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受益人對制止侵害行為人的補償責任
[條文]
第十五條? 為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損害,因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賠償權利人請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主旨]
本條規(guī)定的是受益人對侵害制止人的補償責任,是關于為公共利益或者他人權益免受侵害而行為人自己遭受損害時,如何確定補償責任原則和補償范圍問題的具體規(guī)范。
本條司法解釋的重要意義,在于運用民法中的公平原則來解決為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制止侵害的行為人與受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即在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侵害制止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對行為人進行適當補償,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以保護制止侵害的行為人的合法權益,以鼓勵見義勇為,促進社會對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為的認同和尊重,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釋義]
(一)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的調整范圍
我們認為本條司法解釋的調整范圍主要是受益人對制止侵害行為人的補償責任問題。有的學者稱之為見義勇為的補償責任。這兩種概括方法,其所指的內容應該是一致的。但是,見義勇為更像社會生活用語,帶有強烈的道德評價意味,而且,很難界定其法律含義。相比之下,稱之為對制止侵害行為人的補償責任,作為法律用語,可以較為準確地界定其概念。但是,必須明確的是,制止侵害行為,并不能單純從字面來理解,這種行為,不僅針對侵權行為,還針對侵襲公共和他人利益的自然災害、意外事件和其他危險狀況。也有學者認為,把此條司法解釋的調整范圍概括為受益人的補償問題。這種說法未免過于寬泛,因為在其他很多情形下,如幫工、贈與等,都存在受益人,但顯然不受這條解釋調整。
(二)制止侵害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1.制止侵害行為的概念
本條司法解釋所指的制止侵害行為,是指行為人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實施的防止、制止侵害,以保護他人的財產、人身的行為。社會生活中又稱之為見義勇為。這種行為是有利于國家、集體和他人的行為,是法律鼓勵的行為。《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對此有規(guī)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第一百四十二條中對該行為也有規(guī)定:“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情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本條司法解釋對于受益人對制止侵害的行為人的補償責任作出了進一步的明確規(guī)定。
2.制止侵害行為的法律特征為:
第一,制止侵害行為是為他人的利益而行為,這是制止侵害行為的目的。由于制止侵害是一種行為,其必然包含制止侵害人的意志——為他人利益。制止侵害人為他人利益而行為,須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如果制止侵害人具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如警察制止拿著兇器砍殺他人的犯罪分子,消防隊員搶救火災中被困的居民,這些都屬于行政法上直接規(guī)定的義務,其行為是職務行為,不屬于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制止侵害行為。
第二,制止侵害行為是對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進行制止的行為,這是制止侵害行為的對象上的特征。制止侵害行為只能對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的行為進行制止,如果不存在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行為,制止侵害行為就無從談起。具體而言,首先,必須有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事實的客觀存在,不能是制止侵害人的主觀想象;其次,制止侵害行為所針對的是具有侵害性的事實,對沒有侵害性的事實,即使是從制止侵害人的立場看具有某種侵害性也不允許制止;再次,所制止的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事實必須是正在進行的,如果尚未發(fā)生,也無法確定是否是侵害事實,再者如果侵害事實已經結束,也不存在制止的可能。
第三,制止侵害行為是使受益人少受或免受損害的行為,這是制止侵害行為的結果上的特征。任何行為都是追求一定的結果,制止侵害行為的結果就是為了受益人的利益,防止或減少其財產、人身利益的損失。如果制止侵害行為未產生防止或減少受益人受到損害的結果,那么就會失去應有的意義。但是對防止或減少受益人受到損害的認定上應當注意,不能要求受益人完全未受到損害為要件,只要其利益得到了保護即可。例如,如果沒有制止侵害人的行為可能受益人會受重傷,但由于制止侵害行為人的制止侵害受益人僅受了輕傷,這種情形下也構成制止侵害行為。
第四,制止侵害行為可能導致行為人的人身或者財產利益受到損害。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受到損害是指制止侵害的行為致使自身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侵害,并造成財產利益和非財產利益的減少或滅失的客觀事實。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人身損害系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的損害,這種損害首先表現為身體、健康損傷和生命的喪失,還表現為醫(yī)治傷害、喪葬死者所支出的費用。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的財產受到損害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即現有財產直接受到的損失與可得利益的喪失。
(三)受益人承擔補償責任的要件
1.行為人實施了制止侵害行為
行為人實施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制止侵害行為,是請求受益人補償的基本的客觀要件。在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財產安全或者公民的人身安全遭受侵害或現實的危險時,行為人為維護其合法權益,主動實施制止、防止、救助行為。這種行為的表現形式一般為積極的作為,消極的不作為一般不能構成此種行為。
2.行為人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
