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幫工人自身遭受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條文]
第十四條 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可以由被幫工人予以適當補償。
[主旨]
本條規定的是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自身遭受人身損害的責任。條文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1.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自身遭受人身損害,應當由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
2.被幫工人拒絕幫工的,原則上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
3.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遭受第三人侵害造成人身損害的,第三人承擔責任。
4.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遭受第三人侵害造成人身損害,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被幫工人承擔補充的補償責任。
[釋義]
(一)幫工人受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幫工人受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指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的過程中,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被幫工人對受害幫工人所承擔的賠償或適當補償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由被幫工人對幫工人在幫工中自身遭受損害所承擔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或公平責任,其構成要件具體包括以下要件:
1.幫工關系的客觀存在
幫工關系的存在是構成幫工人受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如果不存在幫工關系,就無所謂幫工活動,所產生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侵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便不再是此種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而是其他種類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同前所述,幫工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單純提供勞務,也可以是附帶工具、設備并同時提供勞務。幫工關系的產生方式主要也有兩種,即預先約定方式和非預先約定方式。在幫工活動的認定上,必須保證幫工活動內容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幫工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或生活的物質需要,謀求合法的物質或精神利益。謀求非法利益的幫工活動,不具有構成該種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可能。
2.幫工人遭受人身損害的客觀事實
幫工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在幫工中受到損害的客觀事實的發生,是構成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有損害才有救濟,如果未發生人身損害,則無所謂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該類型的人身損害,是指在幫工過程中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造成的自身人身損害,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所引起的有形和無形的損失。這種損害事實,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但必須是實際發生的損失。
3.幫工活動與人身損害的因果關系
在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中,幫工活動是原因,人身損害是結果,在它們之間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觀聯系,這就是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在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中,對幫工活動與人身損害的因果關系采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即可,只要是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為完成幫工活動而受到人身損害的,就應當認定為有因果關系。至于尚未開始幫工活動,或者幫工過程中幫工人去辦個人私事,或者幫工活動終了后,第三人或幫工人受到的人身損害,與幫工活動均不具有因果關系,因而不構成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同前條規定相似,在幫工活動中由于何種原因導致幫工人人身損害,不是必須考察的內容。司法實踐中,有的人身損害可能是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故引起損害,也可能是由于幫工人的過錯導致自身損害,還可能是幫工關系之外的他人致幫工人人身損害,但這不妨礙幫工人受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
4.幫工人受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對過錯的要求
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要求責任人主觀上存在過錯,但該種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不要求作為責任人的被幫工人主觀上有過錯,但是如果人身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于幫工人自已的過錯造成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責任人的責任。
(二)幫工人自身遭受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情形
根據該條的規定,基于幫工人受害的原因不同,可以將幫工受到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分為四種情形:
1.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這是指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過程中,非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了人身損害,被幫工人所承擔的賠償責任。如果被幫工人未明確拒絕幫工,幫工人為被幫工人提供幫工時造成損害,應當由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
當被幫工人未明確拒絕幫工,則被幫工人與幫工人之間視為產生了一種特定的類似于雇主與雇員的關系,此時幫工人的幫工活動所產生的利益歸屬于被幫工人。由于幫工人從事幫工活動受到了人身損害,并且幫工活動是無償的,被幫工人作為受益人應當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被幫工人未明確拒絕幫工時由被幫工人對幫工人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是公正合理的。應當注意的是,這種責任不能追償,由被幫工人終局地承擔。
如果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受到人身損害,不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而是由于幫工人自身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此時要求被幫工人承擔完全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否公平合理呢?對此,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未作規定,我們認為值得研究。在民法理論上,受害人的過錯是一種人身損害賠償特別抗辯事由,而且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條也明確規定:“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我們認為在幫工活動中由于幫工人自身的故意或重大過失致幫工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減輕被幫工人的賠償責任。
