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釋義 第二編侵權行為類型(1)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0-11-09 · 7484人看過

  六?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法條]

  第六條 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主旨]

  本條規定的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

  從類型上說,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有三種形式:

  1.設施設備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

  2.服務管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

  3.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

  從責任形態上說,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責任有兩種:

  1.直接責任,是由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人自己承擔的責任,包括設施設備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和服務管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時的賠償責任。

  2.補充責任,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侵權行為人承擔直接責任,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承擔責任的順序上有區別。

  [釋義]

  (一)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所謂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就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約定對他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沒有盡到此種義務,因而直接或者間接地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財產權益損害,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從該概念中看,安全保障義務可為法定義務,也可為約定義務,法定義務為原則,約定義務為例外。法定義務應作為法律對義務主體的最低要求,但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權利主體可與義務主體通過合同約定義務主體需承擔更加嚴格的高于法律法規的義務,這些合同約定義務一般為附隨義務,附隨義務在內容上主要包括保護義務、注意義務、告知義務、照顧義務、忠實義務等。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行為人是對受保護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的行為主體,是經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受保護人是進入到行為人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的領域之中。由于受保護人的進入,保護義務人對受保護人產生安全保障義務。因此,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行為的行為人,必須是對進入者也就是受保護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經營的人。

  按照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對受保護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為“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對經營活動的主體,該條規定采取了部分列舉的方法,也就是說,除了從事住宿、餐飲和娛樂等經營活動的主體外,還包括車站、公共浴室、銀行、郵電、通訊部門的經營場所、體育館(場)向公眾開放的場所等一切經營活動的經營者,他們對于進入這些經營領域的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對于從事其他社會活動的主體,如公園、展覽館等場所的維護者、管理者和所有者等也對參加這些社會活動的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簡而言之,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為服務場所的所有者、管理者、經營者等對該場所負有法定安全保障義務或者具有事實上控制力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 與此相對應的權利主體為包括消費者在內的實際涉入該經營活動或社會活動的任何人。

  2.行為人對于安全保障義務的相對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

  該條規定認為,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要條件是“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因此,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是構成這種侵權行為的要件之一。這就是,不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負有該義務,而且必須對這種義務沒有盡到。其判斷標準,就是合理限度范圍內,這是應當予以注意的。因此,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由于沒有履行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而實施的侵權行為。

  3.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行為人造成了相對人的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造成了受害人人身損害的侵權行為。該條規定了人身損害的事實,沒有規定造成財產損害的事實,這是因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主要保護的就是人身權利不受侵害,該司法解釋的主旨也是對人身損害的賠償進行規范。但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也會對財產權利造成損害,對此受害財產權利的保護可以依據侵害財產權的賠償責任的方法進行賠償。

  4.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既然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造成了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害,那么,其救濟手段就一定是損害賠償的方法,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所承擔的損害賠償,就一定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二)義務主體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原因

  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對于包括消費者在內的實際涉入該經營活動或社會活動的任何人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原因在于:

  第一,義務主體所從事的經營活動或主辦的社會活動基本上是一種營利性的活動,義務主體能夠從中獲得收益,不管該收益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是即期的還是潛在的。根據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經營者應當對服務場所的安全承擔保障義務。

  第二,義務主體了解服務設施、設備的性能以及相應的管理法律、法規的要求,了解服務場所的實際情況,具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和相關方面更加專業的知識和專業能力,更能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和損害,更有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警示、說明、勸告、救助)防止損害的發生或減輕損害。在屬于不作為責任原始形態的對他人侵權行為之責任領域內,監督者控制潛在危險的義務通常來源于他對危險源的控制能力。因此,根據危險控制理論,經營者也應當對服務場所承擔安全保障義務。

  第三,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由經營者承擔這一義務更加具有經濟性。如果一個損失可能發生,那么由誰避免該損失發生的成本最低,就由他來承擔這項責任。比如,儲戶到銀行取一筆數額比較大的款項,如果不能確信銀行大廳是安全可靠的,為了保證安全,就要帶幾個保鏢前往。每天有很多的儲戶要來提款,這樣很不經濟也很不方便。而由銀行配備專門的值班保安來保證營業大廳的安全,當然更加經濟合理。從整個社會來說,由經營者承擔服務場所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成本耗費當然更加低廉,社會總成本更低。

