這種責任,既有教育法的性質,也有民法的性質,應當以民事責任的性質為主。這一點,類似于行政機關的侵權責任,是發生在公法領域的私法行為,應當受到民法的調整。
因此可以確認,中小學校與在校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教育法律關系。學校為未成年學生的人身傷害以及造成他人傷害承擔民事責任的性質,就是學校依照《教育法》取得的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權利與義務。學校未盡這種義務,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三)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及歸責原則
1.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
關于學校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因侵權行為破壞的法律關系不同而不同,學校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三種 :
(1)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指違反民事法律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如《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財產損失或其他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或者承擔民事責任。
(2)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學校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因行政違法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法律后果。《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我們著重分析學生傷害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第一,須學生在校期間發生人身傷害事故,或者學生在校期間致害他人造成人身傷害事故。該要件限定了幾個要素:第一,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局限在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第二,學生傷害事故應當發生在學生在校期間,這里的在校期間,應當作廣義理解,即不是僅僅指形式意義上的在校期間,而是在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和保護的期間;第三,學生傷害事故不僅僅指學生受到的傷害事故,還要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給他人造成的人身傷害事故。這兩方面的人身傷害事故,都是學生傷害事故,都是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范圍。
第二,學校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違反《教育法》規定。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行為,原則上是實施教育、管理和保護中,沒有正確履行或者違背《教育法》關于學校履行的這種職責的行為。在具體的行為方式上,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第一,學校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疏于管理義務,致使在這個過程中,造成學生遭受人身損害后果,以及學生傷害他人后果的發生。第二,學校對在校學生,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學生,負有其安全的保護義務。學生在校接受教育,學校雖然不是承擔的監護義務,但是仍然應當承擔其安全的保護義務。負擔這種義務,就應當善盡職守,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而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學校疏于這種對學生安全的注意義務,致使學生受到人身傷害,學校的行為構成違法。第三,學校疏于教育的行為,是指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沒有盡到教育職責,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造成他人的人身傷害或者受到人身傷害,應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學校的上述行為,包括學校的行為,也包括負該種責任的教師的行為。學校的教師在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其行為疏于執行職務,其行為的后果屬于職務行為。當其行為不當,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造成學生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學校應當承擔轉承責任(替代責任)。
第三,學校的違反《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與事故發生有因果關系。學校疏于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的行為,須與學生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的損害事實之間有客觀的因果關系。當學校的行為是損害后果發生的惟一原因時,學校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如果學校的行為并不是損害結果發生的惟一原因,而是由于多個行為引起了損害結果的發生,就應當認真判斷,學校的行為究竟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還是條件。如果是原因,則與其他原因構成損害發生的共同原因,學校應當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份責任,或者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僅僅是條件,并不是原因,則學校不承擔責任。
第四,學校在實施教育、管理和保護行為時有疏于職責的過失或者重大過失。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損害賠償責任,還必須具有主觀上的過失。確定學校過失的標準,是學校的注意義務。學校的注意義務,就是《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這種義務的性質,應當是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是一種很高的注意義務,高于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的注意和普通人的注意。 學校作為一個謹慎人,對自己學生的安全和健康保持高度的注意,防止發生損害事故。對這種注意義務的違反,就是過失。學校存在這種過失,就應當對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侵權責任。
2.歸責原則
關于校園責任的歸責原則,大陸法系存在不同的立法例。一種是過錯推定的立法例,如德國、希臘和日本等采用該種立法例。另一種是過錯的立法例,如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等采用該種立法例。結合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本條一方面規定了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的兩種人身損害賠償替代責任,即未成年學生受到損害和未成年學生造成他人損害兩種情形下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兩種責任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另一方面還規定了學校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即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時的相應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也是適用的過錯責任原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這條規定,就是明確教育機構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在性質上是違反法定義務的過錯責任。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施行后,法院在審理學生傷害事故案件時應當嚴格貫徹學生傷害事故的過錯責任原則。
