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羅勁松
[摘 要] 我國公民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這一點已經為我國民事立法與司法實踐新驗證。但法人是否也應當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呢?這個問題,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實務界,都存在不少的主張,相互之間爭鳴不一。這些主張總體可分為兩種,即否認說和肯定說,其中,否認說代表性的觀點有:法人無精神痛苦說、人權保護說、無形財產說。肯定說代表性的觀點有:法人有機體說、法人成員痛苦說、法人實在說。關于法人是否應當享有精神損害賠償權的不同主張,筆者主要針對否定說中的幾個代表觀點進行了評析:即法人的人格權利并不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法人無生物學意義上的精神痛苦,但卻存在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法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功張為補償性功能、懲罰性功張、教育性功張。在評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本質在于賠償受害法人的精神利益損害,而不在于直接撫慰受害法人的精神痛苦,承認法人的精神損害,確認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建立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關于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從法理上分析,該法宗在確認公民(自然人)享有人格權主體地位的同時,也賦予了法人同樣的主體地位,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都明確地否定了法人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筆者認為最高法的司法解釋致使我國法院不受理法人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在事實上剝奪了法人的訴訟權利,是我國在精神損害賠償規定方面的一個法律漏洞。因此,為保護法人的人格權免受不法侵害,同時也為防堵法律漏洞,筆者主張在我國應當明確規定法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關鍵詞]法人;精神損害;賠償;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概念的稱謂,眾家之說,各有道理。一是使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二是使用非財產損害賠償的概念;三是使用精神損害補償的概念;四是使用人格損害賠償的概念。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法釋》)就使用了第一種概念。現在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一、法人是否應當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要觀點
關于法人是否應當事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無論是在理論界,還是在實務界,都存在不少的主張,相互之間展開爭鳴。總體看來,可以把這些學說分成兩種:一是否認說;二是肯定說。
(一)否認說。許多學說都可以列入否認說,因為它們不贊成法人能夠像自然人一樣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其代表性的觀點有:
1、法人無精神痛苦說。該學說堅持傳統民法理論中將精神損害定義為“精神痛苦和肉體痛苦”的立場。有學者認為,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民事主體僅在社會功能上與自然人相同,但其不具有精神感受力,無精神痛苦可言。(1)還有學者認為,法人沒有也不可能有象自然人一樣的思想感情,不會因為他人的侵害而產生精神上的痛苦。(2)
2、人權保護說。該學說認為,對自然人的精神損害給予司法救濟與對人權的法律保護密切相關;把包含有“人權”內涵的自然人的人格權利與作為社會組織體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人格權利等量齊觀,混為一談,是不適當的。鑒于精神損害制度著重在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和人格尊嚴的維護,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泛化有違其制度設計的初衷。(3)
3、無形財產權說。該學說認為,法人的人格權利實質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法人人格遭受損害,賠禮道歉即足以恢復其名譽,無須給予金錢賠償。(4)還有一種表述是,法人無精神損害可言,侵害法人人格權,只會造成財產損害,而不會造成精神損害。(5)
(二)肯定說。與否認說相反,它們認為;法人應當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具有代表性的學說是:
1.法人有機體說。日本學者柯原峻一郎認為,法人雖然沒有感覺,但是在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關系上“將法人代表就其具有代表資格而感受到的痛苦作為法人的痛苦這一方法是可行的”。(6)
2.法人成員痛苦說。我國學者關今華認為;法人也是由一個個自然人組成的聯合組織,法人的利益跟每個自然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對法人的侵害,必然損害法人每個成員(上自法人代表下至一般上作人員)的精神利益和其它合法權益。其精神損害不僅表現出法人“商譽”,“名譽”上的損失,還表現出組成法人中每一個成員身心感情上的傷害,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干勁和情緒等,進而由這些無形精神損失可能轉化為物質損失。(7)
3.法人實在說。日本學者幾代通說,即使是法人也存在著主觀上的名譽性,因此應該肯定法人具有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8)日語《法律用語辭典》說,那些無法感受精神痛苦的法人在遭受名譽毀損時,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9)臺灣學者曾險興也主張,非財產損害當包括被害人之信用等無形損害,對這種損害,法人可以請求賠償。(10)
二、理論評析:破舊以立新
盡管新的法律理念(肯定說)本身也還存在種種不足,但它們為人們考察和處理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為了達到破舊立新的效果,我們主要針對傳統法律理念(否定說〕中的幾個代表性觀點逐一進行評析。
評析之一 法人的人格權利就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嗎?