  第四,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根據現代公司法社會責任理論,公司(經營者)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賺錢作為自己唯一存在目的,也應當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消費者利益、職工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強化公司(經營者)社會責任的理論依據在于公司的經濟力量及其推動社會權實現的社會義務。公司的社會責任與人權中的社會權,尤其是消費者權利緊密相連。義務主體作為一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強勢群體,應該盡到這個社會義務,為社會公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第五,從世界立法思潮來看,經歷了一個由義務本位立法到權利本位立法,再由權利本位立法到社會本位立法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所有主體一律形式上平等保護到立法注意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比如消費者,勞動者),從抽象平等的人格到具體的人格立法的進程;經歷了由形式平等到實質平等的變遷,消費者保護的立法和勞動者保護的立法即為其例。現代消費者保護法具有與傳統保護消費者的規范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在消費者立法中傾向于保護消費者,讓經營者(義務主體)承擔稍多的義務,該取向是符合世界立法思想潮流的。

  第六,從比較法的立場上看,現今世界各國都紛紛在消費者保護立法中側重于保護消費者,紛紛在立法中規定消費者的安全權。198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保護消費者準則》,把“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亦列為首要條款。從這個角度來看,義務主體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也是合理的。

  (三)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

  1.行為人實施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一般是消極行為,是不作為的行為形態。這就是應當履行作為的義務人,由于未盡適當注意義務,應當作為而沒有作為,造成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如何判斷義務人是否適當履行了安全保障義務,有其特定的判斷標準。這個標準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是法定標準。如果法律對于安全保障的內容和當事人行為的標準有直接規定的情況下,應當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例如,公安部《高層建筑消防管理規則》規定“建筑物內的走道、樓梯、出口等部位,要經常保持暢通,嚴禁堆放物品。疏散標志和指示燈要完整好用。”這就是一種法定的標準,用以衡量高層建筑所有者或管理者是否盡到對火災的預防義務的一條判斷標準。

  第二是善良管理人的標準。如果法律沒有規定確定的標準,是否履行了安全保護義務的判斷標準,要高于侵權行為法上的一般的注意義務。在美國侵權行為法中,對于受邀請而進入土地的人,土地所有人或者占有人應當承擔的安全保證義務是很高的,標準是要保證受邀請人的合理性安全。這種安全注意義務可以擴展到保護受邀請人免受第三者的刑事性攻擊。在法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認為,在欠缺法定的作為義務的情況下,行為人是否對他人負有積極作為的義務,應根據善良家父的判斷標準加以確立。如果被告在一個善良家父會積極作為時卻沒有作為,即表明被告有過錯,在符合其他責任構成的條件下即應承擔過錯侵權責任。

  第三是一般標準。如果是主動進入土地或者經營場所的人,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所承擔的義務,就是對于隱蔽性危險負有告知義務,對這種告知義務沒有履行,則構成未盡義務。例如,對于進入商場不是意欲購買物品,只是要通過商場的過道而已的人,經營者只對隱蔽危險負有告知義務,并非承擔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

  按照上述標準,以下三種行為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第一,怠于防止侵害行為。對于負有防范制止侵權行為的安全保障義務的人,沒有對發生的侵權行為進行有效的防范或者制止。第二,怠于消除人為的危險情況。這就是對于管理服務等人為的危險狀況,沒有進行消除。第三,怠于消除經營場所或者活動場所具有傷害性的自然情況。例如設施設備存在的不合理危險,沒有采取合理措施予以消除。對于上述安全保障義務標準,如果超出了合理限度范圍,即使造成了進入經營或者活動領域的人的損害,也不應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2.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相對人受到人身損害。

  構成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應當具備人身損害的損害事實要件。這種損害事實,是指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事實,是受保護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損害的事實。因此,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所保護的是人的健康權和生命權。對于其他的損害,不在范圍之內。

  3.受害人的人身損害事實與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

  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構成中,義務人的未盡義務的行為與受保護人的損害之間,應當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不過,由于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類型不同,這種因果關系的要求也不相同。在設施設備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對于因果關系的要求是,具有確定的直接因果關系。這就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就是引起受保護人人身損害事實的原因。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對于因果關系的要求比前兩種侵權行為的要求為低。這是因為,侵權行為人對受保護人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就是針對受保護人的,并且造成了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這種情形,該侵權行為是受保護人受到損害的全部原因。但是,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的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也是造成受保護人的損害的全部原因,因為如果其盡到了義務,就會完全避免這種損害。事實上,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行為,是受保護人受到損害的一個必要條件,也具有因果關系,只是這種因果關系并不那么直接而已。

  4.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行為的行為人具有過錯。

  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行為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應當具有過錯。這種過錯是未盡注意義務的過失。不過,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只要義務人未盡義務,造成損害,就從損害事實中推定義務人有過失。如果義務人認為自己沒有過錯,應當自己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推翻過錯推定,義務人不承擔責任,反之,過錯推定成立,構成侵權責任。