從上述構成要件著手,借助該條規定,可以認定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性質為過錯責任,依據如下:
第一,《教育法》明確規定了學校(包括幼兒園)屬于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的法人組織,具有獨立的法人主體資格,學校不是行政機關,這就使得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從過去純粹的行政法律關系逐漸轉變為民事法律關系,這樣,學校與學生之間一般會出現的是一般侵權行為而不是特殊侵權行為。當然,幼兒園的事故也可能存在特殊侵權的情況,如:幼兒園的某大型玩具突然倒塌,把幼兒壓傷了,此時幼兒園就要承擔責任,幼兒園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這種情況下幼兒園承擔的責任性質就是過錯推定責任。
第二,《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六十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因此按我國現階段的司法解釋之精神,學校在傷害事件中的責任只能是過錯責任。具體地說,學校傷害事件中,當學生侵犯他人的權益時,學生的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應按過錯推定原則承擔主要責任,如學校同時也有過錯,則按過錯責任承擔責任。
那么,應如何認定學校的過錯呢?我們認為,認定學校有沒有過錯的依據是現有法律法規的規定,而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斷。就學校而言,主要的法律依據有:《教育法》第二十九條;《教師法》第八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等。如果學校違反了上述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則認定學校有過錯,反之則認為學校沒有過錯。上述法規的有關規定明確規定了學校的責任之一是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責任,該責任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管理的責任。所謂直接管理,是指教師親臨現場,直接控制學生的各項活動。二是間接管理的責任。所謂間接管理,是指學校只是通過校規校紀來約束和管理學生。學校及老師的行為并沒有違反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學校及老師沒有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大量學生傷害事故的案例,對學校責任的認定上值得注意,如:潘某和霍某系某中學高二年級同學,因瑣事于2001年6月18日下午放學回家后,潘某從家中偷帶了一把自制刀返回學校,將霍某腹部捅了兩刀,造成霍某左腎切除、七級傷殘的嚴重后果。學校得知情況后立即將霍某送到最近的醫院搶救,使霍某脫離了危險。事后霍某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將學校列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共同被告人,要求學校賠償其醫療費、繼續治療費、精神損失費等計人民幣50萬元。法院最后判決學校不承擔責任,該判決是正確的。因為在本案中霍某受到潘某故意傷害,而學校根本無法預見潘某放學后拿刀子將霍某致傷事故的發生。另外霍某受傷后,學校立即施救,盡到了義務,避免了嚴重后果的發生。所以說在此事故中學校沒有過錯,不應當承擔責任,而故意傷害霍某的潘某已是高二年級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應對其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四)學校承擔補充責任的條件和依據
本條第二款規定了一個特別的學校責任,就是補充的補償責任,該條規定有利于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加強管理,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權益。
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除了具備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之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第一,學生人身損害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所致,如果是完全由于學校的過錯所致,就是一般的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第二,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如果無過錯也不會產生補充賠償責任,損害的賠償責任應當完全由加害的第三人承擔。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的過錯與第三人的致害應當有一定的關聯,如果不存在關聯性,也不應當讓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學校在第三人侵權致害未成年人的事故中所稱的補充賠償責任與未盡安全保障責任的補充責任的原理是一致的。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法理依據,在于學校存在過錯,使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的損害得以發生或者擴大,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幾率;因此學校應當為受害人向第三人求償不能承擔風險責任。在責任的承擔上,如果受害人向侵權第三人請求賠償時,第三人無力或不能完全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向有過錯的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請求賠償的,被請求的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就應當承擔補充的賠償責任。需要注意的是,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此處的“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不應當認為是一定份額,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承擔的應當是負直接責任的第三人所不能承擔的部分。當然了,在補充賠償責任承擔完畢后,可以根據過錯程度和原因力的大小,確定相應的責任份額,司法解釋中的“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應作此時的份額理解,學校承擔的賠償責任超過相應的份額的,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補充責任的案件,如:2002年10月6日,某中學學生魯某在上體育課當中,被一同玩耍的同學推倒在學校操場正在施工的管道溝內致傷,導致左臂多發性骨折。法醫鑒定為十級傷殘。魯某家長遂將某生和學校起訴到法院,要求學校承擔部分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操場是供學生活動的場所,應該屬于教育教學設施。學校在施工當中應當采取保護性措施、設置保護性設施,以防學生受到傷害。而該校對已挖成的坑道未做充分的防護設施,因此對于魯某的傷害,學校有過錯,應當承擔補充責任。
(五)學生傷害事故的一般處理原則