法人人格權與財產權之間確實存在著緊密聯系:一方面,法人人格權是法人取得財產權的前提條件。有的法人人格權,如名稱權可以轉讓他人,取得一定財產;有的法人人格權,如經營秘密權、信用權,是作為法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又是直接影響或決定法人財產權的享有和行使。另一方面,侵害法人人格權往往直接或間接的帶來法人的財產損失,如損害法人的名譽權,可能影響法人與他人從事正常的商事交往。進而影響到法人財產的減損。
但這并不意味著法人人格權與財產權就沒有什么區別。法人人格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對應,其本身并不具有直按財產內容,即人格權非財產性。而法人財產權包括了物權、債權、繼承權和無形財產權等,其本身具有有形物質或經濟上的內容。許多專家學者都不贊成把法人的人格權視同無形財產權。如王利明先生認為法人的名稱權和信用權受到的損害是“非財產損害”。(11)還有學者認為,民法涉及的法人名稱,在該法人為商事公司時,這個名稱就是商號。德國商法承認了公司商號權的保護。美國也保護商號與商標、商業形象等置于相似保護之下,性質上類似于商標等權利,但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財產權。日本司法界也明確地將信用、名譽遭到的毀損看作是財產以外的損害。(12)
總之,將法人的人格權利與無形財產權劃等號,是不太恰當的。我們必須走出將法人的精神損害與財產損害相混淆的誤區,否則,法人的人格權利必將難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
評析之二 法人無精神痛苦,就不會存在精神損害嗎?
在精神損害賠償這個問題上,認為法人無精神痛苦就沒有精神損害的觀點,顯然是“用生物學的觀點來理解法律上的精神損害概念,錯把生物學上的精神損害與法律上的精神損害混為一談。”(13)比方說,政治經濟學中用“精神損耗”一詞來表示固定資本在有效的使用期內,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也就是無形損耗。如果望文生義,難免令人費解:固定資本怎么也會有“精神”?
精神這一概念,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涵義。從本質上看,精神是與物質相對應,與意識相一致的哲學范疇,是社會存在決定的人的意識活動及其內容和成果的總稱。(14)法律上使用精神這一概念,并不是使用哲學上的全部內容,只是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是指精神活動,并且總是與精神損害、與精神損害的法律后果即精神損害賠償聯系在一起使用,以確定其在法律上的涵義。法律上的精神活動,是指與法律上的財產流轉活動相對應的;包括生理上的或心理上的活動和維護精神利益的活動。自然人包括上述兩項內容。法人雖然不存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精神活動,但是存在保持和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精神損害就是指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侵權行為侵害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權,造成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和自然人、法人維護及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精神損害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減損或喪失。雖然法人沒有生命,自然沒有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但是法人也會基于某些原因而造成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所謂精神利益喪失或減損,是指自然人或法人維護其人格利益與身份利益的活動受到破壞,因而導致其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造成損害。這種損害,首先不以民事主體是否具有生物形態而有所不同,自然人或法人均可造成這種損害;其次,由于自然人與法人享有的人身權種類不同,損害的范圍也不同,如自然人享有人身自由權、肖像權、配偶權、親權、親屬權等,法人并不享有,因而法人不可能造成這些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損害。反之,法人享有的某些權利,如名稱權等,自然人也不曾享有,因而自然人也不可能造成這些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損害。
總之,否認法人有精神損害,就等于否認法人的人格,其結果必然使法人本身失去存在的依據。(15)