  (四)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類型

  這種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共分為三種類型:

  1.裝備設施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經營者裝備設施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就是在提供服務的場所,設置的硬件沒有達到保障安全的要求,存在缺陷或者瑕疵,造成了他人的損害。因此,經營者應當對受害人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例如,某商場在通道上安裝的玻璃門未設置警示標志,一般人很難發現這是一扇門。顧客通過時撞在門上,造成傷害。對此,商場應當承擔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這類侵權行為比較典型的是洗浴致傷案。2001年1月15日晚,某市法院一法官(原告)在和他人飲酒后共同前往該市某休閑中心洗浴。休閑中心服務臺工作人員發現原告飲酒較多,勸其不要就浴,遭原告拒絕。此后,休閑中心又為原告安排了位于四樓的一間休閑包間,為其更換了拖鞋,并發給更衣櫥鑰匙。原告在同伴先行下池就浴后,亦自行更衣準備下池就浴,在四樓通向三樓的過道中,休閑中心工作人員再次勸阻原告不要洗澡,又遭到原告拒絕。原告在行至通往三樓浴池樓梯時摔倒并順著樓梯滾下,當即昏迷,后被同伴和休閑中心工作人員送往醫院救治。經醫院診斷,原告系“遷延性昏迷”(俗稱“植物人”),至今未蘇醒。法院認為,本案所涉樓梯未能達到國家建設部的有關強制性規定,這是造成原告酒后入浴摔傷的主要原因。根據消法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服務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在服務存在嚴重缺陷時,應當告知消費者,并采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從本案查明事實看,被告的樓梯是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設施,當其存在不安全隱患時,既未加以改造以達到符合國家的規定要求,也未對酒后的原告采取諸如攙扶、制止之類的防范措施,以致原告在入浴池下樓梯途中跌倒,原告受傷與被告提供的樓梯不符合安全規定有關,被告應當承擔責任。

  2.服務管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服務管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就是經營者的工作人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一般稱為服務軟件上的瑕疵或者缺陷,造成他人的人身損害,構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例如,飯店服務人員沒有擦干凈地板,留有污漬。顧客踩在上面滑倒,造成傷害。這種行為構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這方面最有名的一個案例是麥當勞熱飲。一位美國老太太在被麥當勞的熱咖啡燙傷后,將麥當勞告上法庭,稱麥當勞沒有提示熱咖啡的溫度,造成自己的傷害。經過多年訴訟后,最后法庭判決麥當勞敗訴,并支付了上千萬美元的賠償金。法庭認定麥當勞提供的熱飲溫度高達87~90度,因此有義務向消費者提示注意安全。自此,麥當勞在公司的所有熱飲上都加印了“小心燙口”的標志。

  3.防范制止第三人侵害的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對于他人負有安全保護義務的經營者,在防范和制止他人侵害方面未盡義務,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也構成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一方應當承擔補充責任。這種類型的案例比較典型的為“謝雪芬因住宿被打無人制止訴晉江萬通大酒店不履行保障顧客人身安全義務損害賠償案”。 原告謝雪芬在被告晉江萬通大酒店登記住宿。當晚11時許,原告在該店四樓走廊遇到四名不明身份的男子的調戲、毆打,致其人身受到傷害。在原告遭受毆打的前后達十多分鐘的過程中,有數人進行圍觀,其中有該店的保安人員和服務人員。盡管原告大聲呼救,卻無人出來制止。事后四名男子揚長而去。原告被打后去晉江市醫院治療,確診為頭部外傷綜合癥,腹部及四肢多處軟組織挫傷。在該案件中,被告作為經營者,對住宿該店的旅客負有保障其人身、財產安全的責任。為了保證住宿旅客的人身、財產安全,被告應該有完善的管理措施,明確其保安部門的職責,并保證其職能部門認真履行職務。經營者在專門配備有保安人員的情況下,其向住宿旅客提供的服務中就包括正常的保安服務,保安服務的范圍應是保安人員力所能及的范圍。原告在被告所轄范圍內遭受他人調戲、毆打長達十多分鐘,當時保安在場,處于保安力所能及的范圍,被告的保安人員有義務也有條件履行其法定的保護義務,卻在一旁圍觀。其不作為的行為違反了法律要求其作為的規定,有悖于其法定職責,未盡到保障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義務,致使原告合法利益遭受不應有的損害,被告對此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在這里經營者承擔的就是一種補充責任。如果經營者沒有過錯,盡到了應有的照顧、保護,最終沒能避免損害的發生,就無須承擔賠償責任。

  (五)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致人人身損害的責任

  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致人人身損害的賠償責任分為兩種: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

