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條 編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遵循下列原則:
(-)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
(二)以現有草原為基礎,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
〔三)保護為主、加強建設、分批改良、合理利用;
(四)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
【釋義】本條是關于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編制依據和編制原則的規定。
一、草原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工作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它與牧區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確定的目標和措施,應當服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具體講,就是要以實現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為最終目標,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既要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既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的發展,破壞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也不能超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片面追求草原資源的保護,不顧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本條規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編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的依據,有利于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逐步加大對草原的投入,有利于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促進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工作的全面開展。
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的原則。草原是綠色植物中種類多,適用性強,覆蓋面大,更新速度快的自然資源,草原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功能。據統計,草原上生長的天然牧草和飼用植物有5000多種,其中豆科牧草有139屬1930多種,禾本科牧草有190屬115O種,還生長有名貴藥材和珍貴經濟植物數百種。所以,在編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時應把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作為主要著眼點。
三、以現有草原為基礎,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一是要以草原的現狀作為制定規劃的基礎。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了第一次草原資源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利用.草原面積和狀況已有了一定變化,因此在編制規劃時應以目前草原現狀為基礎;二是由于我國草原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各地氣候、地貌、經濟條件、風俗習慣等不盡一致,所以在保護、建設、利用的技術措施選擇上必須充分考慮這一特點。各地在編制規劃時應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編制適合本地具體情況、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的對象是區域內的全部草原,而不僅是某一類草原或某一局部草原。此外,在規劃中還要協調好草原保護、建設與利用之間的關系。通過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草原資源,永續利用草原資源;三是根據各地草原生態環境的地域差異、草原資源特點與分布規律、草原資源的利用特點和經濟社會條件等劃分不同類型,進行分類指導,確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草原的保護、建設重點。
四、保護為主、加強建設、分批改良、合理利用的原則。一是建國以來,國家和地方就制定了一些保護草原資源的政策,但長期以來,由于受諸因素的影響,致使草原資源保護的正確政策得不到貫徹執行,亂占濫墾草原肆意破壞草原植被的情況十分嚴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草原畜牧業和草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草原保護工作逐漸步入法制化的軌道。但目前十分突出問題是保護草原同發展經濟的關系仍未全面理順,對草原重使用,輕保護和毀草開墾的情況仍未根本扭轉。將保護為主作為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編制的原則加以規定,表明我們國家對保護草原的重視。各級人民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保護草原的關系,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絕不可只顧眼前利益,而犧牲子孫后代和中華民族發展強盛的長遠利益。二是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都投入了一定的資金用于草原建設,但由于長期以來,對草原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草原破壞嚴重和超載過牧,造成草原沙化、堿化、退化嚴重,草原生產能力很低,要盡快扭轉這種局面,提高草原生產能力就必須加快草原建設的速度。三是我國國力有限,完全靠中央財政承擔根本做不到,而草原又多分布在西部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也很有限,牧民個人支付現金投入草原建設的能力更為有限。所以,對草原的治理采取先易后難,分批改良的原則,更有利于集中資金,發揮效益。四是草原資源既能用來放牧或叫割飼養牲畜,生產肉、奶、皮毛等畜產品,還可為造紙業、編織業、釀酒業提供原料,另外,草原一些植物是重要的基因資源,有的還可以藥用、釀蜜或食用,草原旅游業更是前景廣闊。要根據草原資源功能的多樣性的特點,充分挖掘其潛力,使草原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因此,制定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時,要堅持“合理利用”的原則,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不同植被狀況的草原,規定不同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強度,既要嚴格防止草原退化,又要充分發揮草原的經濟價值
五、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由于草原資源既是我國重要的綠地生態屏障,又是牧區廣大牧民賴以生存生活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所以,在編制規劃時一定要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要在堅持草原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明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觀點。生態效益既是經濟效益的物質基礎, 又是整體上長期的經濟效益,只有從根本上抓好生態效益,才能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同時只有農牧民生活有了保障,才能保護其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生態效益才能長期穩定發揮出來,實現生態良性循環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
六、以上一個依據和四個方面的原則,都是在總結我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的經驗和根據發展的需要得出的正確結論,作為法律規定后,它就是各個層次、各個地區編制上述草原規劃的法定依據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衡量評判草原規劃的法定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正)
2015-12-2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
1995-10-30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2012修訂)
2012-10-26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2010-06-25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7-03-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的決議
1970-01-01建設部公告第530號--關于發布行業產品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的公告
2006-12-19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
2002-07-24關于處理違法的圖書雜志的決定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失效]
1986-12-02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1958-01-09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1996-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1999)
1999-12-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柬埔寨王國引渡條約》的決定
2000-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印刷業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關于確定三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3-01-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
2010-07-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的通知
2010-06-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
2010-03-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
2010-02-15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條例
2009-09-09城市出租汽車管理辦法[失效]
1997-12-23國務院關于淮河流域防洪規劃的批復
2009-03-26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2008年)
2008-03-2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抗旱工作的通知
200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