負有特定職責和義務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負有法定義務的人員,為履行職責、義務而制止侵害,不屬于此種補償責任的請求主體。現實生活中,諸如消防隊員之救火、警察之救助等行為,雖然行為人也承受了一定的人身危險并實施了制止、防止、救助行為,但由于這是法定職責所在,與不負有義務而實施制止侵害的行為有所區(qū)別。同理,根據事先的約定而負有義務,實施制止、防止、救助行為的,也不構成此類請求主體。值得注意的是,負有特定職責和義務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他負有法定義務的人員在履行職責、職務時間之外,實施制止、防止、救助行為的,應視其職責性質來作出判斷。如警察即使在下班時間,也負有實施制止侵害的法定職責,而有些職業(yè)則沒有這種特別的要求。
3.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意思
制止侵害行為之所以應該得到補償,而且應該得到提倡和鼓勵,是因為其目的在于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這是此種構成責任的主觀要件。缺此要件不成立此種補償關系和補償責任。如果行為人在維護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只要其他要件具備,同樣可以請求受益人補償。因為法律并不禁止行為人在維護他人合法權益時也維護自己的利益。采取合法手段維護國家、集體、他人以及自己的利益,法律是允許和鼓勵的。行為人能夠請求受益人補償,是因為其不負法定和約定義務而為受益人的利益實施了制止侵害的行為,至于行為人是否同時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則應當在所不問。
4.行為人因實施制止行為而遭受了人身損害
這是行為人請求受益人補償的一個前提條件。行為人在實施制止行為時,只有實際遭受了人身損害才能夠請求補償,如果因實施制止行為而僅僅處于危險狀況還不足以成立此種補償的請求權。行為人如果僅僅是遭受了財產損害而沒有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既有人身損害,也有財產損害,對于財產損害是否可以請求受益人補償?由于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此條僅僅是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的,因此,不能以其作為依據。但是,行為人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請求受益人補償。
5.存在明確的受益人
此要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有具體而且明確的受益人,否則,無法確定承擔補償責任的主體,而且也會因為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被告,而無法立案啟動訴訟程序。二是指被救助的對象,即實施制止行為的保護對象,必須有所受益。即如上所述,在結果上,該行為必須是實際上起到了減少或者避免國家、集體、他人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效果。因為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規(guī)定,受益人只是在受益的范圍內承擔“適當補償”的責任,被救助人如果沒有受益,則不存在真正的“受益人”。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此條的規(guī)定,被救助人就不存在承擔補償責任的法律義務。當然,被救助人在沒有實際受益的情況下,自愿給予制止侵害行為人一定補償,法律應當是允許和支持的。
6.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
在制止侵害的過程中遭受人身損害,在一般的情況下,應當由侵權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只有在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才由受益人在受益的范圍內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因為在上述情況下,如果行為人因此得不到任何的賠償和補償,既與民法的公平精神不符,也不利于提倡和鼓勵見義勇為的良好風尚和道德精神。
(四)受益人承擔補償責任的三種情形
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為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損害,因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的責任。這種責任在性質上是一種補充的補償責任,是在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時才承擔的責任,如果有侵權行為人,且侵權行為人具有賠償能力,受益人不承擔責任;即使受益人承擔責任,也不是完全的賠償責任,也只是在受益范圍內的補償責任。因此,對于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所遭受的人身損害,可以劃分為兩種責任,即有賠償能力的侵權人對制止侵害行為人的直接賠償責任與受益人對制止侵害而受到損害的行為人的補充的補償責任。進一步而言,受益人的補償責任又分為以下三種情形:
第一,沒有侵權人的。
雖然有侵害的存在,但未必有侵權人的存在,例如,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身。在沒有侵權人的情形下,受害人要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適當補償,是受益人對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所作的適當的經濟補償,只能在實際損失的范圍內,而且還要在受益人受益的范圍內,承擔一定程度的損失。具體的范圍和數額,應根據制止侵害行為人遭受損害情況、受益人的受益情況、雙方的經濟狀況和和負擔能力,按公平原則予以確定。
第二,不能確定侵權人的。
侵權人對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實施侵害行為,行為人因制止侵害行為而受到人身損害,但是,損害發(fā)生后,不能確定侵權人是誰,或者無法找到侵權人,例如,為制止犯罪遭受傷害,案件未能偵破的。由于無法確定侵權人,受害的制止侵害行為人無法從侵權人處獲得人身損害賠償,此時應當由受益人在受益的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第三,有直接侵權人但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
有侵權人的,從侵權人的角度分析,這種行為屬于侵權行為,應依照侵權損害賠償的基本原理來確定侵權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但是有侵權人并不代表制止侵害的受害行為人一定會得到圓滿的救濟,可能侵權人無賠償能力,或者侵權人對制止侵害行為的受害行為人不能完全賠償,在這種情形下讓受益人承擔一定的補償責任是合情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侵權人完全無賠償能力的,受益人的適當補償如上所述,在制止侵害的受害行為所實際受到的損害范圍內,在受益人的受益范圍內確定具體的補償數額。但是如果侵權人有部分賠償能力的,受益人應當在制止侵害行為的受害行為未能從侵權人處獲得的差額部分損失范圍內,在受益人受益的范圍內確定具體的補償數額,行為人從侵權人處所獲得的部分賠償額加上從受益人處獲得的補償額,一般不應超出所受到的實際損害。對“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情形下的適當補償責任作此理解,才是符合制訂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主旨的。