  1.直接責任

  直接責任,就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所造成的他人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的后果由自己承擔侵權責任的侵權責任形態。從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的經營或者活動而言,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造成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自己承擔責任,就是直接責任。在設施設備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和服務管理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行為人都要承擔直接責任。

  直接責任的特點是:第一,是違法行為人自己實施的行為;第二,是違法行為人自己實施的行為造成的損害;第三,是自己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由自己承擔責任。這三個特點,都突出了一個概念,就是“自己”,因此,直接責任就是“自己的責任”,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侵權責任形態。 在一般侵權行為中,行為人和責任人是同一人,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承擔后果責任,即自己造成的損害,自己賠償,不能由沒有實施違法行為的人承擔賠償責任。前述的兩種侵權行為,都是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自己實施的行為造成受保護人的人身損害,要自己承擔責任,因此符合直接責任的特點。但有一個例外,如果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具體行為人是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的雇員或者成員,那么實際上是替代責任。我們在這里稱其為直接責任,僅僅是就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而言。

  因此,無論是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自己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還是其雇員或者成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都是要由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承擔責任的。不過,如果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的雇員或者成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造成損害的,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承擔了賠償責任之后,可以向有過錯的雇員或者成員求償。

  2.補充責任

  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草案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法編第六十五條規定:“旅館、銀行的客戶以及列車的乘客,在旅館、銀行、列車內受到他人侵害的,侵權人應當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在無法確認侵權人或者侵權人沒有能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旅館、銀行、列車的所有者或者經營者盡到保護義務的,不承擔責任;未盡到保護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護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就是補充責任。

  該條規定第二款實際上是對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致人人身損害的補充賠償責任的規定,因此可知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是指第三人侵權導致受害人損害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對此有過錯,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所承擔的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如全國首例儲戶在銀行被殺民事索賠案。 2003年2月26日上午,昆明市官渡區艷紅精米廠個體經營業主吳艷紅帶著一筆巨款來到中國建設銀行昆明市官渡支行辦理存款和匯款業務。吳艷紅在營業廳的寫字臺上填寫存單的時候,一名犯罪嫌疑人在其身后窺視,伺機作案。吳填單完畢,即走到三號柜臺前辦手續。該柜臺前約一米位置設置了警戒線,但該嫌疑人違反一米線規定,站在吳艷紅側旁,但這一情況沒能引起值班保安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注意和制止。就在吳艷紅把自己的錢袋放在柜臺上,并已將部分現金交給營業員時,一旁的嫌疑人突然伸手搶奪錢袋。吳艷紅反抗時,卻被對方向其胸部連開兩槍,吳當場死亡。死者親屬以銀行疏于防范,工作人員和保安人員未盡保障客戶生命、財產安全的職責,直接導致了客戶人身及其他合法權益遭受重大損害為由,將建行昆明市官渡支行、昆明市五華保安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被告銀行賠償死亡賠償金、撫養費、贍養費、喪葬費等各項費用共計1174101.96元。經過審理,昆明市中院判決由建行昆明市官渡支行向死者的5名家人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及被撫養人的生活費等各項費用共131934元。

  本案是很典型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案件。本案中,造成儲戶吳艷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系第三人侵權,并非銀行故意實施侵權行為所致。在犯罪嫌疑人未被公安機關緝拿歸案,其作為犯罪主體的自然人身份得以確認的情況下,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為客戶提供金融業務服務的營業場所的銀行,對辦理存儲業務的交易客戶的合法的人身及財產權益,負有在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根據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銀行應在營業場所內安裝探測報警、電視監控、無線通信等安全技術防范設施,以實現有效保護客戶的人身及財產安全的目的,預防和盡可能避免不法侵害的發生,或者當侵害發生時可以及時發現并采取相應措施予以制止。而本案中,被告銀行只設置了電視監控系統和一名保安,當犯罪嫌疑人伺機作案時,保安也未盡到應有的職責,因此被告銀行未在合理限度內盡到對存款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具有過錯,在犯罪嫌疑人逃跑,至今未能緝拿歸案的情況下,應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由于保安公司與被告銀行簽訂了保安服務合同,雙方形成委托合同關系,保安公司派駐銀行值班的保安的履職行為,應視為銀行的行為。

