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治工作現狀
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衛生部門與有關部門密切協作,落實防病治病措施,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人間鼠疫疫情穩定,近年僅發生少數病人,基本控制了東北、東南沿海疫區鼠間鼠疫流行。血吸蟲病已有162個縣和112個縣,分別達到基本消滅和消滅的標準。消滅釘螺面積111億平方米,治愈病人1120多萬人。地方性甲狀腺腫病區碘鹽普及率已達87.3%,治愈病人2200多萬,已有14個省(區、市)達到基本控制標準。完成改水降氟工程1萬多處,近1000萬人解除了高氟水的危害。人間布氏菌病發病率下降到十萬分之0.05,50%的疫區縣達到基本控制標準。急型、亞急型克山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多數大骨節病區病情基本穩定。瘧疾年發病已降至50余萬人,有2120個縣(市)發病率控制在萬分之1以下。絲蟲病在全國有660個縣達到基本消滅指標,4個省(區、市)實現了基本消滅絲蟲病。麻風病發病率不斷減少,患病率不斷下降。一些地區對性病,肝、肺吸蟲;包、囊蟲病,已經開始查治。
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新進展,永壽縣大骨節病科學考察獲得了可喜成果。地方病研究共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16項,部級42項,并獲得1項國際“克勞斯·施瓦茲”獎。
目前地方病的病情仍然較重,有現癥病6000多萬。鼠間鼠疫還在西北、西南和
內蒙古地區流行;血吸蟲病江
湖州灘地區流行尚未得到有效地控制,急性感染在局部地區仍成批發生;在碘防治措施落實不好的地區,新發大批地甲病人;畜間布氏菌病還有局部暴發流行;100多萬氟骨癥病人喪失勞動力;西南地區的亞急型克山病和一些地區的大骨節病仍處于活躍狀態;抗性惡性瘧流行范圍有所擴大;500多萬現癥絲蟲病人還未治愈;肝、肺吸蟲病,包、囊蟲病,鉤蟲病也威脅著人民的健康;性病在部分城市和地區有擴大趨勢。專業技術隊伍素質差,防病經費缺乏,與防治任務很不適應。
二、計劃任務和指標
(一)計劃總任務
“七五”期間,地方病防治工作總的任務是,根據全國黨代會所確定的方針,按照國家和衛生部制定的“七五”計劃要求,進一步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因地制宜地落實防病治病措施,鞏固防治成果,努力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科學研究水平,為90年代地方病防治事業的迅速發展打下基礎。
(二)主要計劃指標
(1)防病治病
鼠疫:力爭控制人間鼠疫發生,防止暴發流行,基本控制人口稠密地區鼠間鼠疫流行。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85%以上的疫源縣達到穩定控制和基本控制標準。基本查清東南沿海和西南重點地區的疫源。
血吸蟲病:壓縮湖區、大山區的疫區范圍,減少急性病人和新感染病人發生。實現116個縣(市、區)消滅血吸蟲病,42個縣(市、區)基本消滅血吸蟲病。消滅釘螺14億平方米,治愈病人80萬。
地方性甲狀腺腫:全國要有90%以上的病區縣基本控制地甲病,治愈病人700萬。已達到基本控制標準的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鞏固防治成果,防止病情回升。內蒙古在1986年底,
湖南、
貴州到1987年,
廣西、
四川到1988年,
浙江、
江西、
安徽、
云南、
福建、
江蘇、
廣東到1989年達到基本控制地甲病標準;1990年,
新疆要有90%病區縣、
西藏力爭有50%以上病區縣達到基本控制地甲病。
地方性氟中毒:完成1/2中等以上病區村屯的改水降氟任務,受益人口達病區總人口的1/4。
北京、
天津市全部完成改水工作,
山東基本完成,
遼寧、
黑龍江、
吉林、
陜西、
甘肅、
青海及
河北、
山西、
寧夏分別完成全部和半數中等以上病區的改水任務,
河南、內蒙古、新疆完成半數重病區改水任務,西藏和南方各省完成1/5重病區改水任務。力爭完成1/10生活用煤煙塵污染型氟中毒病區的改灶任務。
瘧疾:防止局部暴發流行,發病率每年平均遞減10%左右,到1990年全國發病人數控制在40萬人以內;山東全省達到基本消滅瘧疾的標準,力爭江蘇、河南、安徽、廣西、貴州基本消滅惡性瘧,
海南島、云南減少惡性瘧病人發生。
布氏菌病:有80%疫區縣達到控制標準,防止人間流行和畜間暴發。已控制的吉林、甘肅兩省,鞏固提高防治質量。北京、天津、
上海、山東、陜西,1990年達到穩定控制標準;黑龍江、山西、河南、寧夏、河北、遼寧達到控制標準;內蒙古、新疆、青海有50%疫區縣達到控制標準;南方12省區查清病情,爭取有1/3縣達到控制標準。
克山病:繼續降低急型、亞急型克山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防止暴發流行,減少慢型克山病死亡率。東北、華北、西北病區要有半數病區縣達到基本控制標準;西南病區出現一批基本控制縣。西藏、
湖北、貴州病區,開展查治工作。
大骨節病:山東、北京、遼寧、山西等較穩定病區,要有半數縣達到基本控制標準;河北、吉林、河南、青海及內蒙古等基本穩定病區,繼續減少新發病人;黑龍江、陜西、甘肅、四川和內蒙古東北部等活躍病區,要基本控制病情的發展。
絲蟲病:繼續大幅度降低患病率,1988年基本消滅縣要占病區縣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力爭1990年全國基本消滅絲蟲病。
麻風病:麻風可防可治不可怕,要抓早期發現,采取聯合化療。堅持規則治療。基本控制省由10個增至18個,縣由1158個增加到1500個。現癥病人少于一千五百人的省要在五年內使病人得到治愈;1500至9000人的省10年內病人得到治愈;超過9000人的省和西藏自治區在1998年以前病人得到治愈。
(2)提高科學研究水平:
“七五”期間,逐步建立健全五個全國性防治研究中心。充實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中心;建立全國性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國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組建全國鼠疫布病防治研究中心。經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使地方病科學技術水平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如期完成列入國家科研規劃的克山病、大骨節病和血吸蟲病研究項目。爭取在鼠疫高效菌苗、南方鼠疫疫源性質、慢性布病治療、克山病治療藥物、湖沼地帶滅螺方法和廉價高效滅螺新藥研制、防治抗性惡性瘧的藥物、加碘機械防腐、改灶防氟等課題研究上有較大的突破。
三、實現計劃措施
實現上述計劃,必須堅持改革,使地方病防治工作適應新時期的變革;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戰略方針,把防病治病與脫貧致富工作結合起來;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團結協作;實行中央、地方、部門和國家、集體、個人多方集資的辦法,發展防病事業。要鼓足干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指導計劃的完成。
(一)加強防治工作領導。建議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地方病防治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總結工作,建立健全防治管理機構,解決防治經費。各極領導同志應深入病區,調查研究,檢查指導工作,及時解決問題。應繼續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定期研究工作,下發文件,組織考核驗收。各省應針對不同地區病情和工作進度,實行分類指導,尤其是抓好“老、少、邊、窮”地區和防治工作薄弱地區的工作,確保防治計劃務期必成。
(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地方病防治工作涉及社會各方面,要向各級領導和廣大病區群眾宣傳防治地方病的重要意義,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防病治病工作納入兩個文明建設中去,由單純防治向綜合治理發展。應把控制和消滅地方病作為開展文明村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從宣傳教育、防病治病、治窮致富入手,把防治工作緊密地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要編寫印發科普材料發到病區。利用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圖片展覽等多種形式,普及地方病的防治方法,使防病知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促進群防群治。
(三)加強專業機構、隊伍建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尚無地方病防治研究機構的,應從實際出發,予以建立。同時分期分批建立健全重病區地、縣兩級防治專業所(站)或衛生防疫站地方病科,缺少房屋、設備的,要盡早配套完善。每年分配一定數量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專業隊伍。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培訓在職專業人員,使其達到中專以上業務水平。在部分醫學院校和研究所招收一批研究生,提高科研隊伍質量。要調動專業人員的積極性,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妥善解決好職稱和福利待遇問題,保持專業隊伍的穩定。
(四)落實防治措施。對病因清楚,防治有方的病種,要持之以恒全面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做好監測工作,實行科學管理,提高防治質量。尤其要抓好滅鼠、普及碘鹽、改水、改灶、降氟、控制媒介蚊蟲,檢疫淘汰病畜、食用海群生藥鹽等主要防病措施。血吸蟲病防治,應積極查治病人、病畜,消滅易感地帶釘螺,做好個人防護和人畜同步防治工作。對病因未明的大骨節病、克山病,要采取綜合措施防治。防病治病的費用,可根據經濟生活水平實行收、減、免。應實行防治工作承包、崗位責任制,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重視立法執法工作。實現科學管理,發展地方病防治事業,必須十分重視和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嚴格執行國務院、原中央防病領導小組和有關部委制定的防治工作標準、辦法,加強監督檢查,做好獎懲。今后還要建立幾項地方病防治工作法規,如《食鹽加碘法》、《血吸蟲病防治法》、《麻風病防治法》等,修訂《地方性甲狀腺腫防治工作標準》和《布氏菌病監測方案》,以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同時加強監督機構和執法條件的建設。
(六)加快科研步伐。認真執行各種地方病的科研發展規劃,重點抓應用技術的研究,使科研服務于防治工作需要。發揚社會主義科研大協作精神,多學科,多部門協作,對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攻關。尤其要加快大骨節、克山病的病因和防治藥物的研究,力爭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加強寄生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對策的研究。大力支持和推廣科技成果的應用、轉讓,使之盡快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