因此,可以說,對于制止侵害行為中侵權人與受益人的民事責任的確定,應適用侵權行為法理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受益人非侵權人,其承擔補償責任并不是因為其有過錯,而是基于公平精神對損害的分擔。從侵權損害賠償的角度看,因見義勇為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與受益人應當是利益共同體。他們共同面對危險、面對侵害;而見義勇為者以自己慷慨赴險的壯舉,使受益人轉危為安。對受害人的救助,從長遠來看應當是社會的責任。但在缺乏相應機制的條件下,作為利益共同體的受益人,適當分擔損害,給受害人以補償,是符合公平原則的。這在客觀上也有助于弘揚正氣,有助于發(fā)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良好道德風尚。
[問題]
(一)制止侵害行為與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
在現實生活中,制止侵害行為往往和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有關聯(lián)。在民事立法以及刑事立法中規(guī)定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立法意旨在于使正當防衛(wèi)人、緊急避險人的防衛(wèi)行為、避險行為合法化,不負賠償責任及刑事責任;以及防衛(wèi)過當、避險過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這些規(guī)定中,并沒有關于正當防衛(wèi)人和緊急避險人在實施防衛(wèi)或避險行為中,自己被不法侵害行為或緊急危險致害時應怎樣處理的規(guī)定。因此,法律關于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及著眼點,是放在防衛(wèi)人或避險人的責任問題上,并沒有放在侵害人或受益人的責任問題上。制止侵害行為的規(guī)定,正是民事立法為解決這一問題及與其相關的問題而創(chuàng)制的法律條文,合理地解決了不法侵害人或受益人的民事責任問題。在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中,除了為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防衛(wèi)、避險的情況的情況外,防衛(wèi)人或避險人為防止、制止國家、集體、他人的合理權益而使自己遭受損害,沒有理由讓他自己承擔損失,而應當根據侵權行為法以及本條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由侵害人或由此而受益的人承擔賠償責任或予以適當補償,
(二)制止侵害行為與無因管理行為
《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guī)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費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三十二條還規(guī)定:“《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guī)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務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償付的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在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通過這些規(guī)定,分析無因管理和制止侵害行為的構成要件,可以看出,制止侵害行為與無因管理有以下共同點:
第一,行為人都是既沒有事先受委托,又沒有相關法律義務的人,他們的行為都體現助人為樂的高尚精神,是應當提倡和鼓勵的。
第二,行為人都是為維護他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實施必要的行為,兩者都具有為維護他人利益的相同的主觀意志和行為目的。無因管理人主觀上有為他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為他人謀利益的;制止侵害的行為人是為了防止或減少侵害行為所針對的人的利益損害,而采取制止侵害的行為,以維護國家、集體或他人合法權益為目的。
第三,行為人都為此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這種損失表現為身體的損害或財產的損失,并且最終可以用貨幣計算。無因管理與制止侵害行為的后果為兩者都使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損害,或者為人身權利的受害,或者為財產利益的損失。無因管理中管理人的損失,表現為管理所支出的必要的管理費用和在管理中受到的人身和財產損失;而制止侵害行為的行為人所受的損害是自己因制止侵害行為所遭受的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這些損害或者是因為侵權人的行為所致,或者是因為意外事件和自然原因所致。
以上共同點體現了兩者在基本構成要件上的共同性。這些共同性表明,制止侵害行為在性質上屬于無因管理。但是,無因管理包含的范圍更為廣泛,而制止侵害行為是其中性質特殊的一種情形,需要特別加以規(guī)范。制止侵害行為與一般的無因管理行為相比,具有以下特殊性:
第一,制止侵害行為針對的是現實的、正在進行的侵害;對于假想的,或者沒有發(fā)生侵害,則不能予以防止或制止。而一般無因管理中的管理人在實施管理行為時,不以這種特定條件為必要要件。
第二,制止侵害行為的法律關系,多數具有三種主體,即制止侵害行為人、侵權人和受益人;在沒有侵權人的制止侵害行為中,有制止侵害行為人和受益人。在一般無因管理制度中,只關注管理人和受益人兩個主體,對侵權人這一主體一般不予過問。
第三,在后果上,制止侵害行為人的損失,主要是指因制止侵害所引起的人身損害,而無因管理中的管理人的損失主要是指付出管理的必要費用和在管理中遭受的人身和財產損失,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產生無因管理之債。而制止侵害人在實施制止侵害行為中遭受人身損害,主要產生侵權人與行為人之間的侵權之債。
第四,承擔責任的主體上,如果能夠確定有賠償能力的侵權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由侵權人承擔,受益人不承擔賠償責任;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才由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承擔,而且是適當補償的責任,是一種補充責任。在無因管理中,要求受益人必須承擔管理人為管理和服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在管理、服務中受到的財產和人身損害,是一種直接和全部的責任。