  如果安全保障義務人已經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就不需承擔責任。例如,35歲的原告徐某與妻子結婚后感情不和,向妻子提出離婚,遭妻子的到拒絕。1995年10月3日,妻子娘家數人與徐發生抓扯,致徐某受傷,當晚被送進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次日上午11時許,徐妻帶著一瓶濃硫酸來到徐的病房,并將濃硫酸倒向徐的面部,致徐面部、頸部嚴重燒傷。后經法醫鑒定,徐的面、頸部被硫酸燒傷后,左耳已經萎縮,左面部疤痕達80%以上,頸部及右面部形成大片疤痕。法醫鑒定結論為:徐所受傷害為重傷,傷殘等級為四級。2002年3月,徐某向法院起訴,認為被告縣人民醫院有義務對病員的生命、財產安全給予特殊的保護,也應當預見到病員有遭受外來侵害的可能性。由于醫院方面存在疏漏,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他的人身安全,導致其在住院期間遭到他人嚴重傷害,醫院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據此索賠34萬元人民幣。醫院方辯駁認為,徐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但醫院方面的保衛工作主要針對的是外來閑雜人員,而病人的家屬作為陪護完全有權利自由進出醫院。至于出現的病人妻子殘害病人的結果,理應由行為人自行負責。在本案中,醫院也對住院的病患負有安全保障義務,但是,醫院沒有理由阻止病患的親屬包括其配偶的探視和陪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妻子傷害丈夫致重傷,醫院無法防止,況且本案也有直接加害人。現在受害人不追究直接加害人的責任,反而起訴已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醫院承擔侵權責任,沒有法律根據。

  補充責任來源于大陸法系的不真正連帶債務學說,是由判例學說發展而來的民法理論,并為各國司法實踐所采用。即使在理論上對補充責任或者不真正連帶債務存有歧見的國家,肯定說的主張仍為通說。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的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補充責任中,一般的情況是,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是補充責任人,而侵權行為人是直接責任人,即終局責任人。因為在造成損害的問題上,侵權行為人是侵權損害的直接原因,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也是競合的侵權行為人)對于損害的發生,僅僅是沒有盡到注意義務而已,并不是直接的損害原因。因此,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最終應當由直接責任人即終局責任人承擔。

  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實行補充責任,在責任的確定上必須牢牢把握安全保障義務人只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不應無限擴大。此外,應當注意以下基本規則:

  首先,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中,實質上構成直接責任與補充責任的競合,賠償權利人應當直接向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請求人身損害賠償,而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了全部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后,作為補充責任人的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賠償責任終局消滅,賠償權利人不得向其請求賠償,直接責任人也不得向其追償。

  其次,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中,賠償權利人先直接向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請求承擔其賠償責任。在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不能全部賠償,或者不能賠償,或者實施侵權行為第三人下落不明或者無法確認的時候,才可以請求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人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再次,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中,賠償權利人請求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而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不能滿足其全部請求或者不能承擔賠償責任的時候,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安全保障義務人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剩余部分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了部分賠償責任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對于承擔的部分,有權請求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其損失。

  最后,在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中,賠償權利人可以起訴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請求賠償。賠償權利人也可以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但在第三人可以確定時應當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

  (六)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

  1.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概說

  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主要的是對設施設備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致使進入經營領域或者活動領域危險環境的兒童造成人身損害的嚴重后果的侵權行為。

  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屬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規定的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其中的一種具體形式。應當看到的是,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對兒童造成的損害,主要的是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的本身,以及有關這種活動的設施設備,是它們的危險因素造成了兒童的人身損害。至于服務管理以及侵權行為造成兒童損害的也存在,但并不是主要的致害因素。所以,研究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主要的是研究這種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本身以及設施設備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在美國侵權行為法中規定的土地利益占有人負有的安全保障義務中,就包括對兒童的安全保障義務。兒童屬于應當特別注意的進入者,凡是對兒童具有吸引性的土地利益,占有人應當盡最高的注意義務,防止環境危險致害進入土地利益的兒童。 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兒童缺乏較高的判斷能力和必要的社會經驗,且其好奇心強,對陌生的、新奇的事物和事件都有特別的關注。同時,兒童對危險缺乏識別能力和防范能力,對于一般成年人能夠避免的危險,兒童不能認識,即使有所認識也不會避免或者防范,因此極容易造成兒童的傷害。法律對兒童加以特別的保護,除了這些理由之外,還因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國家的繁榮富強寄托在他們的身上。因此保護兒童就是保護自己的祖國,就是保護祖國的未來。因此,侵權行為法對兒童加以特別的保護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對兒童需要加以特別保護,因此,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相對于其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而言,就具有特別的規則。我們在這里研究的,正是這種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則。