評析之三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否認說”還有一個重要觀點是,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著重在對基本人權的保護和人格尊嚴的維護,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泛化有違其設計的初衷。從而否認法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似是而非。要弄消其中要害的話,就必需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英國學者 R.F.V霍斯頓和 R.S.錢伯斯在其合著《薩爾門德和霍斯頓論侵權行為法》中指出:損害賠償的第一目的在于補償受害者所受的損失,以便盡可能使之恢復到不法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發生前的原有狀態,然而損害賠償還具有一個目的,通過使不法行為人根據損害賠償的判決而承擔責任。法院力圖遏制其他人犯類似錯誤。以這一論述為前提,我們對精神損害賠償功能的理解就可能變得容易些。我們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在法律上除具有補償性功能這一最基本功能外,至少還包括懲罰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1.補償性功能 受害人受到精神損害,因加害人給付金錢可以使其減弱甚至消除。這是因為金錢賠償足以使社會其他成員知悉:給付金錢者系侵權行為人,接受金錢者為受害人。當事人的是非己為不爭之事實。這足可以消除或減輕原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人格尊嚴的損害。補償功能論在大陸法系各國一直占有通說的地位。
2.懲罰性功能 精神損害賠償可以使加害人承受一定程度的經濟負擔,起到其它民事責任方式所不具備的作用。
3.教育性功能 精神損害賠償還能對加害者本人和其他人起“禁奸止過”的教育作用,防止類似錯誤的再犯。
精神損害賠償的本質在于賠償受害人的精神利益損害,而不在于直接撫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我們不僅要看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保護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還應當注重它在保護法人的精神利益方面所能發揮的功能,從而更加充分地體現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價值。由此看來,承認法人的精神損害,確認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建立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不僅不會泛化,而且還會優化整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強制休息應當成常態
2020-03-23宅基地使用權的轉讓問題
2020-04-15商標侵權免責的條件是什么
2020-04-16辨一辨:抵押合同與質押合同
2020-04-20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告知義務的規定
2020-04-21單方解除合同,究竟算不算是違約
2020-04-21沒有土地使用權證有什么危害嗎?
2020-04-22把自己孩子送他人撫養屬于違法行為嗎
2020-04-24保險公司設立的條件有哪些
2020-04-26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怎么走?
2020-04-27醫療事故鑒定申請需要多久
2020-04-28離婚中對方轉移財產如何應對?
2020-04-28變更孩子撫養費應該如何操作?
2020-05-06二手房買賣網簽就是備案嗎
2020-04-29婚姻法有哪些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規定?
2020-04-30法院判決子女撫養權的依據是什么?
2020-04-30不能白白加班,我能有加班費嗎?
2020-05-01夫妻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是什么?
2020-05-01夫妻離婚經濟補償的數額標準是多少?
2020-05-01夫妻共有財產投資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1子女撫養費訴訟主體到底是什么?
2020-05-02對方不讓探望孩子能否要求變更撫養權?
2020-05-02婚后買房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2成年子女能否起訴父母支付撫養費?
2020-05-03子女撫養權變更手續需要怎么辦理?
2020-05-03夫妻離婚什么情況下擁有子女探視權?
2020-05-04離婚以后應該如何變更子女撫養權?
2020-05-04買新車的流程是怎么樣的?
2020-05-08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是否能贈與
2020-05-04哪些情況屬于夫妻個人共同債務?
2020-05-05挪用資金20萬罪是如何量刑
2020-05-05工地工傷一般的賠償流程
2020-05-06職工養老保險要繳納幾年
2020-05-06合同期內辭職要賠違約金嗎?辭職要注意什么?
2020-05-07有哪些特殊情況允許不支付子女撫養費?
2020-05-08合伙人無力償還合伙企業債務怎么辦
2020-05-09婚姻詐騙如何進行刑事立案
2020-05-09未打轉向燈追尾如何處理
2020-05-09網絡借錢給網友,該如何討要
2020-05-09離婚前房產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10