從制止侵害行為的特殊性來看,最高法院此次作出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用專門的條文對其加以特別的規(guī)范和調整,使之從一般的無因管理制度中剝離出來,無疑是必要和正確的。分離出來進行專門調整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使受益人在特定的條件下,按照公平責任原則,對制止侵害行為人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這一規(guī)定的合理性在于:
1.對這種情況作出明確、專門的規(guī)定,有利于這類糾紛的處理。使得見義勇為者在遭受人身損害時,能夠得到及時的補償和救濟。可以避免以前在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因為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而產生的適用法律混亂的問題。
2.受益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并無過錯,而且受益人其實也是遭受侵害的受害者,要求受益人在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特定條件下,在受益的范圍內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是民法公平精神的要求。如果在此種情況下,受益人不予以補償,對于制止侵害行為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要求受益人根據無因管理制度的要求,承擔全部的責任,這對于同樣是受害者的受益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在沒有侵權人、不能確定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即使按照讓與請求權,受益人也無法真正實現其求償權。
3.制止侵害行為的目的在于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其行為不僅使特定的受益人受益,這種行為表現出的精神,還使整個社會受益。因此,在無法通過侵權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充分、完全地對遭受人身損害的制止侵害行為人實施救濟的情況下,除了受益人應在受益范圍內承擔適當的補償外,最根本的救濟應當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即建立有效的社會綜合救濟機制對這類情況予以最終救濟,甚至給予獎勵。如建立見義勇為獎勵和保障基金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萬川律師,男,1988年10月出生,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專業(yè)畢業(yè)。 從2015年12月至今,執(zhí)業(yè)于廣東邦昊律師事務所,加入邦昊律師團隊之前,曾在北京市金杜(廣州)律師事務所公司證券組工作,主要執(zhí)業(yè)領域為證券(境內上市)、重組與改制、債券發(fā)行、公司收購與兼并、公司私募融資、新三板掛牌等。 萬川律師曾參與了數十家大中型中國境內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及外商投資企業(yè)的重組、改制、私募融資、境內公開發(fā)行股票并上市、新三板掛牌項目,具體涉及到物流倉儲、商業(yè)特許經營、百貨零售業(yè)、房地產、制造業(yè)、供應鏈、醫(yī)藥及能源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2008-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91修正)
1991-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
1997-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
1979-07-0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勞動教養(yǎng)問題的決定的決議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 附:第三次修正本
1995-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guī)對法律規(guī)定的執(zhí)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有關人員就職宣誓事宜的決定
1997-05-23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條例(失效)
1995-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籌備委員會關于1999年12月20日至31日澳門公眾假日安排的決定
1998-07-12廣播電視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規(guī)章制定程序條例(2017修訂)
2017-12-22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14)
2013-12-11鐵路安全管理條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少數民族事業(yè)“十二五”規(guī)劃的通知
2012-07-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11-04-22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做好2011年電力運行調節(jié)工作的通知
2011-03-28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fā)《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
2010-10-1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fā)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qū)(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0-06-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0-04-06國務院關于海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的批復
2008-02-16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2007修訂)
2007-07-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少數民族事業(yè)“十一五”規(guī)劃的通知
2007-02-27屠宰稅暫行條例[失效]
1950-12-19國務院關于設置市、鎮(zhèn)建制的決定
1955-06-09國務院批轉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對精神病人的收容管理問題的請示
195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