  2.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在美國侵權法上,有一些土地上的情況會對兒童產生吸引力,土地所有人(或占有人)對這種吸引力和可能發生的危險應該有合理性的預見,必須善盡注意義務,消除危險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保證兒童的安全。違反這種安全保障義務造成進入該土地的兒童人身損害,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我國,確定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在自己的經營領域或者活動領域,也應當對兒童負有這樣的安全保障義務,以對兒童加以特別的保護。因此,對于進入具有吸引性的特定經營領域或者活動領域的兒童,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應當負有特別的注意義務,對這種具有吸引性的經營或者活動領域可能發生的危險應當具有合理的預見,善盡高度注意義務,消除危險,或者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造成兒童的人身損害。未盡安全保障義務,造成兒童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這種侵權行為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性質是一樣的,是過錯責任,但卻是過錯推定責任,而不是一般的過錯責任。這就是說,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的性質,是過錯責任,行為人有過錯才承擔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責任。但是,這種過錯責任是推定過錯責任,也就是在過錯的認定上,采用推定方式,而不是證明的方式。在訴訟中,原告證明了損害事實、被告的違法行為以及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之后,法官即可推定被告具有過錯。如果被告主張自己沒有過錯,則須自己舉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證明成立,免除其責任,證明不足或者證明不能,則過錯推定成立,被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構成要件

  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是一種特別的侵權行為類型,因此,研究其責任構成要件與研究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的方法有所不同,是從該種侵權行為的特點出發進行,對其侵權責任構成進行表述。這種侵權行為的特別規則集中體現在其侵權責任構成上。構成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的要件是:

  第一,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進行的經營或者活動以及場地或者設施、設備等對兒童具有吸引性。“吸引性”是判斷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構成的第一要素。任何進行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場地及其設施設備。這些場地、設施、設備,在美國侵權行為法上被稱為土地利益。如果這些土地利益純屬正常,對兒童不具有吸引性,那么就不構成這個要件,判斷一個行為是不是構成侵權責任,適用一般的規則,而不是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規則。如果這種經營、活動以及場地、設施、設備對兒童具有吸引性,那么,就構成這個要件,就要適用這種特別規則。所謂吸引性,就是兒童基于其好奇心對某種事物產生的新奇、關注或者誘惑,因此,經營或者活動能夠使一般兒童產生好奇、關注或者誘惑心理活動的,就應當認為具有吸引性。

  第二,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并且認識到或應當認識到,其經營或者活動以及場地、設施、設備具有造成死亡或者嚴重人身傷害的危險。這個要件可以稱之為經營或者活動的“危險環境”。

  “危險環境”首先是說環境的范圍,這就是經營或者活動的領域。這個領域主要是指土地的界限,因此是講空間范圍;當然也有時間范圍,經營或者活動沒有開始或者已經結束,環境領域也就不存在了(繼續延伸的除外)。

  其次,是講環境的危險因素。這就是這個環境對于人而言,有造成死亡或者人身傷害的危險。對于這種危險,基于一般的社會知識經驗就可以判斷,而不是使用特別的方法或者方式才能夠判斷,因此,“危險環境”屬于經驗判斷問題,而不是要特別加以證明。

  再次,具備本要件僅僅具備“危險環境”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對這種危險環境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已經認識或者應當認識。已經知道或者已經認識,是說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明知經營或者活動領域存在致人損害的現實危險;應當知道或者應當認識是說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雖然沒有知道或者認識,但是基于一般的社會知識經驗,對于存在的危險能夠知道或者認識。

  第三,兒童由于年幼不會發現危險,或者發現危險但無法認識到可能發生的傷害。本要件稱之為“兒童無法查知”,是說經營領域或者活動領域的危險環境盡管對于一般人來說是經驗判斷的問題,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卻是無法查知的。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兒童不會發現經營或者活動領域的環境危險;另一種是兒童能夠發現經營或者活動領域的環境危險,但是無法認識到可能發生的人身傷害的后果。這個要件,對于兒童而言,是兒童的認識能力和經驗所限,無法發現或者無法認識。但是對于訴訟而言,則是經驗判斷問題。如果受到傷害的兒童沒有超過一定的年齡,沒有達到一定的認識能力,就應當認為其“無法查知”。訴訟時,對于本要件原告只要證明受害人屬于年幼無知,沒有達到認識該種危險環境的年齡或者智力,即為完成了對這一要件的證明。

  第四,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改變危險環境所需要的努力,相對于可能造成人身傷害的危險來說顯然為輕。這個要件是一個“成本價值判斷”,是就改變危險環境和造成人身損害的危險之間進行的價值判斷。其標準是,如果改變危險環境所需要的努力較低,顯然低于造成人身損害的危險,則應當認為符合本要件的要求。如果改變危險環境所需要的努力較高,顯然高于造成人身損害的危險,則不符合這個要件的要求。這個要件并不是說只要改變危險環境的成本顯然高于人身損害的危險,就可以允許這個危險存在,而是說是一個判斷標準,如果消除環境危險耗資巨大,則應當采用防范、避免兒童受到損害的其他必要措施。