2.被幫工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在受益范圍內承擔補償責任的情形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本條規定,當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但幫工人仍提供幫工造成了損害,被幫工人原則上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在這種情況下,被幫工人與幫工人之間雖然不產生特定的幫工關系,但被幫工人能夠從幫工人的幫工活動中受益。對于此種情況,該解釋規定被幫工人原則上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可以作適當補償”意味著:被幫工人作為受益人“可以”作適當補償而不是“必須”作適當補償,是否“可以”適當補償完全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作出裁量,該裁量必須視受益人的受益情形而定,如果受益人受益有限、無經濟能力,就可以不予“適當補償”;適當補償是指被幫工人對幫工人所作的經濟補償只能在實際損失的范圍內,承擔部分損失的比例要根據對方的損害情況、發生困難的程度和負擔能力,以及公平的要求予以確定。例如,丁某在劉某明確拒絕的情況下,仍主動幫劉某蓋房,失足摔傷致殘,花醫療費千余元。劉某確系無償受益,但其所受益的總和,不過數十元,享有這樣的受益而負擔千元的損失,顯失公平。因此,除劉某應補償適當部分外,其損失的大部,應由其本人負擔或者社會負責救濟。
值得注意的是,此種情形下,被幫工人承擔的補償責任的性質是公平責任,要求雙方均無過錯。由于被幫工人已經明確拒絕幫工,可見其并無過錯。但是,如果幫工人對于其自身損害有過錯的,則無法適用公平原則,被幫工人也應不再承擔此種補償責任。
3.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幫工人在幫工中受到第三人損害的責任,是指由于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遭受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損害,由第三人承擔的賠償責任。從性質上來說,這種情形并不是幫工人自身遭受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一種類型,而是第三人因侵害幫工人人身,根據民法的自己責任原則而承擔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其依據是《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幫工人受到第三人的損害,本質上就是侵權責任,應當按照侵權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規則予以確定。基于第三人侵權性質的要求,第三人造成幫工活動中的幫工人人身損害,原則上應當由第三人直接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種侵權責任,包括一般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根據具體的案情,第三人的責任性質,可以是過錯責任,可以是推定過錯責任,也可能是無過錯責任。
幫工人在幫工活動中受到第三人的損害,是比較常見的人身損害,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在此條文中統一作出規定,有利于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類似案件進行統一處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4.幫工人遭受第三人侵害,被幫工人承擔補償責任的情形
幫工人在幫工中受到第三人損害,正如上述,原則上應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造成幫工活動中的幫工人人身損害的侵權第三人無法確定或沒有賠償能力,在此情形下如何救濟受害幫工人呢?幫工人的幫工活動是為了被幫工人的利益的,而且其是在從事幫工活動中遭受第三人侵權的,對此該條規定認為被幫工人對幫工人承擔適當補償責任,這是十分合理的,也是一種人性化的舉措。與前款規定中的“適當補償責任”相比,該款規定中的“適當補償責任”有兩點應當注意:第一,只有在侵權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才會產生被幫工人的適當補償責任,而且這種適當補償不受被幫工人受益范圍的限制;第二,被幫工人此時承擔的適當補償責任在性質上應當屬于補充責任,具體的責任內容是補償,而不是賠償。
[問題]
(一)公平責任的適用
幫工人受害時被幫工人的適當補償責任,在民法理論上屬于公平責任的適用,而且是適用公平責任的一種特殊的具體情況。在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七條也作了規定。此次司法解釋則進一步作了明確規定。公平責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以公平考慮作為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和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公平地分擔損失的侵權責任形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民法對公平責任在法律上的確認。
公平責任的適用是有特定條件的,它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共同生活規則的需要,在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法官根據公平的要求,斟酌雙方的財產狀況和其他情況,確定合情合理的責任分擔。因此,公平責任彌補了侵權行為法理論的一個缺陷,是對侵權行為法的一個發展,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于公平責任原則是否為一項歸責原則,在學術界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公平責任作為歸責原則,不僅具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而且具有客觀的經濟必然性。 我們認為,公平責任是一種侵權責任形態,不是一種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在幫工人自身遭受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適用,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受害人的受害程度。損害程度直接決定當事人分擔損失的必要性,只要損害達到一定程度,其分擔才有意義。二是當事人的經濟狀況。應當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三是被幫工人的受益情況。尤其是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情況下,只能在受益的范圍內給予補償。四是在處理案件時應注意調解。
(二)補償責任的適用和追償權的行使
幫工人遭受第三人侵害,被幫工人承擔補償責任的情形,不僅有公平責任的適用,而且還有另一種侵權行為責任形態——補充責任的適用,是兩種責任形態的并存。但是補充責任在此種情況下的適用,有嚴格的限制條件作為前提,即第三人不能確定或者沒有賠償能力,而且承擔的范圍,還受到公平責任的限制。
侵權行為補充責任來源于大陸法系的不真正連帶債務學說,目的在于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使受害人能夠得到及時的救濟。根據補充責任的內部關系和性質,被幫工人承擔了補充的補償責任后,還可以向直接責任人追償。即在被幫工人承擔責任后,如果第三人能夠確定或者第三人具備了賠償能力,被幫工人向第三人追償的,法院應予支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修訂)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關于確定三國國界交界點的條約》的決定
2007-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2004-08-28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05-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于民商事司法協助和仲裁合作的協定》的決定
1994-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1982-12-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
1988-04-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補選出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決定
1998-10-2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10-28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供水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24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草案)[失效]
1984-09-18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3-05-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03-02城鄉規劃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辦法
2012-12-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關于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3-01-01國務院關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0-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11-0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2011年全國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
2011-03-20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
2011-01-21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
2010-11-21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