第一,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當由學校承擔的,學校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生傷害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基本賠償主體,是學校。確定了學校承擔責任之后,學校應當按照人身傷害賠償的辦法,承擔賠償責任。學校承擔賠償責任的性質,是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學校未盡職責,造成學生人身傷害,或者使學生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學校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賠償責任,應當是造成未成年學生人身傷害的賠償,以及未成年學生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的賠償,還有第三人造成學生人身傷害時的補充賠償。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責任,最主要的針對對象是未成年學生。只有未成年學生對自己的安全或者行為缺乏識別能力,或者沒有識別能力,學校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學校因為重大過失,造成成年學生人身傷害的,應當承擔責任。因此,可以確定的原則是:首先,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受到傷害或者傷害他人,學校有過失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其次,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受到傷害或者傷害他人,這種賠償責任應當有所限制,學校有較大的過失者,才承擔賠償責任;再次,對已經成年的學生,受到傷害或者傷害他人,學校有重大過失者,承擔賠償責任。否則,學校不承擔責任。
第三,屬于學生及其學生法定代理人(或者學生生活費供養者)承擔的責任,由學生法定代理人承擔,或者學生生活費供養者承擔。學生由于自己的過錯,或者屬于學生法定代理人監護不周造成的人身傷害,應當由有過錯的學生法定代理人承擔責任,與學校無關。已經成年的學生因為自己的過失,受到人身傷害或者傷害他人,應當由自己承擔責任,自己沒有賠償能力的,由其生活費供養者支付。這是過錯責任原則的基本含義,不能將這種責任轉嫁給學校。
第四,屬于第三人過錯造成學生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的,應當由有過錯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按照過錯責任原則的基本含義,賠償責任應當由有過錯的行為人承擔責任。第三人由于自己的過錯,造成學生人身傷害,或者學生傷害他人,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對于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有責任,其他人也有責任的,應當分擔賠償責任。對一個損害的發生,有兩個以上的原因的,應當根據各個責任人的不同過錯和行為的原因力,確定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對損害的發生,學校、學生及其法定代理人、第三人都有責任的,應當比較過錯和原因力,確定各自的賠償責任。構成共同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不夠成共同侵權責任的,按份承擔責任。
第六,學校在為學生傷害事故投保的,學生傷害事故發生之后,應當首先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依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處理。如果依據保險合同的約定賠償尚有不足部分,不足部分應當由學校承擔補充的責任。
楊立新 朱呈義 張國宏 蔡穎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82修正)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
1992-04-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1999)
1999-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已修定]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
1985-04-1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
1982-12-04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3-03-20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草案)》的審議程序和表決辦法
1993-03-20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8-03-10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2019-10-22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03年修訂)
2003-11-23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2014年修訂)
2014-03-07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城鄉規劃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辦法
2012-12-0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2012-06-1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知識產權局等部門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
2012-04-2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關于開展依托電子政務平臺加強縣級政府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1-09-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0年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0-03-0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政府駐北京辦事機構管理的意見
2010-01-19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條例
2009-09-09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關于深化傳統友好關系的聯合聲明
2009-04-2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
2009-01-23草原防火條例
2008-11-29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8-09-03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
2008-08-03關于房改售房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處理意見的通知
2008-06-26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保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的通知
2007-11-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違規修建辦公樓等樓堂館所案件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
2007-05-31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200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