  第五,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消除經營或者活動領域的危險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護兒童,存在過錯。這種侵權行為的過錯要件是過失,而不是故意,并且過失的認定采取推定形式,因此,是依據客觀事實推定其過錯的存在。過失就是“未盡合理注意義務”,表現是:其一,沒有消除危險,即對于存在的危險沒有消除,繼續存在,繼續威脅兒童的人身安全;其二,沒有采取其他措施保護兒童,使兒童繼續置于危險環境的威脅之下。這兩種未盡合理注意義務的表現,都是具體的不作為,都證明其有過失。消除了危險,就不會造成人身損害。即使沒有消除危險,但是對兒童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兒童也不會造成人身傷害。

  第六,進入經營或者活動領域的兒童因該危險環境已經造成了人身損害的結果。這個要件包括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的內容。首先是進入危險環境的“兒童受到了人身損害”,或者是死亡,或者是重傷,或者是一般傷害。其次,受害兒童的人身損害,與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前者為果,后者為因。

  具備以上六個要件,就構成了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4.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承擔

  構成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經營者或者從事社會活動的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這種責任的主要形態,是直接責任。按照《法國民法典》對侵權責任形態的界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侵權責任,就是直接責任,以區別對他人的行為所致損害負責或者對自己管領下的物件所致損害負責的替代責任。這就是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就由行為人自己承擔責任。對自己的經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所致損害負責,原則上是為自己的行為所致損害負責,因此應當是直接責任。但是,也有不同。如果是經營者或者社會活動者的設施設備所致損害,則為物件所致損害,因此是對物件損害承擔責任的替代責任。總而言之,這種侵權行為的責任形態區別于防范制止侵權行為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補充責任。

  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賠償責任,是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對兒童的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按照人身損害事實的不同,區分為死亡、重傷喪失勞動能力和一般傷害三種情況。最高人民法院對此規定了詳細的賠償標準和計算方法。對于一般傷害,應當賠償常規的人身損害賠償項目。對于造成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應當賠償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工具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賠償項目。對于兒童受害人,這項賠償更為重要,應當特別精細,以保護好兒童的利益。對于死亡,應當賠償喪葬費、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

  5.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典型案例分析

  軍事部隊某部在東南某山區舉行演習,結束后,對現場進行了初步清理,并在進入演習場的各個出入口貼出告示:“演習場尚未清理,有危險,村民不得進入,違者后果自負。”當地村民小孩李某、曾某、朱某均為11歲至13歲之間,在其父母“撿炮彈片可以賣錢”的思想指引下,在部隊現場清理分隊還未完全撤出前,從其他非正式出入口提前進入演習場,在撿拾一枚未爆炸的130型火箭炮彈時,三位孩子發生爭搶,不慎引發炮彈爆炸,導致朱某當場被炸身亡,李某、曾某被炸成重傷。事后雖經駐軍醫院搶救,李某、曾某仍然落下二級傷殘。三位孩子起訴到法院,請求判令部隊賠償喪葬費、醫療費、傷殘補助費、假肢費等共計70萬元。

  學者認為,該案演習場占用的是地方區域,屬于臨時供軍事訓練、演習使用而劃定的警戒范圍,部隊與當地人民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對其安全保密措施負責。如果部隊在演習結束后未及時對現場遺留的啞彈等爆炸物品進行清理,沒有盡到應盡的注意義務,那么對因部隊啞彈而導致的地方人員死傷事故就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從本案情況看,部隊已經作了應盡的防范工作,不應當對擅自進入演習場的兒童死傷承擔賠償責任。由于事故的發生地畢竟在部隊的演習場所,從照顧軍民關系的方面考慮,可以視情給予死傷者親屬必要的補償。

  這種意見并不符合對兒童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的基本規則。這也說明了對于這種侵權行為很多人還沒有理性的認識,對這種侵權責任的基本規則也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對這類案件提出的一些意見也就值得斟酌。

  軍事單位在地方的土地上進行軍事演習,不僅對兒童具有吸引性,就是對成年人也具有吸引性。在本案中,活動對兒童的吸引性并不在于軍事演習的本身,而在于軍事演習遺留在土地上的物件,兒童認為揀炮彈皮可以賣錢,就是這種吸引性的確切表現。而演習的地區在未進行徹底清理之前,存在極大的危險。這時,演習的軍事單位既要徹底消除危險,又要特別警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他人進入演習地區,特別是防止兒童基于其好奇心而進入,防范造成人身損害的后果發生。對此,演習的軍事單位必須善盡注意義務,不得有絲毫的疏忽。這就是要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在本案中,最重要的是確定軍事演習單位對于三名兒童受到的人身傷害是不是存在過錯。學者認為,部隊已經作了應盡的防范工作,不應當對擅自進入演習場的兒童死傷承擔賠償責任,而是視情給予死傷者親屬必要的補償。這種意見之所以不甚妥當,理由在于,盡管在演習結束后,軍事單位在對現場進行了初步清理,并在進入演習場的各個出入口貼出警示告示,但是這些告示,對于兒童卻難以引起注意,或者即使引起了兒童的注意也不會妨害軍事演習本身對兒童的吸引性,因此屬于未采取妥當的防范措施或者保護措施,因此為有過失。三名兒童“從其他非正式出入口提前進入演習場”,就說明了軍事單位未盡安全保護義務的過失所在。

  至于其他的損害事實要件和因果關系要件,本案都已經具備。因此,該軍事演習單位造成地方三名兒童的人身損害,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具有過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賠償三名受害人的人身損害的損失,而不是適當補償責任。當然,本案的三名未成年受害人的監護人監護不周,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失,構成與有過失,應當實行過失相抵,減輕軍事單位的賠償責任。我們認為,綜合本案的案情,以部隊承擔60%左右的責任為宜。

  總之,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發生在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如旅館、飯店、銀行、娛樂等場所。比如,2002年8月1日晚,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的女主持人沈旭華和朋友們相約在安貞橋旁邊的浙江大廈張生記餐飲有限公司吃飯。沈旭華親自訂了位于二樓緊鄰消防通道三四米的12號包間,當大家落座正要點菜之際,沈旭華的手機響起。由于包間內較嘈雜,她邊接電話邊走出包間,來到了包間斜對門三四米處的木制消防通道門旁。后沈旭華被人發現墜落樓下,經搶救無效身亡。經北京市公安局鑒定為高墜死亡。原告沈旭華家屬起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認為沈旭華墜樓身亡是由被告張生記餐飲有限公司和被告北京市京浙賓館使用不合規范的工程且沒有在危險地段設置警示標志而造成的。兩者的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主觀上具有明顯過錯,因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交通費、撫養費和精神損失費等246萬元。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北京張生記餐飲有限公司作為餐飲行業的經營者應向消費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安全的服務,但存在過錯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被告北京市京浙賓館的過錯行為與沈旭華墜樓身亡事件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北京張生記餐飲有限公司和北京市京浙賓館對沈旭華墜樓身亡的損害后果應承擔賠償責任。一審法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做出判決,被告北京張生記餐飲有限公司、被告北京市京浙賓館賠償原告沈旭華家屬法醫鑒定費、喪葬費、交通費、民航機場管理建設費共計68439元、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18萬元、贍養費72000元、撫育費67200元。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這實際上就是典型的經營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各級法院的法官應當注意對這類案件的審理,正確地適用法律,切實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韓偉

韓偉

執業證號:

12201201810069782

吉林泉商律師事務所

簡介:

本律師法學院畢業。擁有在大型企業集團及法院工作經歷,法學功底深厚、辦案經驗豐富。擅長業務范圍:刑事案件辯護,交通事故、醫療等人身損害賠償,建設工程、房地產,民商事合同,公司法律事務,婚姻繼承,非訴訟法律事務等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韓偉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安哥拉共和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7-04-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99修訂)

1999-10-31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賣房等行為是否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予以處罰的答復

1991-05-2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已被修正)

1992-04-0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7-07-0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四百一十條的解釋

2001-08-3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的決定

2006-02-28

快遞暫行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登記管理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

公共機構節能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

旅行社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

毒品違法犯罪舉報獎勵辦法

1970-01-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

國務院關于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3-10-17

國務院關于同意建立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批復

1970-01-01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3-06-16

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

2013-03-19

國務院關于批轉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2-07-2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2

機關事務管理條例

2012-06-28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2-03-1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山東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海南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

2011-07-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2011-07-19

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2011)

2011-07-19

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

2011-07-01

公路安全保護條例

2011-03-07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

2010-11-21
法律法規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林口县| 江城| 临夏县| 县级市| 玉树县| 中卫市| 永济市| 彭州市| 连平县| 五大连池市| 乡城县| 隆回县| 定兴县| 安丘市| 张北县| 洛扎县| 荔波县| 昌吉市| 阿克| 临颍县| 阿勒泰市| 精河县| 务川| 溧水县| 松原市| 青浦区| 安国市| 临洮县| 饶平县| 安徽省| 奎屯市| 黄石市| 秀山| 称多县| 托克托县| 高陵县| 婺源县| 增城市| 汶川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